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论视野》2021,260(10):52-56
数字经济是全球未来发展方向,其发展态势愈发强劲,规模与日俱增,已然成为缓解全球经济压力、经济复苏与增长的重要驱动。数字经济和数字全球化正在深刻演进,具体表现在数据驱动数字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化扩大再生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发展新竞争优势等方面。数字全球化面临诸多新挑战,国际数字鸿沟制约发展、数字产业化基础存在薄弱项、产业数字化进程遇困受阻等都不同程度地迟滞了数字全球化步伐。为做好数字全球化新挑战与新机遇应对,国家数字化战略政策着力点应聚焦在融入数字全球化价值链,推进数字产业化基础高级化,抓住产业数字化主线等方面,落实好分阶段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宏图。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国际环境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便利化可通过需求创造机制、分工深化机制、互联互通机制和区域合作机制显著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以有效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挑战。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准入成本较高、政策协调难度较大、不稳定因素较多,使得投资便利化的相关机制难以形成,影响了其在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方面作用的有效发挥。中国可依托跨境电子商务、自贸区和软文化实力重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供应链体系、价值链体系与跨文化认同,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便利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深入开掘国内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尔街近期发生的金融"海啸"提醒人们,去年以来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影响非但峻有结束,反而正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断深化。在全球金融震荡不止、经济全球化把彼此紧密相联的今天,中国若要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避免金融乃至经济风险,必须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把深入开掘国内市场作为企业发  相似文献   

4.
《求知》2002,(1):35-35
全球化最初是指人类经济活动突破国界和地域限制而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一种趋势,它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而逐步形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经济全球化。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与全球化教育、新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思潮的冲击下,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进入反思和深化阶段,并且开始从"民族国家多元文化教育"向"全球社会多元文化教育"转向,在新的发展路径中,多元文化教育仍然面临着如何调适国家、民族利益与全世界共同利益,以及文化诉求、经济诉求与政治诉求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6.
产业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一个产业组织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网络经济的发展,产业组织的研究范式从竞争范式转向垄断范式和竞合范式,这—范式转变对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产业必须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平台,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参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整合,提升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姜英华 《理论导刊》2020,(1):95-101
资本逻辑是经济全球化始源性和根本性的致因逻辑,资本逻辑的展开和拓延所引致的虚实、贫富、就业、安全等多维悖论使经济全球化陷入"逆全球化"的僵局和困境。扭转治理困局、寻求突围方案,需要从原因背后的原因和现象背后的根源着手,打破思维惯性、冲破制度惰性,导控资本方向并超越资本逻辑,构建更具包容性、均衡性和可持续性的全球治理路径和方案。  相似文献   

8.
从当前国际经贸形势看,技术性贸易措施正成为当今贸易保护主义的主流。随着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向价值链高端推进,我国与发达国家产业由上下游互补关系逐渐转化为同级竞争关系。在新形势下,为应对"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冲击,中国必须着眼于新时代发展要求,着力提升技术性贸易措施质量和效益,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引领经济全球化走向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对未来全球治理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顺应这一潮流和新趋势,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发展新理念,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世界各国实现包容式发展,从而在全球化理念、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和文化发展新趋势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不断彰显其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国际社会面临各种全球性问题和挑战,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逐渐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研究的热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大厦中的重要内容,是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思想武器。深化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理论,需进一步厘清其基本内涵、形成原因、发展阶段、价值影响与主要特征,为辨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更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理论支架。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大"在过去五年国家治理活动和国际参与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理念的重要性,这一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观,必然会影响中国国际贸易治理机制安排以及全球贸易治理格局。在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国际贸易原则、贸易安排及实践活动,并在纵观国际上其他国家现行的国际贸易治理机制及贸易安排基础上,提出应以中国智慧和中国战略推进我国参与全球贸易治理的观点。具体而言,中国可以从深化"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全球贸易治理绿色化、数字化发展,在全球贸易治理中融入价值链理念,提升中国在全球贸易治理机制中的制度性话语权等方面,为全球贸易治理理念贡献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历史从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动因、进程及趋势,对人们认识全球化及其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逆全球化"蔚然成风,西方全球化走向衰落,新型全球化初露端倪。中国从世界历史规律出发,支持捍卫全球化,并积极发挥引领作用,提出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展开了重塑全球化的"一带一路"实践。中国的全球化理念与实践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高度契合,突显了社会主义在解决全球化困境方面的独特价值,预示着新一轮全球化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历史进步作用及其代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于全球化的定义形形色色,但大致说来,全球化不外是指当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化正日益冲破传统民族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全方位展开的客观现象和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4.
<正>世界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复苏缓慢的背景下,人类目睹了全球化与"去全球化"的同步发展,地缘政治分量加重引发不少地区陷入混乱和"失序",全球治理内在缺陷导致的治理体系进一步碎片化。各国都开始思考世界秩序的调整和重塑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为标志,冷战结束,世界政治由两极对峙向一极主导下的多极化趋势发展。这一历史性变革,大大加速了全球市场体系的形成,加速了全球化(Globalization)发展趋势。全球化一般指20世纪60年代后至今人类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通常将全球化理解为经济全球化,由于经济全球化追求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和经济利益的全球获取,导致人类全方位的交往、沟通与相互依赖达到了前  相似文献   

16.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仅需要十分关注国内经济的发展情况,也需要十分关注世界经济的形势.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论及的当代世界经济主要发展趋势有:"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世界经济信息化趋势,"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正为紧紧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我国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但从技术创新实践来看,近年来我国不仅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的产业地位未发生根本改变,而且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又陷入"高端产业价值链低端化"的陷阱。通过对发达国家经济崛起历史的考察发现,目前我国的技术追赶路径存在着根本性缺陷,亟须实施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18.
李恩平  贾冀 《理论探索》2011,(1):81-83,94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围绕人才管理展开的全球化"人才战争"也愈演愈烈。为了使我国在这场"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应当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积极借鉴发达国家人才管理的先进经验,树立"以人为本"和"管事理人"的管理理念,把对员工的培训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大力引进和储备海外优秀人才为我所用,建立健全规避人才流失的合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李丹 《学理论》2012,(28):13-14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全球化时代,中国又走到了抉择的岔路口,中国的社会主义将向何处而去?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不仅对全面系统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至关重要,而且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视域下,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如何推进中国社会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结构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对"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内涵及现实意义作一些探讨,以求对个人所有制有进一步的认识,并对当前我国推进社会主义发展和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的发展催生了经济、文化和政治要素的全球扩张,促使各国城市在全球化浪潮中广泛展开国际交往,寻找着宝贵的机遇,为本地企业和团体实现国际利益争取机会,由此以城市为交往主体的"城市外交"出现了.广州,作为中国城市的典型代表,在改革开放后,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发挥有利的地缘优势和政策优势在国际化进程中扩大对外交往,在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但同时广州城市外交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是我们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