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什么是《实践论》《矛盾论》的精华《实践论》就是中国革命的认识论,要求在革命过程中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认识论是在总结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规律的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强大,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由此也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它提供了理解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全新视野。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确立不仅标志着实践观发展中的革命变革,而且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确立,标志着整个哲学发展中的革命变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毛泽东发展了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不仅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哲学理论,而且《实践论》成为中国革命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3.
<正>一、毛泽东为什么要写《两论》毛泽东说:《两论》"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为什么"不能不写"?首先是为了从思想理论上清算给中国革命带来严重损失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为了给即将来临的抗日战争提供锐利的思想武器。如前所说,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成为东方矛盾的焦点和东方革命的中心。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国革命怎么搞?这是世界革命史上从未  相似文献   

4.
鲁碧华  黄华 《学理论》2013,(7):44-45
"两论"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验哲学的总结和概括。《实践论》、《矛盾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之作,它们诞生于现代中国革命的进程中,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运用和发展,同时又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  相似文献   

5.
<正>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无疑是当前我们学习和研读经典马克思主义著作的重要遗产。而毛泽东于1937年7、8月间先后写出的《实践论》《矛盾论》即是在革命年代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化过程中的理论创造,不仅成为中共革命实践不断取得胜利的行动指南,而且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纵深发展和升华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意义。为了及时地批判和扭转党内严  相似文献   

6.
肖涵静 《团结》2003,(6):86-88,27
孙中山在1917年-1919年间,总结中国革命经验和多次失败的教训,写下了《建国方略》。《民权初步(社会建设)》是他的政治现代化学说;《实业计划(物质建设)》是对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就文本视域而言,《新民主主义论》有着独特的逻辑进路:一方面,立足于中国社会来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呈现出从"社会性质"到"革命性质"的叙述模式;另一方面,又在"世界革命"视域中审视"中国革命",凸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世界背景和时代特征;同时,还在无产阶级的双重使命的解读中,成就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革命论"与"社会论"的内涵,表征出中国的社会变革中"革命"与"建设"的有机统一。《新民主主义论》文本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民主主义实践的有机结合作出了创造性的理论探索,其逻辑进路不仅谱写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篇章,而且也铸就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和运行机制,并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7,(12)
80年前,毛泽东在延安创作了"两论",在总结革命经验的同时,从哲学的高度全面系统地对存在于党内的"顽疾"——教条主义进行了批判。这一批判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对于统一全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革命结束之后的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几代中央领导将毛泽东反对教条主义的作风一以贯之,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改革实践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9.
《瞭望》1992,(30)
1992年7月11日,是个令人心碎的日子。那天上午,噩耗传来:敬爱的邓颖超大姐,因病于当日清晨在北京医院逝世。 邓大姐去了,但是她的革命风范长存我们心中;她对《瞭望》周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8,(12)
《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单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建党初期党的文化革命运动是在新文化文学革命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土地革命时期,土地革命运动的开展推动文化革命进入新旧文化激烈斗争、新文化显示出蓬勃生命力的高潮阶段。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战争印证新文化的革命性和正确性。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纲领标志中国无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相似文献   

11.
正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革命的宣言、政治的宣言、信仰的宣言。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革命理想与革命精神,是对《宣言》发表170周年和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最好的纪念。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革命化的思想非常深刻、非常丰富。许多人认为革命就是夺取政权,一个阶级推翻另外一个阶级的革命是一次性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不再存在社会革命了。把社会革命等同于政治革命,这是对"社会  相似文献   

12.
伏琛 《瞭望》1998,(Z1)
茅盾与︽蚀︾伏琛《蚀》即“《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是茅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茅盾曾说:“1925年到1927年,这期间,我和当时革命运动的领导核心有相当多的接触,同时我的工作岗位也使我经常能和基层组织与群众发生关系。”(见《茅盾选集·自序...  相似文献   

13.
1871年3月18日,著名的巴黎公社成立,同年,马克思发表《法兰西内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的同期,一篇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和一首振奋人心的革命歌曲伴随着巴黎公社革命流传,堪称奇特现象。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通过学习《法兰西内战》、传唱《国际歌》,能够弘扬巴黎公社革命精神,并引导和启迪我们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4.
<正>一、"两论"是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产物,是指导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中国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深刻理解和把握"两论"的哲学真谛,必须全面考察"两论"形成的时代条件、中国国情和实际斗争需要等具体情况。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是"两论"产生的实践基础。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即帝国主义阶段,中国作为帝国主义扩张侵略的牺牲品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境地,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  相似文献   

15.
<正>《胡耀邦文选》收入胡耀邦同志1952年5月至1986年10月这段时间内的重要著作77篇,相当一部分是第一次公开发表。下面将《胡耀邦文选》的重要篇目,简要地加以介绍。《革命干部的作风问题》(1952年5月15日),指出,作风是革命队伍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做一个人民政府和党的好干部,必须把自己的作风搞好。革命干部的作风基本有三条:理论与实际结合;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引导我国青年向最伟大的目标前进》(1956年9月24日),指出,要坚持正确的建  相似文献   

16.
革命报人、《苏报》馆主陈范在19世纪末积极投身维新变法运动,革除社会弊俗,在20世纪初年主办《苏报》,团结大批资产阶级革命志士倡言排满革命,以至酿成"《苏报》案",落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境地。但他不屈不挠,继续从事反清革命斗争,终于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相似文献   

17.
谢韬先生《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谢韬先生说恩格斯晚年放弃了“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其“最后遗言”是“放弃革命”,并首倡“和平长入社会主义”,这都不符合历史事实。他据此而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新正统说”也是不能成立的。不能混淆恩格斯与伯恩施坦的原则区别,当年对伯恩施坦的批判,其维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革命精神的性质是不能否定的,当然这并不排斥今天对此有进一步的认识。无论是革命还是改良,都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作抽象的价值评估。肯定社会民主主义在当今新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是正确的,但进而肯定其在“战争与革命”年代的作用,并否定共产党人当年的革命路线,则是错误的。“民主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或“民主模式”,对其参考借鉴有必要,顶礼膜拜不值得,迷信照抄更有害。中国的前途不能寄托于某种“模式”,而在于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广泛借鉴、坚持走自己的路”,继续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8.
《被背叛了的革命》评价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分析了"大转变"的原因,做出了预言;对该书的研究集中于"工人国家"、"热月"、官僚制;虽然斯大林背叛了革命,但忠于革命的先知托洛茨基却失败了,这有历史必然性。两者都存在哲学错误。托洛茨基"热月"说并不恰当。  相似文献   

19.
蔚江 《瞭望》1988,(25)
1985年9月,法国斯多葛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国作家沈大力和法国女作家苏珊娜·贝尔纳合写的题为《延安的孩子们》的长篇小说,并立刻在法国引起强大的反响。《世界报》、《费加罗报》、《晨报》、《人道报》、《革命》杂志等报刊相继评论此书。此后、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的电台、电视台也先后在专题节目中对《延安的孩子们》作了介绍。 《延安的孩子们》描述了中国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延安保育院小学300多个革命后代,冒着敌人的炮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有许多国际友人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中国人民是不会忘记他们的。 1988年6月,在纪念斯诺《西行漫记》出版五十周年时,许多同志认为,国际友人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他们的著作和事迹,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