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基于视频透视吞咽功能研究(video 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 VFSS)评价针刺阿呛组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50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5例。对照组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针刺阿呛组穴联合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0 d后VFSS评分及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 FOIS)评分。结果 两组治疗后FOI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FOIS评分升高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吞食稀钡、浓钡、糊钡、包钡的VFSS评分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吞食稀钡、浓钡、糊钡的VFSS评分升高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阿呛组穴联合康复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低频电刺激联合针刺疗法治疗神经重症昏迷合并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 选取神经重症昏迷合并吞咽障碍患者6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低频组、联合组,每组21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训练,低频组在常规吞咽训练基础上给予低频电刺激治疗,联合组在低频组疗法基础上予以针刺治疗。观察3组临床疗效,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洼田饮水试验、吞咽障碍程度分级、吞咽时间参数[口腔运送时间(oral transit time,OTT)和舌骨运动时间(hyoid movement time,HMT)]和舌骨喉复合体活动度评价吞咽功能。结果 联合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与低频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组患者SSA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OTT、HMT均显著降低(P<0.05),吞咽障碍程度、舌骨移动幅度、甲状软骨移动幅度均显著增加(P<0.05);联合组患者SSA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OTT、HMT降低程度和吞咽障碍程度评分、舌骨移动幅度、甲状软骨移动幅度增加程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低频组(P<0.05)。结论 在常规吞咽训练和低频电刺激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针刺疗法,可有效改善神经重症昏迷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舌部肌肉运动,缩短吞咽时间,提高舌骨喉复合体活动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深层咽肌神经刺激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在吞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治疗和深层咽肌神经刺激治疗,疗程均为3周。3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 SSA)评价患者吞咽功能,采用吞咽相关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ing-related quality of life, SWAL-QOL)评价患者生活质量,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评价患者的活动能力,测定血清白蛋白(albumin, ALB)、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 PAB)评价患者的营养状况,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吞咽困难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SSA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SSA评分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SWAL-QOL、MB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MBI评分升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AB、ALB、Hb水平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ALB、Hb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深层咽肌神经刺激联合针刺可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障碍和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对失眠焦虑抑郁状态的疗效。方法将60例失眠焦虑抑郁状态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针刺和舒乐安定治疗,疗程4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定。结果针刺组和对照组治疗前SDS、SAS评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5);治疗后针刺组PSQI、SDS和SAS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PSQI和SAS评分也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且针刺组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对失眠及伴有的抑郁状态具有较好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抗震止痉胶囊合谷胱甘肽治疗帕金森病(PD)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血抗氧化酶的影响。方法:将西医常规治疗疗效明显衰减的PD病人88例随机分为中药组(30例)、中药加谷胱甘肽组(29例)及西医常规治疗组(29例),分别给予相应的治疗,另设正常对照组20例,观察其疗效,并检测各组用药前后的血抗氧化酶活性。结果:(1)显效率比较:中药组56.7%,中药加谷胱甘肽组为75.8%,西医常规治疗组为44.8%,中药加谷胱甘肽组与中药组及西医常规治疗组比较,其显效率均有显差异(P<0.05,P<0.01)。(2)Webster评分比较;中药组和中药加谷胱甘肽组治疗前后Webster评分比较均有显差异(P<0.05,P<001)。(3)对血抗氧化酶的影响。中药组、中药加谷胱甘肽组、西医常规治疗组治疗前抗氧化指标均较正常组明显差异(P<0.05或P<0.01),中药加谷胱甘肽和中药组对PD患血抗经酶活性均有增强效应(P<0.05,P<0.01);而西医常规治疗组血抗氧化酶活性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结论:抗震止痉胶囊合谷胱甘肽对西医常规治疗疗效明显衰减的PD患具有较好的疗效。提示其对PD可能具有神经保护治疗作用,而西医常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PD病人的抗氧化能力,提示长期服用左旋多巴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速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74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7例。治疗组给予针刺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吞咽康复训练,隔日1次,2周为1个疗程,治疗60 d后评价临床疗效,治疗后3个月进行随访。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与前一时点比较,两组治疗后和随访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显著降低 (P<0.01), 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 随访后,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降低值及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升高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吞咽障碍复常率及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吞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用针刺疗法可提高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方法:治疗组24例,以益气活血止血为基本治法,予自拟益气化斑汤合强的松进行治疗;对照组22例,单纯使用强的松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远期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益气活血止血中药配合强的松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具有起效快、维持疗效时间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舌三针联合间歇性θ爆发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iTB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的影响。方法 将4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吞咽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行舌三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iTBS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water swallowing test,WST)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量表评分、吞咽生活质量(swallowing quality of life,SWAL-QOL)量表评分、sEMG最大波幅值及吞咽时程。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WST评分、SSA量表评分、吞咽时程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SWAL-QOL量表评分、sEMG最大波幅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且观察组WST评分、SSA量表评分、吞咽时程减少程度,SWAL-QOL量表评分、sEMG最大波幅值增加程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舌三针联合iTBS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香丹注射液治疗心肌缺血(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且中医辨证属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西药对照组(简称对照组)30例和香丹注射液治疗组(简称治疗组)38例,对照组予消心痛5-10g,每日3次,或鲁南欣康10-20mg,每日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用香丹注射液20ml加入50g/L葡萄糖溶液200ml中静滴,疗程均为14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4.74%,对照组为76.6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胸闷,心绞痛,舌紫暗等症状,体征消减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心电图及血液流变性各项指标的改善均较对照组明显(P<0.05或P<0.01)。结论:香丹注射液对血瘀证的多种心脏病所致心肌缺血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温针灸联合Kegel盆底康复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方法 将66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予以Kegel盆底康复训练,观察组予以温针灸联合Kegel盆底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漏尿量、尿失禁程度评分、盆底肌力、生活质量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漏尿量、尿失禁程度评分、盆底肌力、生活质量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漏尿量、尿失禁程度评分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评分增加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温针灸联合Kegel盆底康复训练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比单一Kegel盆底康复训练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益气温阳康复法辅助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配合消渴丸选取相关的穴位进行补法针刺,温针灸及推拿治疗,3周为1疗程,对照组30例,单独应用消渴丸,服法及疗程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气虚,阳虚症状的复常率显提高(P<0.05),两组在降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方面无显差异(P>0.05),结论:益气温阳康复法对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有明显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五根汤加减治疗小儿感冒的疗效。方法:将61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给予五根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青霉素维钾片、利巴韦林、双黄连或荆防冲剂口服治疗,两组患儿体温高于38.5℃时均给予退热药应用。结果:观察组痊愈24例,好转6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痊愈20例,好转5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为83.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五根汤加减治疗小儿感冒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益脉降压流浸膏对老年虚血瘀证Ⅱ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及放射免疫法测定40例老年气虚血瘀证Ⅱ期原发性高血压患(治疗组)用益脉降压流浸膏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BG)、空腹血浆胰岛素(FPI),计算其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并与30例老年健康人(健康组)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前较健康组FBG无显性差异(P>0.05),FPI显降低(P<0.01),ISI显降低(P<0.01);治疗后较治疗前FBG无明显变化(P>0.05),FPI显降低(P<0.01),ISI显升高(P<0.01),血压显下降(P<0.01)。结论:老年气虚血瘀证Ⅱ期原发性高血压患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益脉降压浸膏具有降低血胰岛素水平、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进一步观察鹿角方治疗充血性心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充血性心衰竭患60例随机分为鹿角方组40例、地高辛组20例,观察临床疗效、肾虚症状积分、NYHA心功能分级、Lee心衰评分、心率(HR)、心肌耗氧量(MOC)、心胸比例、超声心动图(射血分数(EF)、心输出量(CO)、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舒张期左室后壁厚度(PWT)、左室质量指数(LVMI)、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心钠素(ANF)、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等指标。结果:鹿角方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与地高辛组(90.0%)无显性差异(P>0.05)。鹿角方组肾虚症状总积分显下降(P<0.01),而地高辛组疗后未见显改变(P>0.05)。鹿角方组、地高辛组NYHA心功能分级均显改善(P<0.01)。鹿角方组、地高辛组Lee心衰评分均显改善(P<0.01)。鹿角方组、地高辛组HR、MOC均显下降(P<0.01)。鹿角方组、地高辛组心胸比例均显改善(P<0.01)。鹿角方组EF、CO、IVST、LVMI均显改善(P<0.01);地高辛组EF、CO显改善(P<0.01),而IVST、PWT、LVMI未见显下降(P>0.05)。鹿角方组血浆ANF和AngⅡ水平均显下降(P<0.01);地高辛组仅血浆ANF水平显下降(P<0.01),而血浆AngⅡ水平上升无显性差异(P>0.05)。结论:鹿角方既能增强心肌收缩功能,又能逆转左室肥厚,确有治疗CHF的临床疗效;该作用可能与改善循环内分泌(AngⅡ、ANF)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消脂汤与西药保肝合用治疗脂肪性肝病的疗效。方法:将7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用西药保肝治疗(甘利欣、硫普罗宁),治疗组加用消脂汤,每日1剂,疗程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ALT、AST、GGT)、血脂(TG、TC)变化及综合疗效。结果:治疗组在肝功能、血脂变化及综合疗效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或P〈0.05)。结论:消脂汤与西药保肝药合用治疗脂肪性肝病疗效优于单纯西药保肝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将3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组和单纯康复训练组.结果:对照组痊愈、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2,3,7,4例,总有效率为75.0%;康复组痊愈、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5,6,4,1例,总有效率为93.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较单纯康复训练能较好地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偏瘫肢体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均进行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另加针刺治疗(头针+肢体穴位电针)。每周治疗6 d,休息1 d,每天1次,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患者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改良Barthel评分指数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改良Ashworth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结论 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状态,而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在缓解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痉挛状态,降低肌张力,改善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4)和对照组(n=34)。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黄芪注射液,对照组加用曲克芦丁。14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完成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1.18%,显效率为67.65%.而对照组分别为64.71%和35.2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黄芪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白介素-6(IL-6)的水平与正常人的差异,及其在丹参注射液治疗前后的变化,并且观察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44例UAP患分为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治疗组(欣康组)和丹参注射液治疗组(丹参组),观察治疗前后SICAM-1和IL-6水平的变化,并与21例正常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1)UAP患SICAM-1和IL-6水平的变化,并与21例正常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1)UAP患SICAM-1和IL-6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2)欣康组,丹参组治疗后SICAM-1和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丹参组下降幅度较欣康组明显治疗后SICAM-1和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丹参组下降幅度较欣康组明显(P<0.01);(3)丹参组的临床疗效与欣康组近似。结论:(1)血清SICAM-1和IL-6水平可作为急性冠脉事件(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预测指标;(2)丹参注射液能显降低UAP患血清SICAM-1和IL-6水平,从而降低冠脉事件的再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红藤化瘀汤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将272例慢性盆腔炎患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36例服用红藤红瘀汤,每日1剂,水煎服;对照组136例服用盐酸克林霉素300mg,每日3次。根据患症状、体征轻重程度评分,综合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136例治愈15例,显效84例,有效32例,总有效率97.1%;对照组136例治愈4例,显效36例,有效56例,总有效率70.6%。治疗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8.8%(12/136),对照组为32.4%(44/136)。结论:红藤化瘀汤治疗慢性盆腔炎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