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为了国家利益,他把个人的生死祸福置之度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脍炙人口的名句,正是林则徐为国尽瘁的崇高品德的写照。福州是林则徐的故乡,林则徐是福州人的骄傲。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承、发扬林则徐坚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气贯长虹的民族正气,学习他清廉刚正的高尚风范,学习他"开眼看世界"的开拓精神。——摘自时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福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习近平同志1995年8月24日在福州市纪念林则徐诞辰2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相似文献   

2.
诗钟这种亦诗亦联的游戏性文字,可以写得十分高雅而有趣。从清朝中叶兴起,很快就传到全国各地。有些很有地位的、文学修养很高的知识分子,也很愿意参加写作。林则徐的诗钟作品林则徐(1758—1850)字少穆,福建侯官人。他是近代史上尽人皆知的爱国民族英雄。他的诗文都有专集,  相似文献   

3.
两年以前,我家迁居长宁区, 成为周家桥街道社区居民不 久,虹桥新城居委会党支部书记王慧芬同志就来到我家,动员我参加社区“读书格言”征文活动,希望我写格言应征。尽管我并不懂得格言的格律,也从未写过格言,但想到自己作为一个居民,应该在居委会领导下,参加社区的文化活动,于是就学着写了“书中自有奶和蜜,滋养心灵,补益人生不可缺”这样一条并不合格的格言。为了参加社区的格言征文活动,我找来有关书籍阅读,看到格言如“满招损,谦受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言简意赅、富有教育意义,给人以启迪和激励,往往能…  相似文献   

4.
<正>1845年,林则徐结束了他在新疆伊犁三年多的流放生涯。作为当时大清朝最有名望的抗英英雄和英国问题专家,当有人问起林则徐如何对付英国侵略时,林则徐却出人意料的说,不用太操心英国人,他们的志向无非是用鸦片和其他商品从中国挣点钱走罢了,而"俄夷则西北包我边境,南可由滇入,陆路相通,防不胜防"。在俄罗斯这个问题上,林公最有名且最具前瞻性的一句话是:"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  相似文献   

5.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我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著名诗句。近读《历代西域诗钞》,书中辑录了林则徐十余首诗,那种不计个人祸福,唯图利国报民的高尚情怀洋溢于诗中,读罢令人感奋不已。 林则徐禁烟抗英,触怒了清廷。道光皇帝下台,将主战派林则徐、邓廷桢革职流放新疆伊犁。清道光二十二年夏历七月,林则徐自西安出发,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两首壮别诗,诗云:“出门一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要社会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因斯坦(1879——1955年)是一位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但他也非常关注社会的发展。他晚年写的《为什么要社会主义》一文,从切身经历和科学研究实践中,得出了自己对社会主义的看法。爱因斯坦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他文章中的许多结论却接近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读来饶有兴趣。本报特向广大读者推荐这篇文章,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王晶  孙大光 《侨园》2009,(2):14-17
这些年,记者写人物专访也有几十篇了,可以大言不惭地说驾轻就熟.但在采写有着"东北行政诉讼第一人"和"东北民企维权大律师"美誉的姜彩熠却三易其稿,颇费了些周折,原因是作为律师的姜彩熠有着与众不同的经历和很"另类"的"性格":他曾在多家媒体上"口出狂言":一般案子不接,专办冤假错案和疑难、复杂和有影响的案子;他非常关注老百姓的利益,专打"民告官"的行政诉讼官司;他专打维护民营企业权益的官司;他打官司不计较代理费多少,有的官司自己搭钱也要打一追寻如此"另类"律师的轨迹和思维,真让我们大开了眼界--……  相似文献   

8.
《民主》2016,(12)
正他是车改之路上执着的"谏"客,呼吁车改十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他直率敢言,常因"狠言论"而闻名。他是民进会员、高校教师,也是政府官员,他更是微博名人,粉丝数量超过600万。他就是2016年1月7日,湖北省委书记等领导接见的六位湖北"大V"中的一位——叶青。1月17日,叶青接受湖北日报新媒体"动向新闻"的邀请,在"思想"栏目开设专栏"大V叶青",又开始了"一天一文"的生活。他将其视为"一天一文一课",即一天写一篇文章,相当于讲一节经济形势的课。叶青坦言,自己将参政议政与互联网  相似文献   

9.
正《可爱的中国》是方志敏的著名散文,也是他的遗著。1935年写于狱中。作者以亲身经历概括了中国从"五四"运动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以来的悲惨历史,愤怒地控诉了帝国主义肆意欺侮中国人民的种种罪行。他满怀爱国主义激情,把祖国比喻为"生育我们的母亲"。作者高声疾呼,"母亲快要死去了""救救母亲呀!"他指出挽救祖国的  相似文献   

10.
这位炊事班长为什么要撰写这些论文?他在信中写道:“经常听到一些干部反映‘现在的兵难带’的问题。……于是,强烈的责任感无时不在撞击着我的心扉:要为带兵干部写一份有关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书面建议。”为了写这个“书面建议”,他刻苦地学习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行为科学,还学了有关美学、人才学、伦理学、控制学、信息工程学等一些当代新兴科学知识。解放军报把他的十篇论文编成了内部小册子,并加了编者按语。我们从中选了三篇,刊登于此。  相似文献   

11.
在与祖国睽隔30年之后,董鼎山带着他的瑞典夫人和美国女儿回到了他梦魂萦绕的祖国,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次回来却开启了他继续以中文写作之门。30年来他主要以英文为《纽约时报》、《时报书评周刊》、《巴黎评论》等美国报刊写稿,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用祖国的文字写东西,不免有些生疏。可是1979年他开始为《读书》杂志写《纽约航讯》后,于兹也已十年。在这十年中,他不但为《读书》写稿,而且逐渐为国内外的重要报刊写文章。特别是《天下真小》(三联书店)一书出版,他娓娓谈心的文体,深为国内读者所欣赏和爱好,文名不胫而走。 《天下真小》里的文章,极大部分是介绍美国文  相似文献   

12.
朱德的这封亲笔信,写于一九二五年三月七日。时年三十九岁钓朱德,为“归国后即终身为党服务,做军事运动”,放弃了在哥廷根大学的学习重返柏林。他一方面做统一战线的工作,一方面积极筹划,希望实现到莫斯科先“入东方大学,再入赤军(即苏联红军——编者注)研究”军事的计划。这封信,便是为促成此计划的实现而写的。时间已逝去近六十年了。信中所谈的问题也都成为过去。但今天重读这封信,仍使我们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侨园》2017,(8)
正题记:徐,安行也。《庄子·天道》:不徐不疾。——《说文·二篇下》国民革命军中士、人民解放军中尉、中学教师—徐天成这是我第二次写他。2009年,我第一次写他时,他84岁。今年,2017年,七七事变80周年,我又有了写他的冲动,可他已不在人世。1978年,我由一个县城工厂调入这个城市第一中学教书时,由于"理化不分家"的缘故,我所在的物理教研组和化学教研组挨门相依。彼教研组的组长就是徐天成。他,50来岁,挺直的身板,矫健的步履,剃着标准的"板寸"。他能在单双杠上做出我们只在小  相似文献   

14.
修春 《侨园》2012,(11):56
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都有一些"自讨苦吃"的作家,他们这些反常的行为背后却蕴藏着其良苦的用心,很值得我们现代人深思。法国作家莫泊桑一生在短篇小说上很有建树,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一次,他在构思一部作品时,有一个细节要细腻地描写人被踢以后的感觉,可他没有这方面的切身体验,怎么也写不出来,于是他决定感受一下。他来到街上,东张西望打量过往行人,希望有什么人能踢他一下。他思来想去,认为找乞丐最合适。就在这时,有个衣裳褴褛的要饭人朝他走来。他眼睛一亮,快步迎上去,把自己的意图说了出来。乞丐听说要他踢人,十分惊讶,说什么也不肯。莫泊桑见他踌躇,以为他舍不得花力气,就慷慨地说:"我  相似文献   

15.
一位颇具胆识、敢于直言的基层干部被提升,赴任之际,有挚友赠言曰:"身荷重任常自省,当局莫忘旁观时."笔者以为,此赠言甚为响亮,堪作众多领导者之座右铭. 有些人在走上领导岗位之前,头脑比较清醒,目光比较敏锐,不仅对周围的许多情况看得比较透彻,且能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一旦身居要津之后,也竟会迷糊起来,对过去看不顺眼的现象渐渐中意了,甚至一反初衷,干出于社会进步无益、于人心民意不顺的蠢事.  相似文献   

16.
杰克·韦尔奇1960年进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时,是一个24岁的普通的化学工程师,1980年升任为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EO)。在他担任公司首席执行官的20年中,公司的市值增长了30多倍,从世界排名第十位上升至第二位,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取得了耀眼的成功。他于2001年退休,同年出版了他写  相似文献   

17.
正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同时因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在中外文学界享有盛誉。他创作近70年,写了上千首诗,出版几十本书,有人说他早该摘下诺贝尔桂冠荣耀,他却豁达表示:"一个作家能被自己的民族接受,便是最大光荣。"从小博览群书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出生于江苏南京,在秣陵路小学(原崔八巷小学)读书,1947年,考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  相似文献   

18.
《侨园》2016,(7)
正一个工人技师坚持数十年,业余时间写散文、小说、诗歌,并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上百篇作品,其中,他的多篇力作还在省市乃至中央媒体举办的大奖赛上荣获大奖。他是一个有追求的"文学青年";他是一个有理想的新时代工人;他更是一位坚守中国传统美德的诚实之人——受山海关文联之约"写写杨瑞峰",我欣然命笔。初次见他,是去年在山海关与文联主席杨立秋晤面时。席间  相似文献   

19.
董成家 《各界》2011,(4):95-96
赵树理的家乡在山西省晋东南的沁水县端氏镇慰迟村。这里地处偏僻闭塞的山沟,封建礼教积习很深。赵树理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自然受到长辈们的格外关爱。和别人家的长辈一样,祖父和父亲对他也抱着望子成龙的强烈愿望。从6岁起,祖父就教他认字、写字,念《三字经》、《百家姓》等一些封建或宗教道德格言。所以在青少年时代的一个很长时期内,占据他头脑的依然是封建礼教的正统思想。  相似文献   

20.
正一、"富人治村"的内涵"富人"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也是一个泛称,因此对"富人治村"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在理论界很少涉及,有的也只是做个描述性界定,如樊平指出:"他们土生土长在农村,但又基本脱离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属于新型农民群体。他们又被俗称为经济能人或‘先富能人’。这一群体的崛起使农村基层治理出现了一种新的模式——‘先富能人治村’"。除此之外,根据所搜集到的文献,对"富人治村"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学者只有郭剑鸣,他指出:所谓"富人治村",就是村民"因富、因义、因贤而获得社会权威进而取得村治权威",它特指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