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中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就业结构非农化重组的一系列制度变迁的过程。城镇化水平通常用城镇人口(又称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庆阳市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就作了概要介绍,着重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对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成因作了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亦称城镇化。通常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特别是近代工农业的发展,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使农村居民点变为城镇居民点形式的过程。其标志是:城镇人口数量比重增大,城镇数量增多,城镇用地面积扩大,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等。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是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为现代化、城镇化注入生机和活力,丰富了城镇建设的人力资源,这支力量的主体是青年。在这一过程中进城农村青年经历了很多艰辛,主要表现为权利平等、权益维护、人格尊严、资源共享、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缺失,即社会人文关怀的缺失。加强对进城农村青年的人文关怀、推进市民化进程,需要制定政策、形成制度。  相似文献   

4.
过去10年,是中国城镇化推进速度比较快或者最快的时期之一。200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是36.2%,城镇人口4.6亿人。到去年底,城镇化率已经提高到47.5%,城镇人口大约是6.3亿人,城镇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现在全球人口超过1亿的只有11个国家,而10年间,我国城镇化率提高了11.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5.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个深刻影响甘肃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本文从甘肃省城镇化及农业转移人口现状入手,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在经济、政策、文化、社会等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化中的角色举足轻重,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的高质量实现。土地承载着物质保障和情感依附功能,是农业转移人口留置于农村最重要的资源。生计资本是生计活动的基础,是在城镇稳定居住的决策基础,也是农地政策对农村家庭禀赋提升的结果。因此,农地政策作为生计系统的外部因子对于市民化决策的影响可能隐含着"农地政策回应→生计资本→市民化意愿"这一因果链条。本文采用11个省份开展的"全国百村农业转移人口调查"数据,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农地政策回应、生计资本现状及市民化意愿选择之间的关系,探索农地政策回应、生计资本影响市民化的具体路径,最终得出结论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发现:(1)农业转移人口对农地政策回应程度较高,农地流转参与经历对于市民化选择有较强的促进作用。(2)多数农业转移人口具有定居城镇的意愿,自然资本发挥推力作用,社会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拉力作用显著。(3)在农地政策回应、生计资本与市民化意愿的影响机制上,农地政策回应通过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对市民化产生正面影响。研究的可能性贡献在于证明了政策回应、生计资本和市民化之间的因果链条;强调了农地政策在推行过程中要及时关注政策执行细节及反馈,适当的政策引导将保障低生计资本群体的发展权利,促进高生计资本群体的城镇生活取向;提出农地政策、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和住房政策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契合,以更好地弥合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不想"和"不能"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制度激励与农村人口转移——以南京为样本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人口转移是中国城市化进一步演进的关键所在。农村人口转移必须兼顾农村居民的利益、节约社会成本并增进社会利益 ,因此有必要同时发挥市场和政府的配置资源的作用。制度是约束和激励经济主体行为的规则 ,它既可以是政府的强制性政策安排 ,也可以形成于经济主体为收益而进行的相互博弈。因此 ,制度可以既体现市场主体的利益 ,也可以凝聚社会的要求 ,如果结合得当 ,制度就可以发挥出市场和政府相互搭配的调节效用。当前要促进农村人口的转移 ,必须对现行的与农村居民转移相关的制度进行改进 ,着重于农村人口转移空间选择上的引导或约束。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是指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代表了一种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在工业化、信息化的推动下蓬勃发展,以京津唐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崛起为标志.中国进入了全面城镇化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9.
伴随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就业。农业转移人口作为城市产业工人的主体,一直以来是中国人口红利的重要贡献因素。2004年,中国出现刘易斯拐点,即普通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首次减少,标志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根据目前中国劳动力人口的特点,本文分析了刘易斯转折阶段的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结构问题,认为就业的文化技能结构、产业和行业结构、收入结构、社保结构、区域结构的不合理,影响到农业人口城市转移就业的层次和水平,也影响到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刘易斯转折阶段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结构问题进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从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教育制度、加大人力资本投入等方面提出促进就业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人口流动问题主要是农民向城市流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民流动呈现三次浪潮。目前表现出来的第四次浪潮,特点是伴随产业转移使流动人口就近非农转移。在前三个阶段,流动人口的流动只带来了收入的增加,但没有完成城市市民化。考虑到市民化是未来城镇化的大趋势,今后流动人口政策的制定要注重农村政策、产业转移、金融危机对人口流动的影响、人口的年龄供给与人口流动、教育分流与劳动力的供给等因素。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而发生的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城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是城市在深度上的发展,在广度上的扩展。2014年,凯里市倡导发展特色城市化,作为中小型城市,本文就凯里市在走特色城市化道路过程中如何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2.
农村人口外出务工定居城镇是推进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农村"三分离"现象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亟待解决。必须深化改革,加快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务工市民化,同时构筑保障体系,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也谈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统计问题”发表后,农业人口统计资料失真后该怎么办,我国目前到底是农业人口多还是非农业人口多?这成为笔者需向同行和读者认真回答的两个问题。对前者其办法不外乎以下五种:一是取消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划分,而代之以乡村人口与城镇人口;二是继续让原有的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资料滥竽充数;三是借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中有关中国农业人口的资料;四是公开宣布公安系统统计的人口数据是农业户口的人口与非农业户口的人口;五是千方百计搞一套接近实际的中国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资料。前三种办法均不可取,第四种办法从公安系统来说,也许有一定的保留价值,但它无助于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统计问题的解决,所以,只有第五种办法才是科学合理的;对后者,如截至目前,肯定是非农业人口比农业人口多。  相似文献   

14.
笔者围绕人口城镇化发展、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和农民权益保护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一个简要阐述。一、人口城镇化发展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截至2012年底,全国有2.62亿农业转移人口。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从要素市场化角度谈一谈怎么样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第一,新一轮城镇化必须避免传统城市化的发展路径和思路。如何理解城市化或者城镇化?不管叫城市化,还是城镇化,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把握城市化的本质和规律。从经济学来理解,所谓城市化就是指资源的积聚效应,或者叫规模经济原理,即城市化主要是生产要素的积聚过程,从而形成规模效应,这应当是解释城镇化规律的基本依据。从发展经济学来讲,城镇化或者城市化的核心问题就是强调人口城乡流动,强调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而从社会学来说则是人口流动过程如何实现人口城市化,也即城乡人口社会融合问题;如果从空间经济学来说,现在强调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重点、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只有农村和农民全面实现了小康,我国社会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小康社会。至于如何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十六大报告指出了前进方向,这就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加快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和关键举措之一。城镇化主要是指在工业化发展和市场经济推动下,以乡镇企业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化的过程和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迁移的过程,是一个包括人口、地域、生产方式、生…  相似文献   

17.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推进城市管理创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必然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城镇化使一个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服务集聚,实现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传统方式转变,并产生城市影响、城市传播、城市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上海农村人口城市化再推进与非农化再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90年代上海农村人口城市化和非农化转移进程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转折性变化。农村人口城市化趋于加快 ,但仍滞后于非农化、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 ,非农化转移明显滞缓 ,但却孕育着新一轮再转移的发展势头。新世纪来临之际 ,上海必须高起点加快实现农村人口城市化与非农化协调再推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前仍处在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期。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解析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期面临的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以及转型期的过渡性特征及困境,有利于在新历史条件框架内生成相应的制度供给,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中的过渡性特征集中体现在转型路径的空间分岔,其形成有深刻的政策背景和制度支撑:一是土地财政体制对经济弱势的农业转移人口的“推力”;二是超大城市对农业转移人口的“隐形排挤”;三是现行政策下中小城镇“拉力”不足;四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预期不确定。城镇化路径的空间分岔造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两大新困境:一是背离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应有之义;二是中小城镇人口结构失衡,发展后劲不足。为此,必须积极寻求破解路径,聚焦“增权赋能”的理念和目标深入进行各项相关制度的供给侧改革。  相似文献   

20.
人口负增长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需重点考察人口负增长时代的突出特点及其战略应对问题。研究显示,人口负增长时代我国人口总量减少逐步加速、人口年龄结构快速老化、婚姻家庭特征更加多元、人口地区聚集和收缩并存、人口城镇化快速发展、人口素质水平持续提升。为有效应对人口负增长的影响,需要加快推进人口发展理念转变、加快构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负增长时代的人口监测预警体系、多措并举促进人口素质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