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邓正来<全球化与中国法学--一种开放性"全球化"观的建构>一文做的知识批判.在一如既往地肯定邓氏对中国法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从现代性范式到全球化范式)所做的贡献及其开放问题的能力与论辩能力的同时,也指出其知识-法学的论辩路径对本土特殊问题的遮蔽,如意识形态话语对学术和学者的宰制,以及缺乏良性互动的话语机制和学术机制等.  相似文献   

2.
朱腾 《北方法学》2012,6(1):139-145
近年来,中国古代的法律渊源成为法律史学界集中关注的学术问题。然而,学界的大部分论述都集中于明清时代,对秦汉时代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事实上,在秦汉时代,虽然朝廷意识形态经历了从法家、黄老到儒家的转变,但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献都在不同程度上指明,律令治国作为一种基本统治手段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与之相应,律令断罪很可能是秦汉时代审判的基本样态,而儒家思想所阐发的则只是一种政治理想。所谓"王霸道杂之"或"以儒术缘饰吏治"正可从这一点获得证明。  相似文献   

3.
刘海明 《检察风云》2010,(12):11-13
【反思】中国要扭转学术风气,需要通过专门的立法来规范学术造假行为。在发达国家,知识生产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物质生产的比例。就世界范围来看,知识创新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关键指标。而学界范围来看,知识创新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关键指标。而学界担负着知识生产和知识创新的历史使命。学术造假,不论是修改数据,还是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抄袭现象,其实质属于学术腐败。一个国家的学术研究要屹立于世界之林,必须有强大的知识原创力。而学术腐败,则是阻碍学术进步的最大阻力。学术腐败现象严重,学术的天空必然是昏暗的,需要净化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4.
对"法定知识"通常的解释框架是"阶级"和"意识形态",即课程所具备的阶级属性和内隐的意识形态特征,并以此来对应教育的不平等,以及知识和国家权力联姻后的控制特征.但在课程寻求改革的过程中,改革行动者的言说、意识、意志与实践更加凸显.研究者认为社会因素只有融注在有血有肉的行动者后,对课程知识的作用才更为真实、更具整合性与穿透力.  相似文献   

5.
陈春琴 《法制与社会》2010,(25):290-290
审视和澄清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立足于对哈贝马斯与马尔库塞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以期拓宽国内科学技术的价值合理性批判的理论视域。  相似文献   

6.
约稿启事     
《法学》2001,(7)
近年,《法学》编辑部收到不少新生代作者的稿件,来稿质量不错,其中不少对当前学术名人的观点提出了挑战,这显示了后生可畏的蓬勃气象;同时也给我们编辑以启迪──为何不辟出个"挑战权威"或"与名人商榷"的园地。经策划,我刊于本期推出"质疑名家"的新栏目。  所谓名家,指在某领域具有显著造诣的古今中外学术名人。名家的地位是由其学术成就而决定的,学术名家一旦被学界认可,便形成了学术权威,包括其观点、论著。此处所谓名家可能为一人,亦可能为一群体,因而,权威也可能表现为通说。应看到,由于学术的发展总体上由名人或权威所…  相似文献   

7.
当下,"宪政"一词成了学界比较敏感的话题.要使"宪政"问题在有价值的学术意义上科学地加以探讨,必须要对"宪政"概念作为汉语的专门术语其辞源学的意义加以认真考察,同时还要对"宪政"概念"能指"的社会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估,否则,在学术上简单地抛弃"宪政"一词会引发更严重和复杂的理论问题与政策上的被动. 从法理上来看,要考察"宪政"概念所指向的社会现象,应当明确地区分两个学术命题:一是"宪政"在当下中国是否已经发生?二是已经发生的"宪政"未来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前者是指事实状态的"宪政",后者指应然状态的"宪政".  相似文献   

8.
在权利意识日益高涨与学术成果愈加繁荣的时代,作为权利的学术自由内在地呼唤着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学术自由的权利性质源于人性的价值需求、自由的功能转换以及学术的制度吁求。对学术自由权的内涵界定应当充分考虑其与言论自由权之间存在的差异与共生关系。学术自由权的保障,既需要学者自身培养的"可行能力",也需要社会和高校科研机构对学者及学术活动的宽容与尊重,更需要来自国家的积极作为。  相似文献   

9.
张曙光 《法学论坛》2005,20(2):142-144
<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是张明楷先生在确定了其学术基本立场之后,运用自己的基本观点在刑法分则领域的推演;是站在一个学术制高点上,高屋建瓴地审视刑法分则诸问题和现象后的结论.该书不仅让我们领略到其可贵的学术内涵,引领学界进入研究刑法分则的新境域,也将逆转过去学界轻视刑法分则研究的理路;同时,与作者以前的作品一起展现出其不同寻常的学术之路,即从拿来主义到立场到观点到体系.这是一条颇具中国特色和沧桑的学术之路,应成为时下中国刑法学理论研究要走的"人间正道".  相似文献   

10.
<正>鄢一龙(2013).目标治理:看得见的五年规划之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共367页.决策研究领域中的"知识与决策权"主题,主要探讨知识类型、属性等与决策权之间的关系,基本主张是二者应匹配。在西方公共政策学界,围绕这一主题的研究,尚未产生完善理论。我国学界对此研究议题更是关注不够。在公  相似文献   

11.
田义勇 《金陵法律评论》2007,(2):117-121,127
历史与逻辑统一,出自哲学领域,有其错误与弊端.该命题出于预定式思维方式,实违背辩证法精神.历史与逻辑统一,与历史、文学史研究的特性不合,是文学史研究的一个伪命题.应放弃此类理论幻想,追求文学研究的多样与灵活.  相似文献   

12.
反思百年文学史研究,要注重实实在在的工作,不要把新的观念变成固有不变的模式。需要符合文学发展实际的文学史观,需要有思想的文学史。要注重作品的艺术分析,又要注意研究整个文学活动,不要把文学史写成作品史。要把握作家作品所反映的文学思潮,把握其独有的个性和特点,以此来反映史的脉络,不能只是按作家生卒年前后排序,以占有篇幅多少表明某一作家的成就高低大小。  相似文献   

13.
日常生活题材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命运一波三折.它曾经被作为无价值的低级趣味题材受到长期的排斥,在新时期文艺创作中则被看作是一个揭示更有意义生活的"入口".1980年代末期以后,该题材获得了充分的价值认可.这一价值变迁既与政治因素的进退有关,又是60年社会生活主题变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以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和黄修己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下卷)等具代表性的文学史叙述为视点,考察并反思其对于"新写实小说"的产生背景,以及内涵、特征、意义和代表性文本个案等诸方面问题的阐释与表达,从中获得对于"新写实小说"的不同维度、不同观念和不同方法的多样启示.尽管这些阐释与表达尚有其局限性,但并不妨碍我们确证新写实小说经典化解读的由此开始,以及通过此来进一步把握当代文学批评和当代思想文化基本流向的企图.  相似文献   

15.
编年体现代长篇小说史是以编年的方式呈现现代长篇小说史的一种体例范式,它应包括长篇小说创作生态史料、长篇小说创作发生学史料、长篇小说创作传播接受史料、长篇小说思想艺术评介、长篇小说装帧艺术呈现等内容。以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为连结点,通过对上述几方面第一手资料的全面发掘及长篇小说思想艺术的客观评介,从长篇小说诗学的角度,遵循历史的、审美的、人性的、时代的审美眼光予以审读、辑录、研判,而非政治的、功利的、狭隘的眼光予以遮蔽、删改,可以构建一个足以返归现场的、符合现代长篇小说历史逻辑和秩序的、以深广度占优并以细节取胜的现代长篇小说发展全景图,也可能使之成为一部内容全面丰富,史料扎实可靠,叙述客观真实而又成一家之言的信史。  相似文献   

16.
上海沦陷时期复杂的政治文化语境形成了特殊的文学氛围,严格限制了文学创作的自由,首先就体现在文学题材的选择上。本文以上海沦陷时期创作最为集中的三种文学题材——日常生活题材、女性题材及历史题材——为切入点,探讨了文学编辑在文学题材选择上的趋导作用,以及倡导这些题材的书写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丹阳 《金陵法律评论》2007,(2):143-147,153
文学翻译的过程同时也是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文学翻译的性质决定了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是努力做到全面实现译文的文学功能,即原文文学意境的传达,或者说原作文学效果的再现,译者应当把完善译文的文学功能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因此,创作文学作品是文学翻译的根本任务,而译文则是作者和译者共同写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在民族文学发展过程中,许多国家都出现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样式。翻译这些为某国或某一文化圈所独具的文学事象时,我们不应牵强地“套用”译文所在国类似的或近似的文学术语,而应另铸新词,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异域性和独特性的本色。  相似文献   

19.
玄言诗作为一种诗歌类型 ,其产生和发展必有来自文学系统自身的原因。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受玄学言意之辩的影响 ,魏晋文学理论认为文学应把表现某种形而上的义理当作义务 ,这就给诗歌谈玄说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先秦以来的诗歌创作就已存在说理论道的情形 ,至魏晋受老庄玄学炽盛的影响 ,集中以玄妙语言阐讲老庄之道 ,便蔚然成风 ;魏晋清谈作为一种口头创作 ,其谈论的内容及语言风格 ,对玄言诗追求简约平淡的创作风格 ,有很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国家民族或语言来划分的传统文学史观与现当代文学史的发展已无法兼容。异国文学早已进入本国文学万神殿,拥有多种文化背景或以多种语言书写的作家越来越常见,离散书写现象不仅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的焦点之一,而且重新将我们引向了文学和空间的链接问题。因此在多元文化和去中心化的语境下重写文学史非常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