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论述,是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光辉典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是坚持继承和开拓创新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开辟了新的思想境界,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形成了新的科学体系,形成了新的理论成果和理论指导──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 “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又一科学理论成果,开辟了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三个代表”是对我们党 80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特别是 50…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一篇闪耀着理论创新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它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通篇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是坚持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指引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光辉典范.学习<讲话>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创新中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条基本线索,全面准确地掌握<讲话>的精神实质,并以此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才能推出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理论创新成果,《实践论》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等方面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它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发展规律,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正确道路.我们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要领会它的科学内容和理论体系,又要掌握它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学习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丰富经验,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成为我们推动实践创新的理论武器,又成为我们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沿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拓的道路,努力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6.
唐峻 《求实》2001,1(10):6-9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为我们做出了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7.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各个层面的创新;且在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思想上承马克思列宁主义,下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第一阶段,它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连接了起来.毛泽东思想不仅本身是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同时又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创新奠定了哲学基础、提出了根本原则、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是现代中国的一面光辉的旗帜 ,他关于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提出新的思想和理论 ,为我们树立了坚持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光辉典范。以毛泽东的名字命名的思想以及毛泽东所领导的革命活动引起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极大地改变了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创新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鲜明特色 ,是其科学体系中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它体现于毛泽东关心、思索、研究的各个领域 ,是贯穿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精髓。研究毛泽东创新思想与创新精神 ,对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继承毛泽东思想 ,指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具有…  相似文献   

10.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的重要源泉,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告诉我们:没有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四海远播,就不会有革命事业的兴旺发达。中国共产党人是坚持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八十多年来,我们党始终高扬理论创新的旗帜,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1.
"一国两制"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战略构想变为了现实。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本文试就此谈些粗浅看法。一、"一国两制"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在于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纵观邓小平"一国两制"理论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2.
从政策学视角看,"双百"方针是党和国家在文化领域长期坚持的一项总政策。它的形成经历了政策问题建构、政策规划和政策合法化三个过程。尽管在执行它的过程中出现过曲折,但它仍是我们党从具体国情出发,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并以党的政策为载体成功解决了建国初期遇到的社会问题的光辉典范。从政策学视角对它进行读解,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在制定政策时,务必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立足中国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高度重视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是创新的光辉典范。没有毛泽东的创新,就不可能有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创新主要表现在黑暗和落后的旧中国如何闯出一条革命和建设的新路。反对教条主义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理,是毛泽东创新坚持的两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一项永恒的事业和常新的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90多年前赴后继、艰苦奋斗得出的正确结论,同时,它更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使之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应该做到坚持与创新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的核心内容。它把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社会进步标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标准有机地统一起来,赋予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内涵,是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贡献。一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另一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是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超越前人的重大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不能动摇的。同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又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随着实践的发展、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只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不断地根据新的形势、新的实践、新的要求进行理论创新和发展,才能够指导新的实践,才能够使马克思主义保持不朽的生命力。这也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继承和坚持。  相似文献   

17.
理论源自实践,理论又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实践是第一位的。然而,实践又是丰富多彩的,往往会突破已有的理论,推动理论创新,从而形成良性互动,在实践中我们正确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就能促进我们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在当今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多种浪潮的冲击下,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是要紧扣时代特点和不断变化着的实际情况,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实事求是地去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发展。我们许多同志对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8.
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它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魄力,根据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不断深化,勇于突破旧观点、旧论断,不断融入新思想、新精神,使马克思主义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理论创新的典范。江泽民同志在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又不拘泥于个剐过时的结论;既珍惜已有的成果和经验,又不断地有所创新和发展,从而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继承与创新的科学成果。150年来,马克思主义是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道路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新实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继承与创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立足于实践发展,根植于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奋斗经验证明,“坚持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继承,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创新自觉意识的进一步延续,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奋斗成果。理论创新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强大的促进作用,在引导人民不断走向胜利的历程中,孕育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的重要理论成果。立足新时代,应继续把“坚持理论创新”的经验作为引领实践的行动指南,在指导实践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凝聚建设伟力,使之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