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空间既不像自然态度认为的那样在客观世界中存在,也不像康德认为的那样属于主体的先天直观形式,那么空间存在于何处、发生于何方?胡塞尔在《事物与空间》中通过动感及其与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这三个理论节点的引入展现了空间的现象学构造过程,但由于胡塞尔的思考局限于认识论框架,所以这一过程留下了诸多漏洞。胡塞尔晚年的"空间构造札记"重提空间的发生问题,遮蔽和阻抗现象逐渐引起胡塞尔的关注。而挖掘"遮蔽和阻抗"这两个概念的发生论价值,并将其置于意识的纯粹内在性之中,从自我的被动性转变和意向性的突发性中止出发对空间进行发生现象学的构想,则是本文的研究旨趣。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法学研究者对英美法实证主义传统研究成效斐然,却面临实质障碍,难以有效参与中国问题的研究。究其根本,实于英美法实证主义传统在当下所面临的重大危机有关。恢复早期法律实证主义的问题视野,对于克服当下危机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从霍布斯开始,中经休谟和边沁,直到奥斯汀,早期法律实证主义通过将是与应当的区分,并且否认纯粹的应当,建立了一种以功用论(Utilitarianism)为基础的法律实证主义传统。由于康德哲学重新恢复了纯粹应当的存在,使得新康德主义者凯尔森进一步将规范性因素当作核心要素重新引入法律中,成功地抛弃了早期法律实证主义的法律功用论命题,建立了法实证主义的新范式。建立在纯粹规范性基础上的新范式却无法有效地坚持法实证主义的根本立场,即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区分,因此陷入困境。哈特及其弟子试图通过引入现代语言哲学克服困境,却并不成功。只有在坚持法律规范性的前提下,在新的语境下重新引入英美早期法律实证主义者的功用论视角,通过考察法律规范之于现代社会建构中所起的不同干道德规范的独特功用,才能既坚持法律实证主义传统的根本立场,同时有效地回应现代社会对法律所发出的一系列挑战。  相似文献   

3.
在由描述现象学转向先验现象学的过程中,胡塞尔的思考中心进入到认识的可能性问题,并试图解决它。他接过笛卡尔"我思"中的"直接自证性",并将它扩大到思维的各种认知行为,从而获得一个可靠的逻辑起点,同时也明晰了内在与超越这一对认识论问题中的核心概念。在做好这些准备之后,胡塞尔通过说明在内时间意识之中,我们的意识活动是如何通过统摄感觉材料来形成认识对象而实现认识的内在超越;又是如何通过意义充实来实现认识的外在超越,从而为人的认识是如何可能这一问题提供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4.
如果我们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把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称为是一种历史哲学的话,那么,对于胡塞尔而言,历史问题则是构成了他思考的三个方向之一。在胡塞尔1905年结识狄尔泰后,他便开始越来越关注历史问题,开始逐步展开关于时间—发生—历史的纵意向性的反思。他的基本思想是在反思的目光中以对意识之纵意向性的纵向本质直观方式去把捉历史的可能性条件。然而,由于胡塞尔并未在自己的公开发表的著作中阐述自己的历史思想,导致胡塞尔通常被视为"非历史的"哲学家。实际上,胡塞尔与狄尔泰一样,都试图将历史启蒙与认识批判结合在一起,甚至应当说,是狄尔泰——约克、胡塞尔、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共同开创了施奈德巴赫所说的第一个历史哲学流派。只不过在海德格尔看来,胡塞尔与狄尔泰一样,都没有抵达"历史的存在结构",从而根本上与传统形而上学一样,仍然停留在存在者的历史思义的领域中。  相似文献   

5.
孙常春 《法制与社会》2010,(13):290-290
本文探索了康德范畴论的起源及其价值的产生依据。首先,作为先验逻辑的第一部分的分析论,其目的必然是要说明有纯粹的验前概念的存在,所以先验分析论的第一个问题自然就是要发现知性的纯粹概念,说明他们是思维的纯粹形式,构成发现范畴的引线。其次,探索康德的范畴论的起源,对于前代哲学的成果去其糟粕,取其精髓.最后,从三个方面讨论范畴价值的来源。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的自身意识理论在实践哲学中所导致的两个根本困境在于:"人格同一性"或道德人格危机与"意志自由"的失落,这构成了康德的自身意识理论必须面对的两个问题域;康德以"纯粹自身意识"与"经验自身意识"的区分以及一种"非对象性"的自身意识建构人格同一性的最终根基.然而,根本上内在于康德形而上学中的"反思模式"无法避免自身意识的"循环困境"而未能在理论哲学领域中解决自身意识理论的自反性而导致的自我"实存"问题与自我"非实体性"之间的悖谬与对立,从而敞开了进入先验自我的"形而上学一实践性"入口,而这种实践性必须基于对人类自由的理解,在这样的理论进路上所伴随的正是自身意识到人格的概念运动.  相似文献   

7.
李娟 《法制与社会》2014,(13):24+44
本文认为作为科学认识论的胡塞尔现象学被社会学作为本体论所吸收,成为社会现象学和常人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并在此作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一刑事诉讼理念的概念和特征对于"理念"一词我国《辞海》将其解释为观念,指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它在西方各派哲学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中,柏拉图用以指永恒不变而为现实世界之根源的独立存在的、非物质的实体。在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哲学中,指理性领域的概念。康德称观念为"纯粹理性的概念",指从知性产生而超越经验可能性的概念,如"上帝"、"自由"、"灵魂不朽"等。黑格尔认为观念是"自在而自为的真理——概念和  相似文献   

9.
《现代法学》2017,(2):19-28
于传统法律思想史视阈之研究,道家哲学常被阐释为一种法律虚无主义。然而,其发轫之时于先秦法思想之意义主要在于对传统德礼的解构,及对法家法术的启示。道家抱持超越人文、批判现实的姿态,阐发一套揭露人欲、质疑圣智、否弃仁礼的学说,构成儒家祖述圣王、从周复礼抱负的反动,是法家颠覆传统、变法改革立场的助力。进而,道家的本体道论为法家的"势"论铺垫了哲学基础;道家的无为之治隐含"道生法"的思想路径,为法家的"法"论蓄积了话语资源;道家的辩证柔术为法家的"术"论确立了基本思维。将先秦道家哲学置于"儒法之间"进行审思与诠释,方能洞明道家哲学在先秦法思想史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0.
胡塞尔发现的意识的"时间视角"现象以及提出的"关系中心说"证明了自我的确凿无疑的存在,范畴直观的方法和时间现象学的思路让胡塞尔不仅"把捉"到自我,从而把自我从意识流、意向对象、对象自我、身体以及意识行为中区分出来,而且还为自我本身的展开问题及其"原自我"、"自我"和"我们"三个阶段的划分带来了现象学的洞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