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法律文书概念的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文书概念修正是指法律人在一般语言表迭能力基础上,用法律语言、法律思维和专门表达技巧,为实现特定法律目的,将案件事实和法律依据以及结论用书面形式进行恰当的表达成果.该概念不仅解释了法律文书内涵的核心是法律思维和法律语言,而且指出了法律专业化前提下的外延.概念修正可以通过逻辑和实证分别予以验证,实践修正概念有助于运用法律逻辑构建法律文书的规范程式、制作法律文书,对于提高法律文书质量,解决同案不同判,落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遏制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实现司法公正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公民对法律的信仰.一个社会,公民对法律的信仰程度如何,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民主、进步的程度如何.法律信仰是实现法治的内在动力.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全社会法律信仰的培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具有最高权威的"母法".树立真正的法律信仰,就应当首先培植宪法信仰.我们看到,虽然目前很多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宪法的尊严和不可侵犯性在多数人心中依然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释了日本人重视名誉的观念,该观念是近代日本法律发生变化的源头所在.重视名誉的观念是日本人独有的价值观念,也即是他们不甘心落后的人生目标.其伦理价值从纵深方向介绍和体现了名誉观念在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实现名誉的方式则深化了日本人对名誉观念的重视.重视名誉的观念在横向方面的重要产物之一,便是日本人在现实生活中实用主义的态度;产物之二是教育所具有的一定地位,因为教育培养了其法律变迁所需要的人文素质.这样,日本近代法律在名誉观念横纵力量交织的影响下,获得了转型的原初动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行政诉讼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利益,控制、监督国家权力的行使,从而达到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效果,实现法律公平正义的价值,最终实现人的彻底解放.  相似文献   

5.
弱势群体由于社会性资源占有的不利状况,导致其基本利益无法得到实现,从而需要通过法律给予特别保护.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在法学视野内就是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问题.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保护是为了实现法的价值,实现自由、平等、人权、公平、正义乃至整个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6.
关于首都政法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编者提示] 追求司法公正,是政法职业人的永恒主题和基本价值目标.司法公正的实现,不仅需要良好的法律和司法体制,而且还需要具备良好素质的政法职业人去执行法律.因此,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已成为当前“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7.
人性人道人权应在善意的引领下成为法律的核心价值内涵.法律对人行为的定性是一种价值评价,而这种评价的标准必须是一种善良的标准.人本思想应内化于刑法,人性本善应成为立法者的内心确信,人道的教育刑理论应作为刑罚支撑,而在人权保障方面应注重人主体的差异性与主观方面的道义性.在立法上主张善意的应然法思想,司法上主张法官的善意解释原则,刑法只有在善意原则的指引下,才能实现保障人权的法律追求,成为人类良知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8.
在私有财产和私有观念产生后 ,必然产生人的主观性法律因素。主观性法律因素的实质性内容是人们的公平正义观念和自由观念。当统治者把人的法律因素和客观规律相结合并加以抽象 ,法律才得以产生。法律是人的主观性法律因素的外化表现。人们尊重自己的主观性法律因素 ,才会有人的守法行为。依法治国应是发现和利用人的法律因素的过程 ,所以依法治国必须防止形式上的法治 ,而要实现实质的 ,真正意义上的法治。  相似文献   

9.
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人权",而"人道"的核心就是捍卫每个人的人权."人的宝贵与尊严"对于所有的人都是相同的,当一个人强调自己生命的宝贵与人格尊严的时候,他同时应当尊重他人的生命与尊严.法律追求公正与正义,它保护某个人的生命与尊严同时,对其他所有的人施以同样的保护.一个人如果为追求自己的不当利益,公然践踏法律的明文禁令、残酷剥夺他人只有一次的宝贵生命,那他就同社会准则、道德和秩序格格不入,法律就不能再偏袒他的生命.否则,法律的天平就会失衡,法律的不公就会造成社会的混乱.人们不能在口口声声追求法律公正的同时,却以杀人犯受到法律制裁时的心理感受而决定法律的取舍!  相似文献   

10.
大学的法律教育通过传授法律知识、训练法律思维,树立法律信仰,从而培养合格的"法律人",其中,尤以法律思维的培养最为重要。从法律思维内涵及特点分析的角度,探寻教学理念、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在大学法学教育中培养法律思维的具体方法,力求能够通过更好的教学实践,全面提升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法律教育的宗旨。  相似文献   

11.
“以德入法”在立法层面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试图通过司法实现“以法固德”却是给本就境遇不好的司法套上额外的枷锁.“彭宇案”“泸州遗赠案”“教授换妻案”等的判决给社会传递出明显的信号,但却并未取得预想的效果.其根本原因在于法律的功能是止人为恶而不是劝人向善的,在于法律中的“人”只能是“普通人”,在于道德的提升本质上是靠制度而不是宣传与说教.当然,司法裁判也有“教育”功能:一个良善公正的判决会给社会带来正能量.但这种“给力”判决的作出需要秉持四项原则,即个案化原则、法律发现的“合道德性”原则、程序原则及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及预防恣意原则.  相似文献   

12.
法律适用往往无法实现立法目的,需要检讨和反思.法律是承载着特定目的的规则,就既有规范的目的实现而言,概念的模糊性、法律规则的独立性、抽象性以及法律适用过程中的适法者的价值判断皆系阻碍法律目的实现的原因.克服这种因素以实现法律的目的就是法律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的任务.理论和司法实践层面都应该作出有效反思.  相似文献   

13.
法律解释与法律修辞表面是看似两种相互独立的法律方法,实际上二者却存在内在的关联,甚至相互交织、互不可缺.在某种意义上讲,法律修辞正是以法律解释为基础的,法律解释的一些具体方法同样要被适用在法律修辞的过程之中,这样在帮助法律修辞实现其说服目的的同时,也完成了法律解释自身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期,无论是从统战工作的“宽度”还是“深度”看,体制外法律人(包括律师和公司法务人员等在内)在统战工作中都应有非常独特的地位.这种独特性在于,法律人的高超媾和能力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技能,有助于化解社会群体之阃的矛盾,媾和不同群体的利益分歧,帮助实现统一战线的政治与社会整合功能,并最终服务于执政党的执政兴邦事业.因此,执政党应当顺应时局,提升针对体制外法律人统战工作的层级和整体布局,并通过操作举措来打破目前体制内领导岗位需求与体制外法律人才供给之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和谐,也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法治为基本方策来构建和谐社会应是最佳选择.应以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解读为逻辑起点,从现存法律制度中存在的主要弊端入手,对现存法律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律保障提供基本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法律权威实现是一个"过程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西方历史上,法律权威得到观念上认同,宗教上的说教,制度上的设计,因此法律在社会中始终处于"中立的权威地位".在中国,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使法律湮没于道德之中,而单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下法律只能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并由此异化为"人治"意义上的权威.通过历史的比较考察,法律权威实现所要考虑的因素是:观念上的认同,制度上的设计,多因素的综合.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际民商事交往的加强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涉外遗嘱继承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涉外遗嘱能力的法律适用需要加以研究和规定.对立遗嘱能力,适用立遗嘱人立遗嘱时的本国法律、住所地法律或者惯常居所地法律;在前三种法律都适用完毕,如果立遗嘱人仍无立遗嘱能力,依照遗产所在地法律有立遗嘱能力的,视为有立遗嘱能力.  相似文献   

18.
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公民对法律的信仰。一个社会,公民对法律的信仰程度如何,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民主、进步的程度如何。法律信仰是实现法治的内在动力。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全社会法律信仰的培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具有最高权威的“母法”。树立真正的法律信仰,就应当首先培植宪法信仰。我们看到。虽然目前很多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宪法的尊严和不可侵犯性在多数人心中依然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19.
法治秩序的构建,离不开法律伦理的培育。法律伦理乃规范法律专业行为的特殊规定。基于专业的原因,法律伦理的要求不同于大众伦理的要求。对法律伦理的背离缘自法律人对自身角色及其所在的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不自信,这实际上是法治危机的表征。法律人由于追逐社会良心而游弋于法律之外,这种看似正义凛然实则粗糙的司法行动难以提升公众对司法的信心,也难以树立司法的威严。矢志于实现社会正义的法律人不仅要把法律伦理当成一种规定,更要把它当成身体力行的行为哲学,把它当成须竭力实现的信仰般的高尚追求。  相似文献   

20.
正义可以通过人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法律来实现,但主要应通过法律来实现。正义乃是法律追求的应然价值,是法律的目的之所在。由于不存在完备的正义理论体系及正义的实证性特征,人们在通过法律实现正义的过程中必须要解决何为正义的立法、司法以及对不正义的立法、司法应如何对待的问题。本文试图对此问题作出初步应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