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光复初期台湾农会与合作社分合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据时期的台湾与1945年前的中国大陆各自拥有不同的农民组织经验,这两种经验在光复初期的台湾交集。国民政府在接收台湾后不久,即依据大陆“农会政治,合作社经济”的原则,将台湾最大的农民组织——农业会划分为农会与合作社两种组织,使得光复初期的台湾农民组织陷入分分合合的纠葛之中,直至1949年台湾省政当局重新将其合并。在农会与合作社分合问题的背后,可以看出在国民党的政治版图中,台湾的地位日渐重要,台湾农民组织的地位也日渐重要。在糅合两种农民组织经验的基础上,当政者促成了具有政治、经济、社会等综合性功能的新农会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概况 1.战后初期,台湾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并不快,直至50年代末,农业劳动力年外移率绝大多数年份都低于2%,农业劳动力的比率也保持在50%以上。从60年代开始,农业劳动力外移速度加快。1960—1970年,年外移率由2.18%提高到6.81%。在台湾农业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3.
蔡世彦 《台声》2010,(5):36-38
2009年12月,我随天津市农业交流访问团赴台交流,短短数日台湾休闲农业、社区发展、生态教育农园,以及农会组织让人记忆深刻。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休闲农业在台湾开始蓬勃发展,从最初的果蔬采摘,发展到观光果园。如今休闲农业在台湾已是蓬勃发展,遍地开花。现采撷参访中的片段记忆,撰此小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小农制与台湾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战后台湾土地改革所形成的“小农制”是一种受限制的现代土地制度。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在60年代中期以前对经济起飞和农业发展起了巨大促进作用,而在台湾经济实现转型后,却逐渐变成了台湾农业发展的制度障碍。本文主要考察“小农制”在经济转型后对农业发展主体的影响,进而探讨了“小农制”的困境、出路及其对祖国大陆农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台湾农业曾因战争的破坏,40年代中期几近崩溃,而在战后40多年的发展中,不仅支持了海岛经济的起飞,而且跨进农业先进的行列。农业推广是台湾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不仅对台湾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普及贡献甚巨,而且在台湾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走向机械化、  相似文献   

6.
我国台湾地区农会的功能与大陆地区建立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以推动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的小农经营走向统一经营的旨趣是一致的。从台湾地区农会的设立行为之私法性,以运销、信用、保险等业务实现农民私权之宗旨和功能,以契约方式建立农会与会员的关系以及会员加入农会为自愿而非强制等方面看,台湾地区农会应为私法人属性。大陆地区应摒弃将农会作为政治组织性质之公法人的传统认识,总结和吸收台湾地区农会的制度经验,为大陆地区建立并完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台湾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到90年代中期基本完成,大体经历了职业人员形成、专业教育发展、专业组织建立、获取立法保护及制定伦理守则等五个阶段。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社会工作界和政府的不断互动下,历经坎坷,艰难推进。与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相比,台湾社会工作表现出了积极向政府靠拢、寻求纳入政府正式编制的特征。这一特征体现在专业化过程的每一阶段,从而使得其专业化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自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至1949年12月国民党当局迁白,是战后台湾政治发展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台湾刚刚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却又面临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的动乱年代。在这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台湾政治社会结构重新组合,新旧社会矛盾相互交错,形成其特有的政治特征。这些特征不仅反映当时台湾社会与国民党政权之间的复杂政治关系,以及台湾政治发展中出现的新变化,而且对后来台湾政治的演变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罗星汉 《人大论坛》2011,(11):35-35
前不久,笔者有幸随同由省科协组织的赴台“生态农业、茶产业及茶文化发展现状”考察团一行前往台湾执行交流考察任务。在台期间,考察团分别参访了龙潭乡农会、名间乡农会和台东东游季,参观了台南兰花生技园、东势林场、阿里山茶园和坪林茶叶博物馆。特别是台湾的休闲农业,  相似文献   

10.
20 0 2年 11月 2 3日 ,台湾因改革农会基层金融机构 ,引发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农民游行。本文分析了台湾基层金融改革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求 ,指出党派权势斗争、农会信用部性质蜕变和经营不善 ,以及农业遭受入世冲击使台湾社会二元化矛盾凸显 ,是酿成这次风波的根本原因。并从如何定位、厘清农业、农业金融及农会金融的关系 ,完善金融体系 ,健全农业金融法规 ,保障农民生产和生活需求等方面探讨了未来台湾农业金融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人类历史的发展常常伴随着世纪交替的年代步入新阶段。80年代中期以来急剧变化的国际形势表明,90年代也将成为本世纪历史的关键岁月,它标志着世界将从战后向战后之后时期,即“后战后时期”转变,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下一世纪世界格局的雏  相似文献   

12.
台湾的乡村治理表现为"自治"与"行政"的双轨制,体现出明显的多元治理特征,不仅强调政府和行政的力量,也注重调动社会参与,发挥农民协会、社团组织及志愿者组织的作用;台湾的农会组织集经济性、教育性、社会性和政治性四大功能于一体,发挥了组织、管理和服务的作用;台湾基层实行竞争性的选举制度,但"派系之争"、"族群分裂"及"黑金政治"对地方治理和政治民主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其经验教训值得大陆吸取。  相似文献   

13.
报告文学在台湾称为报导文学。这种文学样式自70年代中期在台湾兴起后,立即引起文学界的关注与广大读者的兴趣,越来越多的作者投入了报导文学的创作,以至很快地蔚然成风,形成一股至今不衰的创作热潮。目前,台湾已有一支阵容可观  相似文献   

14.
清代同治年间,诗钟传人台湾,各地社团纷起,形成了台湾古典诗社的第一次发展高潮;日据中期,诗钟在台湾重新兴起,它与击钵吟一起,相互促进,互为推助,形成了台湾古典诗社的第二次发展高潮;1949年前后,一大批大陆诗人特别是闽地钟手相继渡台,又为台湾古典诗社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从对台湾古典诗社三次发展高潮的考察中可以看到,诗钟作为一种文体在台湾文学中的独特存在与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19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作家展开对于"新殖民主义"的批判,陈映真借助拉美"依附理论",对战后台湾依附以美帝为代表的跨国资本世界体系所建立的畸形政经结构的分析,是深刻的.1990年前后,后殖民理论引入台湾,对台湾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都产生一定的影响.施叔青等作家受其启发,将之运用于文学形象的塑造中,使作品更具思想的深度.与祖国大陆相比,台湾对于后殖民理论少见系统的介绍,多见具体的运用.但部分作者受错误史观影响,产生了断章取义、扭曲变形、生搬硬套、偷换概念等弊病.  相似文献   

16.
战后台湾经济之所以能在60年代实现腾飞,其经济体制的转换是个关键性因素。台湾当局迫于形势的需要,将公营资本高度垄断的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双轨式的“公营民营企业并举”的经济体制,从而为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基础。不过,这种双轨式的经济体制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它已无法适应目前台湾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经济体制的转换及其原因战后初期,在庞大的“日产”全面公营化的基础上,台湾形成了公营资本高度垄断的经  相似文献   

17.
人口迁移和人口的出生、死亡一起,直接制约着人口数量、分布和构成的变动,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战后至50年代中期,台湾省人口省内迁移约占全省人口迁移总量的80%。此后,由于省际迁移的正常途径阻塞,省内迁移在台湾人口迁移总量中的比重急剧上升,1976—1985年期间,省内迁移在台湾人口迁移总量中的比重上升为98.79%。  相似文献   

18.
书讯     
▲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和鹭江出版社共同编辑出版的《台湾研究丛书》,1987年又推出《战后台湾对外贸易》和《台湾当代小说艺术采光》两部专著。《战后台湾对外贸易》由厦门特区经济研究所张贻达撰写。这是我国大陆有关研究台湾对外贸易的第一本论著。作者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为指导,从台湾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过程入手,进而对台湾外贸外部与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内部与农业、工业、运输业等部门的相互联系,进行了纵横两个方面的比较分析,并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末以来,台湾的众多企业以取道香港为主要途径,“西进”大陆进行了大量的投资.90年代初期和中期,台湾企业又实施了一项强化对印尼、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投资,同时继续保持50年代以来对马来西亚、泰国的投资势头的“南下”战略.台湾资  相似文献   

20.
战后,台湾经济发展较快,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会劳动力结构的变动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本文仅就战后台湾农业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原因及其对台湾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作一简单分析。农业劳动力流动概况及其特点 50年代,台湾的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人口半数以上。60年代,由于出口加工工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开始由以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