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公众法感情是指以理性的法律意识和本国传统道德文化为基础、以实现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为目的指向的情感诉求。它属于理性的法律意识,要求刑事司法应当首先尊重和遵循法律逻辑;它也是一种道德文化诉求,其作用机制根植于传统道德文化之中,刑事司法要注重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吸收。公众法感情与民意之间在主体范围、理性的内涵、利益性质等方面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2.
法律意识现代化之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模式是世界不同国家在法律意识现代化过程中解决传统与现代、本国传统与外来化影响的关系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范式特征,是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民族特色问题,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划分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模式固然要依据一定的标准,但各种不同角度的模式划分具有兼容性,从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来看,它可以分为传统变异型,传统与现代断裂型、法律意识体系重构型;从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动力来看,它可以分为内发型、外发型、混合型。  相似文献   

3.
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保障机制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公正与效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体系的两大价值目标,同时也是我国司法制度所应追求的两大价值目标。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是相伴相随的、两位一体的概念,司法公正本身就含有对司法效率的要求,没有司法效率,就谈不上司法公正;司法不公正,司法效率也无从说起。我们的司法改革,应当紧紧抓住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这两个核心环节,找出两者的结合点,找出它们赖以实现的各种保障机制。一、司法观念的现代化转变,是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理念保障司法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司法观念的现代化。目前影响我国司法实现现代化的落后的司法观念,主要有…  相似文献   

4.
当以“好讼”而闻名的西方人在法庭上唇枪舌剑时,我国公民仍习惯于向行政长官“讨个说法”。究其渊源,西方国家的争讼习惯形成于它们对司法的信任和对行政的不信任传统;而中国近现代史给予我们的启示却是,司法与行政的异化经常成为民众抱怨的内容,但即使在行政威信下滑的势态下,公民仍对行政寄予厚望。这固然不是理想公民的法律意识,但它至少让我们意识到:  相似文献   

5.
赵景坤 《中国审判》2021,(4):106-107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法院参与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指引、方法指引和责任指引。近年来,吉林省扶余市人民法院主动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结合辖区诉讼案件呈现的纠纷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复杂化、纠纷类型多样化等特点,不断创新司法理念,实现人民法院工作由终端裁决向源头防控延伸,力争达到案件增量减少、审判质效和司法公信力双提升的良好效果,以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坚实步伐,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助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俞伟飞 《法制与社会》2013,(15):122-123
司法权威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必要条件。司法体制的不健全,公民法律意识的淡薄,法律人职业道德的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司法权威缺失严重。对此,积极健全司法体制,培育法治文化,完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是实现司法独立,加强公民法治观念,保证司法廉洁,重新树立司法权威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7.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司法领域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司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司法工作更加坚定地迈向现代化。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司法体制改革与司法工作现代化的理论指南和根本遵循。党的领导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司法工作现代化的根本政治保证,是其最大的政治优势和强劲的政治动力。以人民为中心是司法工作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司法工作现代化的主体力量与动力源泉。推进司法工作现代化,在方法论原则上,要注重把握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正确处理改革和法治的辩证关系,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和鼓励基层探索相结合;在路径选择上,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司法民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主的主要含义不是主体意义上的,而是一套保障人的尊严的制度与规范体系,司法民主是与此相关的要素的综合。由于对司法民主作大民主式的误读,产生了长期将司法民主与大众司法等同、将司法民主与司法职业化和司法独立对立起来的认识。这一认识上的偏差已经对中国的司法产生了严重误导,甚至可能会促使司法改革倒退。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大众司法就其主要倾向是非民主的。司法职业化和司法独立是司法现代化的产物,它们是司法民主的必要条件。我国的司法民主化建设必须抓住以下几点:坚持司法职业化的方向;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人民化;提高司法规范的民主含量,将宪法规范的民主权利迅速具体化;进行司法独立的制度建设,使司法真正能担当起人权守护神的重任。  相似文献   

9.
落实全面综合司法保护,要遵循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从主体、法律、制度、责任四个方面理解其基本要素。针对涉未“四大检察”融合度不高、办案与帮教工作脱节、社会支持体系不健全、遏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要树立现代化全面综合司法保护理念,推动“四大检察”有机融合,促进帮教工作案件化办理,健全未成年人司法社会支持体系,挖掘全面综合司法保护降低发案率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公民法律意识是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可或缺的务件。公民法律意识为加强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提供良好的社会思想基础。本文通过论述法律意识的概念、公民法律意识的作用以及对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说明公民法律意识时依法治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司法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司法现代化"作为"法治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共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法治化,而国家治理体系法治化,必须要以具有现代化特征、追求公平正义价值的司法现代化为前提。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总体精神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是中国自进入文明时代开始的法律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综合体。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大致上由传统法的观点。法律意识、法律规范、法律实践、法律物质实施、立法、司法技术与艺术构成,其中法的观念与法律意识是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法律规范与实践是最主要的文化载体。我们要探讨传统法律文化的总体精神,必然要以法律规范和法律实践为媒介,深入探究其内在蕴含着的法的观念与法律意识。一、国家本位主义,阻却了社会主体对法的精神的认识。国家专制的“依治”与国家大义的“德治”在这一点上殊途同归。国家本位主义,产生于“…  相似文献   

13.
法治的时代也是以法为尊、法律至上的时代。司法权威在全社会的普遍建立,无疑是现代法治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标志。然而,在法治传统十分薄弱、主体法律意识较差的中国,现实的困惑却是司法权威表现不足。司法权威表现不足背后的成因是什么?这一困惑又该如何解决?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正是以司法权威的基本内涵为认识起点,力图在透视司法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司法权威的具体构建问题做出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中美两国司法文书域外送达法律冲突及其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两国在司法文书域外送达的立法和实践上有着较大差异。立法上的差异:条约在本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法律渊源、域外送达的主体、受送达主体的划分上,均有区别,最主要的区别是我国法律禁止采用邮寄方法和法院、诉讼利害关系人直接送达方式在我国境内送达,美国则相反。实践中的差异:外交送达途径、邮寄送达的法律根据、送达主体、受送达单位主体是否必须有授权等不同。两国城外送达法律冲突的核心问题是美国法院谋求美国法律的域外效力,采取我国不允许的方式在我国境内送达司法文书,解决的办法是:通过外交途径,签订司法协助协议,修改、完善我国司法文书域外送达的法律。  相似文献   

15.
范愉 《法律科学》2005,23(1):3-12
在全球化背景下 ,我国将面临法律移植、法制现代化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变革 ,这必然要求我们以多元的法律意识来取代单一形态的法律意识 ,以多元的理念与规则推进政治和司法体制改革 ,协调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作为规则的“法”和民间规范等的关系 ,从而使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在全球化时代也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及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大力倡导依法治国、法治天下的理念,为国家深化各项改革、治理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确保司法机关独立公正行使司法职权,树立司法权威,让每个人在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7.
从司法的外部环境来讲,良好司法公信力在我国的实现有赖于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赖于民众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有赖于加强和改进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有赖于司法经费的充足供给;必须紧紧抓住完善法律制度、提高民众法律意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及改革司法经费保障制度这四个重要方面,锲而不舍地推进我国的司法公信力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是否一致,是估价和取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客观价值标准。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要求法律制度的现代化,而法律制度现代化的前提是人的法律意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人。”使青年大学生懂法、守法,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和较高的法律意识,是国家法制建设,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大计,高校作为这一育人阵地应高度重视,切实抓紧抓好。  相似文献   

20.
重新鉴定,是指司法机关、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或辩护人,对鉴定结论产生怀疑,因而要求鉴定人对鉴定客体再次进行鉴定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查明案件事实,使案件得到公正处理。随着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和修订刑法的颁布实施和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此类案件出现了提起主体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