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当前中国的地方治理中普遍存在着大量的潜规则现象,研究目的在于阐述潜规则与明规则的共生关系。研究采用案件统计分析方法,对2012—2013年159件媒体报道的非法拆迁事例加以分析。以非法拆迁为例,研究发现:一方面,正是由于明规则本身存在的问题,使得明规则难以根除潜规则,并导致了潜规则的盛行;另一方面,潜规则并不能脱离明规则而独立运行,它必须依附在明规则之上,体现在利用政策目标的合法性、政策手段的软约束、政策监控的形式化等方面。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部分新闻报道存在价值倾向,部分事例缺乏后续的报道以及对具体情境的了解,事例的指标会受到影响。本文的分析有助于政府对非法拆迁这类潜规则的治理,相应的对策包括提供有效的政策手段、调整不合理的政策目标、保障民众的合法权利等。同时,本文首次探讨了潜规则与明规则在中国场景下的共生,也有助于深化整个社会对潜规则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2.
社会潜规则是生活中自发形成的,符合或不符合(甚至对抗)社会上公开的行为规范、意识形态的隐性的非正式规则。社会潜规则并非都是负规则,潜规则可以分为无害的和不良的两类。无害潜规则是对正规则有益的补充或矫正,不良潜规则偏离或对抗于正规则。对社会潜规则我们应当采取扬弃的态度。潜规则的形成和存在具有复杂的原因。社会潜规则的基本问题是伦理问题,所以有必要从伦理层面对其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3.
潜规则是一种对公序良俗、道德法律等正式规则的反动机制,它产生和运行的伦理基础是市侩实用主义;潜规则运行的隐密性及其产生的"实",同正式规则的公开性及其宣示的"名"之间相对立,名实不符,以实造名,以名掩实,形成名实分离的伦理特征;潜规则致使主体意志自主性减弱,自我的内在与外在不一致,主体完整性被破坏,导致道德人格扭曲的伦理效应。  相似文献   

4.
潜规则生发机制及其遏制——兼论吏治规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潜规则是官场正式规则背后的另类规则,它像癌细胞一样寄生于正式规则又不断地侵蚀着正式规则。正式规则下的自由裁量权和官员的个人理性是潜规则生存的充分必要条件,基于个人理性的自组织(self—organizing)机制则是潜规则得以扩张的根本原因。潜规则遏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控制的有效性,在当前的转型期社会,吏治规范的主要思路是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建立相对独立的监督行政体系。  相似文献   

5.
破除“潜规则”《求是》2007年第1期发表王俊的文章指出:所谓潜规则,是相对于显规则而言的。它大致有三个特点:一是隐蔽性。二是实用性。三是功利性。大凡一种潜规则,都不是无端出现的,总是伴随着某种功利。潜规则在不少地方、行业、部门和人际交往中都有其特定的表现形式。诸如:在少数地方和单位,有关土地批租、金融信贷、建筑承包招标、证照审批、人事安排等,有的人为达到目的,要托关系、打招呼,个别的甚至要行贿受贿、搞权钱交易。在市场运行中,商业贿赂也已成为一些商人的潜规则,进药得“回扣”、审批得“红包”、贷款得“分成”,等等。…  相似文献   

6.
社会潜规则是指那种暗地里通行、起到实际作用但又见不得阳光、上不了台面的行为规则。社会潜规则具有隐蔽性、不正当性、排他性、伸缩性等特点。社会潜规则破坏了社会道德体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并导致主体道德人格扭曲。人情伦理的负面效应、制度伦理的缺失以及道德建设严重滞后是社会潜规则盛行的伦理根源。建立和完善社会道德规范、加强制度伦理建设、培养和完善公民道德人格是治理中国社会潜规则的主要伦理路径。  相似文献   

7.
王家忠 《民主》2004,(3):6-8
社会潜规则是指社会生活中潜在的灰色规则,它是相对于社会道德认可的主流规则而言。从性质上说,社会潜规则属于社会潜意识和不良亚文化的范畴,它是与社会主义文化或社会意识形态相背离、相对抗的。社会潜规则的存在和蔓延,不仅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破坏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且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治理和消解社会潜规则,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引导合理竞争;普及法律知识,破除陈规旧习;调控社会心理,提高民众素质。  相似文献   

8.
社会潜规则扎根于传统文化心理,寄生于公权力,依托于正规则,同主流意识形态所认可的舆论习俗、伦理道德、制度条例和法律法规等相违背。消解社会潜规则需要进行从信念伦理到责任伦理的伦理批判,前者导致社会的"名实分离",为社会潜规则提供了正当借口,阻滞社会共同体的制度建设,奠定了社会潜规则生成的思想基底;后者执持"正名原则",召唤"公权伦理",激发"规则意识",构成社会潜规则消解的观念前提。  相似文献   

9.
论潜规则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潜规则"是指暗地里通行、起实际作用而上不了台面的"游戏"规则。潜规则是腐败文化的产物,官场和其他社会领域都不同程度存在,具有很强的功利性、隐秘性和欺骗性;潜规则盛行,损害社会公平正义,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危害和谐社会构建。抵制和遏制潜规则,需要党和政府及社会共同努力,多管齐下,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0.
潜规则是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潜在的灰色、消极规则,形形色色。从政治的高度看,潜规则已经严重危及到我们党的权威、政权的稳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潜规则的出现,是社会主义法治不完备、不到位造成的,而这又缘于法治理念的匮乏。所以,为遏制潜规则的蔓延,就要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11.
诚信是现代社会经济文化乃至所有领域的共同准则。诚信缺失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而社会潜规则盛行则是造成当今中国社会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潜规则的滋生会引发大量非诚信现象或行为的出现。潜规则的滋生侵蚀现代诚信生成的规则或制度基础。促进我国社会诚信建设,需采取有效措施清除社会潜规则。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前社会的一些腐败与不公正,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显规则机制不健全和不良“潜规则”的泛滥。腐败行为高发现象与官场不良“潜规则”的蔓延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机制。现阶段,官场不良“潜规则”的存在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和现实土壤。官场不良“潜规则”是政治运行中的一个痼疾,应采取有效措施破除官场不良“潜规则”。  相似文献   

13.
李秋生 《民主》2004,(1):43-43
在我国北方一些大都市,每到夜晚, 饭店、酒楼、浴城,生意兴隆,灯红酒绿,大都是公款消费,一掷千金。在这些吃喝玩乐大军中,有的是生来能吃能玩,有的则是迫于无奈。别人吃了、玩了,你得跟着, 随着,否则会被认为是不合群,不够“同志”,不够意思。对这一奇怪现象,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生导师孙正聿教授指出:这其实就是“潜规则”。大家都这样做,你也要学会,不然就会被这个“潜规则”所抛弃。说白了,就是“学会腐败”, 如果不学,就进不了这个圈子。好一个“潜规则”。生活中,凡是带上“潜”字的,好像都不那么好对付,潜水艇、潜移默化、潜意识,如此种种。“潜规则”恐怕就更厉害了,这些规则虽然你看不见, 摸不着,上不了台面,列不上条文,但它确实存在,左右你的生活,影响你的情绪,甚至比一些公开的规则还管用。在一些部门和单位,如果你脑子里少根筋,不随波逐流,就很有可能成为孤家寡人一个,说话没人听,工作没人帮,生病没人问,测评没人管……  相似文献   

14.
生活经验和相关研究显示,潜规则在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并时刻发挥作用,但学术界对潜规则的实证研究还很不够。本研究采用组织政治行为视野,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公务员组织潜规则的表现、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实际存在的领导中心的组织方式制度性地导致潜规则出现,而精神失落和从众性文化传统加速了潜规则的社会认同,从而使潜规则成为权力体制外运作的亚组织行为。  相似文献   

15.
李想 《学理论》2009,(15):102-103
所谓举证责任倒置,指基于法律规定,将通常情形下本应由提出主张的一方当事人一般是原告)就某种事由不负担举证责任,而由他方当事人(一般是被告)就某种事实存在或不存在承担举证责任,如果该方当事人不能就此举证证明,则推定原告的事实主张成立的一种举证责任分配制度。作为证据法上一项有别与传统的举证规则的制度,举证责任倒置有着明显的特点。举证责任倒置必须法定化。  相似文献   

16.
“古往今来,学而优则仕”,相对于暗流汹涌的官场“潜规则”,这仿佛是堂而皇之的“明规则”。于是,优秀的专业人才因成绩突出走上领导岗位已不再是新闻。那种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由,不考虑人才自身因素和社会公众意愿,将一些优秀专业人才提拔到领导岗位的现象确是屡见不鲜,效果并不好。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委常委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指出,坚持清正严明,形成正气弘扬的大气候,让那些看起来无影无踪的潜规则在党内以及社会上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场。讲话言简义赅,针砭时弊,意义深远。潜规则是指与明文规定相对,不成文、不公开,  相似文献   

18.
清除官场不良潜规则是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官场不良潜规则干扰并影响反腐倡廉建设,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反腐败斗争的难度,使得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不能真正落到实处,阻碍了建设廉价政府目标的实现。清除官场不良潜规则,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坚持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放松。建设法治政府,积极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官僚制,切实维护和增强制度权威性,完善权力监督体系,提高政务公开透明度,加强公务员的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9.
汉语词汇之丰富,世所公认。这不,近年又冒出一个新词儿,且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叫做『潜规则』。医院乱收费,白衣天使吃回扣。究其原由,医疗行业存在潜规则;教育乱收费,灵魂工程师们见钱眼开。究其原由,教育领域存在潜规则;矿难频发,非法煤矿关而不死。究其原由,煤炭开采中存在潜规则;买官卖官在一些地方大行其道究其原由官场上存在潜规则何谓潜规则我查了辞《海没》有找到看来尚未收为词条我想那些害怕阳光摆不到桌面上的游戏规则即所谓公开的秘密都可归入此类潜规则好比一个筐什么污七八糟的东西都可以往里装…  相似文献   

20.
权力和权威、潜规则、隐权力、隐匿权威等相关概念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勾连和嵌入。在现象学意义上,它们有着不同的特征和运行机理。在权力利益实现时,它们是一种"敌对的合作"关系。在权力运行中存在所谓"权力悖论",即权威、隐权力等的存在是权力运行的关键,又是权力消解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