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67年1月,上海发生"一月革命",张春桥出任市革委会主任。就在这月及翌年4月,上海两次发生"炮打张春桥"事件,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张春桥妻子文静有严重的历史问题。这也是张春桥多年来的一个心病。文静生于1916年,原名李淑芳,笔名李若文,1933年加入共青团,后失去组织关系。1942年进入晋察冀边区,在党校学习后于1943  相似文献   

2.
舒云 《党史博览》2005,(3):54-55
张春桥的妻子文静 (李淑芳 ),1916年生,皮肤较黑,短发,戴浅黄色眼镜,女学生打扮。李淑芳在天津读书时加入共青团,抗战爆发后入党,1942年到晋察冀根据地党校学习,1943年被分配到北岳区党委宣传部任宣传干事。她常给《晋察冀日报》投稿,字很好,由此认识了张春桥。恋爱时,张春桥 26岁,李淑芳 27岁。 “ 文革”初,有人散布张春桥是叛徒。张春桥生气地说,我从来没有被捕,怎么会是叛徒?今后要是听到谁再讲这种话,我就不客气了。他把烟头往烟灰缸里使劲一按,一字一句地说,老实说,我只要小指头一点,你就要完蛋。张春桥如此之硬,但一说到妻子就嘴软了…  相似文献   

3.
霞飞 《党史博采》2005,(7):44-47
制造"上海人民公社" 在张春桥、姚文元的支持下,王洪文夺了"两报"的权之后,实际上形成了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共同掌握上海市领导权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霞飞 《党史博采》2005,(6):11-16
据新华社消息:"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主犯张春桥因患癌症,于2005年4月21日病亡."张春桥,这个名字,对于四十岁以上的中国人,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就是这个被称为"四人帮"狗头军师"、"智囊"的人物,在"文化大革命"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霞飞 《党史博采》2005,(8):49-54
又升了一步毛泽东的三条决定一下达,庐山会议的风向骤变,由林彪等人鼓吹天才论、鼓噪设国家主席、攻击张春桥,一变而为批判陈伯达、责令陈伯达检讨、追查风源。林彪一伙由此而翻了船。庐山会议后不久,全党开展了批陈整风运动,再往后不久,毛泽东亲自南巡,揭破了林彪一伙的阴谋,林彪于1971年9月13日乘飞机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温都尔汗自我爆炸。至此,张春桥算是渡过了又一个险滩。庐山会议后,张春桥进一步得到了毛泽东的信任,他抓住这个机会,又活跃起来。什么批陈整风啦,批林啦,揪林彪死党啦,张春桥都是走在前边的,而且他拿出来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陈东林 《党史博览》2001,(11):10-17
1968年4月12日,进入"文革"动乱第三年的上海,一夜之间,街头巷尾贴出了许多炮打张春桥的大标语.其中有几条的内容是:"狄克攻击鲁迅,罪该万死!"狄克就是张春桥,打倒张春桥!"这就是"文革"中著名的"四一二上海炮打张春桥事件".  相似文献   

7.
张春桥对陈永贵早有成见。而陈永贵在国庆25周年招待会和四届人大开幕时,出于对周恩来的敬仰,他两次独自站起鼓掌,这就使张春桥对陈永贵的成见更深了。此后,国务院开总理办公会时,张春桥动不动就阴阳怪气地讽刺陈永贵几句。张春桥每次讽刺陈永贵,陈永贵也能听得明白,但他装作没听见,或者装糊涂,不理睬张春桥那一套。但有一次,陈永贵没有忍。那时,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人事安排问题,张春桥提名安排一个人到思想理论界当领导干部。在会上,张春桥对这个人吹嘘了一阵,当政治局委员们谈意见时,其他人都不发言,陈永贵却讲了话,他说,这个人我知道一点…  相似文献   

8.
“四人帮”得力干将张春桥曾经把持过中央的宣传工作,但他插手干预韶山毛泽东家乡的宣传一事,至今依然鲜为人知.1971年7月15日,张春桥陪同朝鲜党政代表团来到韶山.访问期间,张春桥避开朝鲜外宾,又单独参观了毛泽东陈列馆.韶山毛泽东陈列馆建立于1964年,到1971年已有17年历史了.“四人帮”上台后一直想控制这里的宣传,但苦于无奈.江青几次想亲自来韶山“指导”工作,但毛泽东坚决反对,江青便没有来  相似文献   

9.
《党史纵览》2002,(4):48
1975年,张春桥访问朝鲜时,发生了一件很下愉快的事。金日成首相接见张春桥,开始气氛很融洽。可是当金日成打听杨勇的情况时,张春桥马上变了脸色,恼火地说:“你问他做什么?”“杨勇同志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嘛,对他的情况我当然关心。”金日成不软不硬地回了一句。 金日成关心杨勇,是因为他俩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抗击共同的敌人  相似文献   

10.
霞飞 《党史博采》2005,(11):17-21
"点火"有"功",被确定为"中央文革"副组长 出于反修防修的良好愿望,毛泽东在1965年即下决心发动一场自下而上的"文化大革命",但毛泽东一直苦于找不到突破口.正当此时,摸到了毛泽东心思的江青开始大显身手了.她先是到上海伙同张春桥、姚文元,写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点燃了"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接着,又向"三家村"(邓拓、吴晗、廖沫沙发表一些杂文、评论时所共同使用的笔名)开刀,向北京市委发起了政治中击.  相似文献   

11.
霞飞 《党史天地》2008,(11):43-48
张春桥、姚文元得到了毛泽东的信任,本想可以一帆风顺了.谁料变数横出。就在张姚二人自鸣得意已经把上海这个“大桃子”摘到手中时。上海却出现了一股打倒张春桥的风潮,同时也把姚文元父亲姚蓬子叛变之事抖了出来。这个风潮一开始是由上海市的一个造反组织——“红革会”酝酿的。张春桥与“红革会”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林彪自我爆炸,陈伯达下台,张春桥的眼睛开始盯着空出来的中共中央副主席的位子。特别是毛泽东下令筹备中共十大之后,张春桥以为机会来了。一天,毛泽东忽然问了张春  相似文献   

13.
《党史纵览》2011,(3):56
1973年8月,在中共十大上,王洪文被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张春桥被选为政治局常委,江青、姚文元被选为政治局委员。十大以后,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  相似文献   

14.
“部队要稳定,要坚守岗位,不能让张春桥调一兵一卒。”1967年春,南京军区党委就“三支两军”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向党中央作过一次检查。张春桥看了检查后,指责“上纲上线不够”,企图把许世友和南京军区党委一棍子打死。周恩来听说后指出:“上纲太高了,往军队脸上抹黑,只能使阶级敌人高兴。”由于周恩来出面说话,张春桥才悻悻作罢。1967年初,身兼新成立的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主任的张春桥,向党中央提出,要求派陆军第27军进驻上海,支持夺权斗争。许世友坚决不同意,口述一份电报,发给毛泽东、林彪:“张春桥建议不妥……我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在十年浩劫中,江青曾被某些人捧为文化革命的"旗手".她手中挥舞的一面大旗就是<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纪要>).这个<纪要>曾作为中共中央文件下发全党.其实这个<纪要>的主要内容并非谈部队文艺工作的,也不是由与会的部队文艺工作者"座谈"后形成的.它是一个典型的江氏"一言堂"的产物.是江青伙同陈伯达、张春桥共同炮制出来的.它也是江青登上政治舞台的"宣言书".在十年浩劫中,江青等人利用<纪要>疯狂迫害广大文艺工作者,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直到1 979年5月3日,中共中央批转解放军总政治部请示报告,正式决定撤销<纪要>,使它寿终正寝.那么,它是怎样产生和出笼的呢?本文谨向读者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焕然 《党史纵横》2004,(10):22-26
历史往往在瞬间改写文革 初期的王洪文仅仅是上海一个不知名的工人 然而他却时刻窥视着突变的 ,政治风云 一手策划了安亭事件 并与张春桥达成了政 治上的默契 迅速 脱颖而出从此 他作为 工人领 袖 与江青 张春桥 姚文元结成了 四人帮 从而 顺利进入到中央政治的最高层 。  相似文献   

17.
《党风与廉政》2000,(10):41-41
汪文风同志曾担任过中央审理“两案”领导小组第二办公室副主任,兼审讯组组长。他说,张春桥最初可不像在法庭上那样以不语应万语.而是谈了一些事情的。例如王洪文秘密赴湖南向毛泽东告状前,“四人帮”曾在钓鱼台17号楼密商过。张春桥在叙述这一情况时,吐露了他们想拱倒周恩来、邓小平的心态。  相似文献   

18.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审理“两案”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俗称“二办”.汪文风任“二办”副主任,并兼任审讯组组长.汪文风当时找王、张、江、姚谈了话.对张春桥缘何在公开审判时自始至终一语不发,汪文风最近介绍  相似文献   

19.
张春桥是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人,1965年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分管宣传文化工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动后,张春桥任中共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他在上海的罪恶之一就是收罗和驱使反革命别动队—“游雪涛小组”。这个当时在上海鼎鼎大名、令人谈之色变的特务组织,  相似文献   

20.
《党史天地》2006,(11):54-55
许世友:我对主席忠心耿耿,而对这个“四只眼”,我太不放心1967年1月初,张春桥、姚文元在幕后指挥,以王洪文为首的上海造反派夺了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大权。接着,南京的造反派也夺了江苏省委的大权。来自全国全军的造反派云集南京,一夜间,南京街头贴满打倒“许大马棒”的大字报。第一批大字报,对许世友还算“温和”,但造反派很快升级,抄了许世友的家,扎烂了他的上将礼服。而这一切.又得到了张春桥的支持。许世友躲进大别山,但危险并没有过去。在张春桥策划下,造反派给许世友定了调子:许世友在延安就要杀毛主席,搞暴动,现在他又要做六省一市的头,不千刀万剐不足以平民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