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育林 《岭南学刊》2006,3(4):39-4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主体哲学,认为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对象性关系。实践主体所内蕴的能动的主体性品格对人的价值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通过内省、自思和体应等对价值进行自主的内在审视或澄明;它能够根据现实的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需要和目的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它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新的价值,并使价值的选择实现从此岸到彼岸、从现实到应然的自觉的理想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人格价值是人格特性与有效实践活动对主体要求之间的肯定或否定的关系。它有三种基本类型:功利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人格价值是被创造出来的。人格价值的创造包括创造有价值的人格和实现人格价值两个层面。人格价值的评价必须着眼于有效实践活动对人格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3.
试论社会公正实现的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公正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弄清怎样才能实现社会公正,将为我们追求社会公正的实践提供正确的指导。   一、实践的需要是社会公正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从唯物史观来看,社会公正是根源于生产实践需要的合理的利益关系。从生产实践来考察社会公正得以建立的内在机制,可以看出:实践的需要是社会公正得以建立的根据和前提。人以实践来满足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实践的社会性需要参与实践的人具有实践的要求、能力和积极性,而人进行实践的内在动力是自己需要的满足和新需要的产生,因此,实践必然要求在人们中合理分配因合作而产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儒家把人的本性归结为仁义道德,人的价值就在于实现仁义道德,人是作为道德主体存在的,做人的过程就是道德修养的过程,背离道德,人就不成其为人,故儒家人格价值观是一种道德人格价值观。儒家道德人格价值观是中国传统中占主流的人格价值观,对中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仓明 《前沿》2003,3(1):90-94
法律价值的动态运动是指法律价值的实现要经历一个由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变的连续运动过程。这一过程通过法律的创制和实施而得以展现。在整个法律实践活动中 ,法律价值以其所具有的多方面功能成为法律进步的内在依据和精神动力 ,促进法律实践向着人类关于法律的理想前进。  相似文献   

6.
价值发生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的特殊生命结构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间接关系,它是价值发生的生理基础和前提条件。意识是沟通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它是价值产生的心理基础,它在价值产生中起着关键作用。人类只能通过对自然物质的改造使之适合于人类自身的本性要求,从而使生命得以维持与延续,实践是价值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实现的根本途径。价值是指经过实践改造的对象物能满足人自身的需要的效用。  相似文献   

7.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邓小平同志的人格魅力与他的光辉理论一起,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瑰宝,激励着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美好的未来而斗争。邓小平同志是一座道德修养的丰碑,是当代理想人格的典型,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一、邓小平同志的高尚人格及其特征从伦理的层面来看,人格就是人们通过道德生活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以及人生的价值意义,从而自觉选择自己做人的范式,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内心世界,体现出人之区别于动物的内在规定性。人格是做人的品位和资格,人之为人的资格就在于人的独立与尊严、…  相似文献   

8.
马晓代 《传承》2012,(16):56-57
我国目前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要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其核心就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即人的价值的不断实现和人性的不断解放与提升。人的现代化的核心是人格的现代转型,即人格由传统人格转向现代人格的过程,而人的现代化与人格的转型的最终落脚点是现代人格的形成。只有既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又实现人的现代化,我们才能真正走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朱怡 《前沿》2004,(8):142-145
德育是一种人之为人的人类劳动 ,是使人的精神价值、道德价值得以实现的创价活动。德育价值的内涵是德育价值客体能满足德育价值主体特定需要的关系 ,这种特定关系是在德育活动中形成的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德育价值具有效用性、过程性、实践性、有限性、层次性等特有属性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质是无产阶级政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民、掌握大众并以此来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内在统一,它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科学理论的重要渠道,而其根本的实践意义又体现于它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提升主体的实践能力,追求社会进步与推动社会和谐以...  相似文献   

11.
彭美贵  顾玉平 《求索》2013,(10):100-102
马克思坚持从实践维度阐释现实个体及其人格的逻辑生成,把人格本质属性同人的根本特征联系起来,认为和谐人格是一种兼具实践性与情理性的人的存在方式与价值诉求。马克思进一步认为,和谐人格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要真正实现个体人格的全面自由发展,必须彻底摈弃异化劳动逻辑。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深刻阐释了对和谐人格的总体哲学认识。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勤勉职守。“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真正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可见,“中国梦”的实现逻辑与马克思主义和谐人格建构的价值取向具有内在一致性。无论是植根于民族灵魂深处的“国家之梦”,还是蕴涵于个体精神层面的“人民之梦”,皆应符合马克思主义和谐人格建构的本真诉求。这不仅是个体和谐人格建构的重要目标,也是达成“中国梦”不可或缺之要务。  相似文献   

12.
道德具有社会历史性、理想性和创造性三重本质,分别体现人的主体自觉、精神超越与能动性追求,与个体自我的自为、主体性价值密切相关。处于伦理关系和社会秩序中的自我,以道德存在为基本属性,以道德需要成就生命价值和体现精神自由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中本然形上本体和应然德性价值相统一的道德范畴深刻体现道德与自我的内在关系。作为理解和成就道德价值的精神主体和人格实体,道德自我在道德本源价值上得以深刻确证。  相似文献   

13.
王林  张方玉 《理论月刊》2007,(10):186-188
道德哲学中的德性具有终极性、稳定性、导向性和结构性,表征着人的整体性存在。道德人格的完满自足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状态,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价值导向、行为动力、整合协调的作用。道德修养与人生观紧密相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贯穿于人的一生,成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具有根本意义的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4.
陈宏建  龚平 《前沿》2005,(11):250-252
本文以探讨人文精神为开端,然后论述了儒家人文精神的积极内涵:尊生重生、重视人的社会价值,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建立理想、独立的人格,最后落脚于挖掘儒家人文精神中的积极内涵对于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彰显出儒家人文精神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宋成一 《理论月刊》2001,1(1):18-20
人以现实的、感性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改造自然,与外部世界发生着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价值关系以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为基础,在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中实现,是实践关系、认识关系的目的和核心,统摄着人与外部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人与外部世界的最高关系范畴。  相似文献   

16.
现时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格形态是独立人格.在对人格的培养过程中要注意:不断促进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确立,是培养独立人格的基础;不断实现人的价值,是培养独立人格的核心内容;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是培养独立人格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索军明 《传承》2008,(10):80-81
现时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格形态是独立人格。在对人格的培养过程中要注意:不断促进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确立,是培养独立人格的基础;不断实现人的价值,是培养独立人格的核心内容;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是培养独立人格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从人的生存与发展、人的存在形态及其内在尺度、人的社会本质、人的实践四个层面探寻"人的根本",旨在揭示政治价值的深层根源。政治价值是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根本前提,以人的存在形态及其内在尺度为主体内容,为人的社会本质所规定,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生成、发展并衍生出各种形态的。  相似文献   

19.
一、人的需要对实践的决定作用人的需要是人的客观存在(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产物,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在对待社会的价值体系方面的一种特定状态。它既反映实现价值的愿望和能力,又是实现价值的活动和结果。正是人的需要,才保证人及其社会集团和整个社会得以、维持和发展。“在现实世界中,小人有许多需要”,  相似文献   

20.
从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历程角度看,价值哲学形态的演进大体上经历了“从价值的视域研究人”,“从人的视域研究价值”,以及进而将二者相统一的思维嬗变过程。这种哲学形态的演进客观地展现了人类在自然、社会和自身关系中曲折行进的实践历程。与当代西方价值哲学形态相比较,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同样主张两种思维模式的统一,所不同的是,它力求在新的哲学基础上实现二者的统一,这种新的哲学基础就是客观世界的物质先在性、存在方式的系统普遍性和人与世界关系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