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入改革新时期以来,高度集中管理的计划经济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长期受到尊崇的集体主义道德受到冷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的集体主义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利益关系。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体制上的一个根本转变,人们的利益关系也由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在,追求自身物  相似文献   

2.
功利主义道德观的消极影响是道德冷漠形成的重要文化原因。功利主义道德观片面化的道德判断标准是道德冷漠产生的认知原因;功利主义道德观的道德情感缺乏是道德冷漠形成的心理原因;功利主义道德观自利的倾向是道德冷漠形成的利益动机。矫治道德冷漠,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遏制功利主义道德观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关于当前我国政府行为失范的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行为失范是由于政府权力缺乏制约造成的 ,实质是国家权力的形式和内容不一致从而背离人民利益和意志的行为现象。当前我国政府行为失范主要表现在行政权力的市场化、行政权力的地方化和行政权力的部门化。政府利益角色错位是政府行为失范的深层次原因。我们必须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前提 ,以促进行政道德建设为基础 ,以建立科学的行政权力运行制约机制为关键来规范政府行为 ,从而使政府利益的角色定位真正回到国家和社会公众权益的本位上来。  相似文献   

4.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既有民众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利益表达渠道不通畅、协商民主发扬不充分的原因,还有更深刻的原因,印行政权力的膨胀、运行失范,侵害了公民权利.所以,解决因公民权利受到侵犯而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还应在遏制行政权力膨胀上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道德生活传统的现当代转变是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可从市场经济、现代国家和理性形而上学三种社会结构要素来把握当代中国人道德生活传统的转变。启蒙主义、古典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是三种典型的理解现代社会转型的方案;其中,马克思主义的方案更为深刻与根本,是理解和引导中国人道德生活传统现当代转变的根据。  相似文献   

6.
黄学胜 《理论视野》2017,(10):64-67
中国人道德生活传统的现当代转变是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可从市场经济、现代国家和理性形而上学三种社会结构要素来把握当代中国人道德生活传统的转变。启蒙主义、古典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是三种典型的理解现代社会转型的方案;其中,马克思主义的方案更为深刻与根本,是理解和引导中国人道德生活传统现当代转变的根据。  相似文献   

7.
袁德娟 《学理论》2009,(15):65-66
道德失范已经成为当前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权力寻租”,官德失范,成为“政治之癌”;社会公德漠然;商品拜物之风盛行。道德的荒芜有其深刻而复杂的原因,社会转型期,新的道德体系还没立稳,传统的道德体系已然解体,整个社会处于道德秩序的混乱与虚无状态;盲目的道德重建,往往会迷失方向,走入误区;更使道德建设雪上加霜的是经济发展期的利益驱动。因此,道德重建的任务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发展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道德关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题中之意。人际交往中的道德关系在本质上是人们利益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社会生产方式的历史转变必然引起道德关系的变迁。近现代以来,我国传统社会的道德关系在主导价值理念、内涵与发展方式上经历了一系列转变,逐渐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道德文化自为之路,也为丰富和发展世界道德文化做出了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9.
我国追求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社会转型过程,在道德领域暴露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就是道德冷漠。具体表现在对道德准则不屑一顾、见死不救的冷漠旁观等。道德冷漠是一种对道德标准有认知缺陷的病态价值观,表现在缺乏同情心,丧失勇气、正义感和责任感,形成了惯性思维的道德麻木。从道德冷漠产生的社会转型背景及社会伦理关系变化,得出道德冷漠的产生与中国传统道德观念逐步淡化、传统血亲伦理遗留的负面影响、道德法制不健全等原因有关,通过完善道德行为保障机制,规避道德风险、重视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转变等方法缓解道德冷漠。  相似文献   

10.
赵丹 《学理论》2012,(35):55-56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物质的丰富却带来了情感的失落,研究现代道德情感十分必要。我国当代道德情感的危机主要表现为道德情感认同的缺失,因此,加强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情感认同,才能实现社会道德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行政论坛》2016,(6):98-102
利益主体意识到单个利益获得和维护具有脆弱性,因而必然将利益延展到特定的集团或集团联盟,而道德危机泛滥使利益主体在摆脱利益获得和维护的伦理约束时,便开始追逐利益维护的工具,加上现有制度并不能成为外在的刚性约束,于是利益固化的隐性过程完成。而利益固化的显性要素如权力的异化、行业垄断、政府职能扭曲等更是与隐性过程交互作用,使得利益最终得以固化。因此,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途径需要在提升道德意识、防止权力异化、打破行业垄断、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进行多管齐下的综合配套改革,方能消解这一顽疾。  相似文献   

12.
任何道德伦理理论的建构都或明确或隐含地把关于人性的假设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相较于其他的人性假设,人性利己的假设扎根于人的需求和欲望,具有深刻的生物遗传基础和资源约束基础,更接近人性的现实。人性虽不是完全不可塑,但人性利己有着很强的稳定性。以人性利己假设为前提建构的道德伦理理论对人性的要求更低,适用范围更广,逻辑一致性更强,因而解释力也更强。以此为基础建构的道德伦理和社会政治秩序会更可靠,会更有效地守护道德底线和抑制社会道德水平的滑坡。  相似文献   

13.
《共产党宣言》作为党纲自然有其不同于其他党派的道德价值诉求,唯有真正把握其核心价值诉求,才能真正全面深刻把握《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共产党宣言》的道德价值观诉求包括:反对剥削的公平正义道德价值观;批判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道德价值观的反人性性;无产阶级利益至上的共产党人价值原则;尊重人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民族地区大学生道德人格的调查显示,其道德人格呈现个人本位意识强、社会责任意识弱、道德意识主体化等四个方面的特征.在进一步深刻分析民族地区大学生人道德人格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文章对加强民族地区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和引导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19年的实践,使中国大众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评价及修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何评价业已发生的道德价值观念革命,指导、调整国民的利益关系,校正、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引导公众道德价值观向适应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这是实践给新时期道德建设提出的一大难题。笔者认为,倡导“进取互利”道德原则是破解这一难题的一剂良方。“进取互利”原则,指的是人们在实现自身利益过程中,其行为以不损害他人或社会集体利益为前提。这一原则的核心,一方面强调通过进取型行为给社会带来益处,推动…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经济体制转变的情况下,社会生活变化迅速,人们思想空前活跃,道德观念多元化,道德取向利益化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一些领域道德失范的现象,我们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态度,特别是对三种不正确的观点尤其要加以注意,防止认识步入误区。 一是“道德退步”论。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由于任何商品经济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获取利益最大化,加上多种经济成份的并存和利益主体的分化,使人们对价值的追求表现为不择手段,许多传统的“美德”被抛弃了,于是导致了经济行为与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7.
试论转型时期的道德冲突与道德困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困惑与道德冲突的凸现,是任何一个社会转型时期伦理生活的鲜明特点,不研究这一问题,无疑是脱离了我国当前体制转变时期伦理生活的基本实际,也是放弃了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伦理生活的指导。因此,有必要在道德困惑与道德冲突问题的研究上更紧密地联系实际,从而更...  相似文献   

18.
国防大学军队建设研究所郝玉庆 :道德是调节人与人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人与人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最主要最基本的是利益关系 ,所以马克思断言 :“正确理解的利益是全部道德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 :道德观的基础是利益观 ,进行道德教育必须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利益观。有的同志对利益的本质缺乏正确认识 ,误以为当人想要什么时能得到什么就是利益。并因此而误把关心教育对象的利益理解成对方想要什么就给什么 ,对于一些人不正当的愿望要求不敢批评纠正 ,而是一味地顺情说好话 ,甚至把迁就姑息某些不正当的主观要…  相似文献   

19.
领导干部道德建设法治化的出场与实践具有深刻的逻辑必然性,经济基础的变革、利益格局的多元、新旧道德的冲突、领导干部道德的特性、道德与法律的同质异构等决定着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必须纳入法治化轨道。当前,我国领导干部道德建设法治化面临着道德入法思想共识尚未达成、相关法制体系还不完善、监督效能尚未充分发挥、资本逻辑越界侵蚀领导干部道德防线等现实瓶颈。为此,必须从凝聚领导干部道德入法思想共识、健全领导干部道德立法法制体系、增强领导干部道德执法监督效能、提高党驾驭资本逻辑的能力等方面着手,探索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的具体路径,这样才能有效提升领导干部道德建设法治化的科学水平和整体实效,进而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的基石是道德,它对社会、人非常重要,而德与道德对于正在成长的大学生更为重要,因为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期望值很高。但近代传统文化的衰落,必然造成当代大学生无视道德,更无法对道德有深刻认识,甚至会有失德行为。当下学校德育工作者可通过具体可行的制度与方法帮助当代大学生寻回道德。文章试图为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做一些有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