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霞飞 《党史天地》2008,(5):38-44,56
革命委员会,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产生的中国政权机关。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到底是怎么样产生的?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就设想了对国家政权机关进行改革的方案。北京大学的所谓“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出来后。  相似文献   

2.
“三结合”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是“文化大革命”初期常见的词汇之一,是当时人们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前途,也关系到许多人的政治命运。“三结合”的变化,也是当时政治气候的睛雨表。那么,“三结合”到底是怎样产生的?结局又如何?让我们用历史的目光来审视这一过程吧!毛泽东有一个改变中国权力结构的良好愿望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前,就已经对各级政权机构的现状十分不满意。他认为,这种政权机构,会产生大量的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主义,而官僚主义是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使国家变为修正主义的温床。不仅如此,他还认为…  相似文献   

3.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具有统一战线性质,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在国家政权机关中加强对优秀党外代表人士的任用,是实现政权中的统一战线推进社会主义政权建设的重要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4.
1966年我国的政治体制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全国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它的发动与毛泽东对当时国际国内局势的错误判断有关,也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推波助澜相联。但毛泽东为何对当时国内的阶级斗争状况作出错误的判断,并在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内心不赞同的情况下,断然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究其原因,这和我国当时的政治体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最初设想新中国成立之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被确立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但建国伊始,由于解放战争还没有结束,各种社会政治改革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经济也需要一个恢复时期,用普选方法产生人大代表、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尚不成熟,因而采取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过渡办法,《共同纲领》则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当历史的车轮滚滚驶到1952年,上述形势已发生…  相似文献   

6.
了空 《世纪桥》2004,(1):16-19
由解放军“支左”,是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采取的一项特殊措施。这项特殊措施在“文化大革命”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它的形成过程也比较特殊。 一、按照毛泽东起初的思路,搞“文化大革命”也要把军队包括进去,也要整军队里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相似文献   

7.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而军队又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成份,在国家政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曾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军队。”毛泽东也曾指出:“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成份,谁想夺取国家政权,并想保持它,谁就应有强大的军队。”人民军队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着它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得以建立和巩固的首要  相似文献   

8.
“革命委员会”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革命委员会”是文化大革命中我国省及其以下各级政权和各基层单位领导机构的基本组织形式,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当做新生事物大加赞颂,在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深入研究“革命委员会”这一组织形式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从中总结出有益的经验教训,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在“革命委员会”出现之前,1966年8月8日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指出:文化革命委员会是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自己教育自己的最好的新组织形式,它是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权力机构。文化革命委员会不应当是临时性的组织,而应当是长期的  相似文献   

9.
张家康 《党史文苑》2008,(11):16-20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一九六六年五月至一九七六年十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这场‘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同志发动和领导的。”运动之初,毛泽东曾设想以较短的时间结束“文化大革命”,然而,动荡不定的局势,远远出乎他的意料。他一次次地修订时间表,但是于事无补,以致这场历史性的灾难,竟然绵延十年之久。  相似文献   

10.
1975年,邓小平在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上与毛泽东发生意见上的分歧,毛泽东对邓小平产生不满。当分歧达到难以弥补的地步,邓小平再次被打倒。这其中根本原因固然在于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上,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人的作用不能忽视,他就是毛泽东当时最信赖的侄儿毛远新,在毛泽东对邓小平的态度转变中毛远新扮演了十分重要而特别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一国两制”在我国正式实施,使回家政权的社会基础更加广泛,人民的范围更加扩大,政治上层建筑的基础发生了某些变化。国家机器不仅要服务于大陆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而且也要服务于特别行政区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国家政权机关的职能必须适应这些新变化,以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大革命”与“文化大革命”十年,粗看很相似,细想并非一回事。“文化大革命”是我党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并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内乱。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即所谓“继续革命理论”,既不符合马列主义,也不符合我国实际,是完全错了。“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1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关于革命胜利后组织何种形式的国家政权,毛泽东先后设想了多种方案。毛泽东的这些设想,因其所彰显的策略的灵活性和目标的坚定性,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共和国历史上,政务院作为一个重要国家机关,对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国家政权机关和地方人民政权的建立健全、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等都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你说我说     
《学习导报》2011,(14):62-62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1949年的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千百年来的中国历史上“人民”二字第一次立于“政府”之上。人民在上,政府在下,这是此前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决定。毛主席阐释说: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做人民法院,军队叫人民解放军,以示和蒋介石政权不同  相似文献   

16.
(一)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要通过执政来实现。我国宪法规定。各级政权组织,包括人大、政府和司法机关,都必须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凡属方针、政策的重大问题,都要经过党委讨论,然后分头执行。这些政权机构中的党组,应对党委负责;在这些政权机构中任职的党员,应执行党的决议,接受党的监督。当然,党不是政权本身,不能取代政权机关的职能。党章明确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所谓政治领导,即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原则、政治方向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所谓思想领导。就是我们党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国家机关,为其规定社会主义方向。所谓组织领导,是指国家政权组织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政权组织。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是  相似文献   

17.
“党政不分”在民主革命时期存在,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今天仍然存在。这与当今加强党的领导,推进改革和开放不相适应,从历史上看,也有它的弊端。我党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就已认识到了,提出了正确处理“党与政权机关的关系”问题。1927年冬,工农革命军建立了荣陵县人民委员会,由于没有经验,新的政权诞生后,政府仍然采取过去衙门知事的作法,把革命摘的冷冷静静。为了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前委书记毛泽东同志认真总结了荣陵县的经验,撤销了荣陵县人民委员会,建立荣陵县工农  相似文献   

18.
政权体制 ,即政权构成的组织形式 ,它是指“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1,是体现一个国家如何行使政治权力的权力结构。政权体制与国体密不可分。所谓国体 ,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2 ,即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 ,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政权体制与国体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也就是说 ,政体是国体的表现形式 ,是由国体决定的 ,任何一种国体都要采用一定的政体才能实现阶级统治的任务。但是 ,国体与政权体制 ,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相同性质的国家 ,由于历史条件不同 ,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权体制。…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要斗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 ,这决定了十年动乱期间的“教育革命”不可能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革命” ,这是被野心家利用进行反革命阴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场大灾难 ,它几乎使教育濒临破产 ,青少年不论是道德品质 ,还是文化科学知识水平都下降到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 ,社会风气惨遭毒化。直至今天我们仍强烈感受到它所造成的没有多少文化的一代的祸害。“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教育革命” ,概括起来在以下几方面 :1 毛泽东领导“文化大革命”的“教育革命”的指…  相似文献   

20.
文革中整党建党运动述析柳建辉1969年4月党的九大以后,“文化大革命”运动进入所谓的“斗、批、改”阶段,整党建党运动正是这个阶段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当时,按照毛泽东的设想,在前一段“文化大革命”经过大串连、大夺权、大联合之后,已经完成了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