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文选择了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四个东盟国家,分析它们在进口替代工业化、面向出口工业化、面向出口工业化与第二代进口替代工业化并行发展、金融危机后的两次经济衰退与两次复苏等阶段外资发展特点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国内与国际经济背景。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起飞,马来西亚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并济身于世界第19大出口国。然而,去年7月爆发的金融危机对马来西亚的对外贸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拟就近年来马来西亚的外贸发展状况和近期外贸政策调整作一分析。一、马来西亚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马来西亚自从1957年8月31日独立后,对外贸易飞速发展,马来西亚的对外贸易发展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60-1970年),60年代,马来西亚政府选择了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进口替代消费品工业。这一阶段,对外贸易规模小,发展速度缓慢。第二阶段(1971-1985年),对年代初,…  相似文献   

3.
对外资一視同仁的工业化政策 1959年新加坡在获得自治后不久,便开始实行五年经济计划。该计划的目的在于发展工业化以增加就业机会、发展代替进口工业、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并以工业化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这与周围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相比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可是,新加坡在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后,就改变了它原先采取的工业化政策的  相似文献   

4.
马来西亚的代替进口工业化政策推行到六十年代末期便受到国内市场的局限,加上它的初级产品出口由于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出口量的增长不能相应地增加其出口外汇收入,大量的劳动力等待就业等等困难。因此,马来西亚虽然在第一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期间(1965年至1970年)仍然发展代替进口工业,但实际上它在1978年便开始把它的工业化方针从发展代替进口工业转向发展面向出口工业。接着马来西亚政府在第二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1971年至1975年)中,明确提出发展面向出口工业化的方针。与此同  相似文献   

5.
战后发展中国家的财富分配问题国外学者研究甚多,但多从经济理论角度出发加以探索。马来西亚社会财富分配则别具特色,形成马来人与华人种族之间的财富转移。自1957年独立后,马来西亚经济进入了一个纠正殖民地特性经济,发展民族经济的阶段。但不论在拉赫曼时期,还是在“新经济政策”时期,控制马来西亚政坛的马来人执政者始终如一地坚持把发展土著马来人经济放在重要的位置,不遗余力地采取各种措施以图改善占人口总数46%的马来人的经济地位。而对当地占人口比重34.5%的华人的经济则采取直接或间接的手段予  相似文献   

6.
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菲律宾独立后面临着改变经济对宗主国的片面依赖,建立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民族经济体系。早在五十年代始,菲律宾便开始了走工业化的道路。三十多年来,菲律宾的工业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从进口替代初级阶段(重点发展消费品替代工业)过渡到重点发展面向出口工业、再向进口替代的第二阶段(中间性产品、生产设备的替代)过渡。战后菲律宾的工业化道路是从轻工业着手逐步向重化工业  相似文献   

7.
一、导言马来西亚在1969年发生骚乱之后,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发生骚乱的原因据认为是由于种族之间的不均等造成的。马来西亚采取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要把发展政策从经济增长政策改变为均等收入分配政策。我们将在下面对此作某些说明。新经济政策包括两项目标。第一个目标是,“提高收入水平和增加包括各种族在内的全体马来西亚人的就业机会,以便消灭贫困”。第二个目标是,“加速改造马来西亚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马来西亚本土华商和外来华商①在马来西亚的经济活动.1970年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实施后,本土华商尽管面对诸多限制与挑战,仍在多个经济领域表现优异.为应对2008年经济危机,马来西亚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吸引外资,尤其是来自中国的资金.此举虽将给马来西亚本土华商带来挑战,但本土华商应藉此契机加强与外来华商的合作关系,引领马来西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七十年代是马来西亚发展面向出口工业化时期,它于1968年制订“投资奖励法案”,鼓励与欢迎外资投资发展劳动集约型面向出口工业;1971年制订“自由贸易区法案”,1972年实施保税工厂制度,从而基本上完备了以外资企业为中心发展劳动集约型面向出口工业的经济体制。此外,马来西亚从1970年起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期限为二十年,即1970—1990年),同年开始实施第二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1970—75年),1976年起实施第三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1976—80年)。七十年代马来西亚取得了较高的经济年平均增长率7.8%,高于中等收入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10.
一、外资投资进人调整期进入90年代以后,马来西亚国内已经出现了劳动力供应短缺、工资水平上涨、土地价格上涨、社会基础设施局促、企业经营成本上涨等形势。为此,马来西亚政府进行了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调整。1991年2月,马来西亚马哈蒂尔总理提出了“公元2020年前景”,马来西亚准备在公元2020年以前进人先进国家行列;1991年6月马来西亚政府公布了取代“1970—90年新经济政策”的“1991—2000年的国家发展战略”与“第二个经济发展概要展望”,7月公布了“第六个五年计划(1991—95)”,明确地规定了今后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印度尼西亚自1945年实现政治独立后,把工业化确定为实现经济独立和现代化的道路。在65年来的工业化过程中,尽管遵循了与东亚工业化国家类似的工业化道路——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的战略转变以及政府干预工业化,但由于自身的自然条件和政治体制的不同,其工业化的道路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新自由主义、东亚模式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经济发展战略的分歧主要是新自由主义与东亚模式之争,前者执著于静态的比较优势,后者迷信于威权政治。对于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国家来说,自由贸易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的扩散效应与产业转移,促进本国技术进步,改善贸易条件,节约技术开发的资金与时间,但对于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国家来说,后发优势递减,技术引进日益困难,自由贸易将导致长期的贸易条件恶化;权威政府则由于社会资本的消蚀,民主法制的不健全,也产生了严重失灵现象,并进一步加剧市场失灵,双重失灵使东亚模式已不可持续。只有在建立民主宪政体制,制约政府失灵的基础上,通过有限贸易保护和积极的产业政策来纠正市场失灵,提高自主技术开发能力,后发国家才能改善本国贸易条件,加速工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东亚经济发展政策的转变 (一)进口替代政策 从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东亚地区整体上处于恢复经济、完善经济结构阶段,重点发展工业,实行进口替代型的工业发展道路。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东亚地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摆脱了对外国产品的严重依赖,  相似文献   

14.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贸易对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东盟5国经历了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贸易结构也产生巨大变化.与此同时,东盟5国的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升级.东盟5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外贸易促进了国内工业化进程,加快了产业结构的演进.  相似文献   

15.
“雁行模式”与东亚地区产业分工的新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亚各国经济在不同阶段依次相继起飞,其经济起飞的主要原因之一缘于东亚分工模式———“雁行模式”。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中国、韩国等部分国家的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雁行模式”的分工排序。在未来的东亚经济发展过程中,作为资本、技术主要提供者的日本能否继续发挥领头雁作用,人们将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16.
东北亚各国政治经济形势和对外政策已经发生并正在发生一些有利于区内经贸合作的变化我国“十五”时期对外开放将进入新阶段。尤其要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俄罗斯与东北亚国家外交关系有了较大发展,并把扩大经贸合作提上了议事日程;朝鲜将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和进一步与韩国实现和解;蒙古新政府将继续实施“多支点”外交政策,并首先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的经济联系;日本在与东南亚国家发展经济合作的同时将扩大与东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  相似文献   

17.
东亚经济复苏前景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以来,遭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东亚国家出现经济复苏迹象,如汇率基本稳定,股票市场活跃,出口大幅度增长,外汇储备增加。东亚经济真的复苏了吗?我们认为;东亚经济复苏的进程将受到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和内部经济调整状况的影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断言东亚经济已经进入全面复苏的阶段为时尚早,同时,东亚国家再次陷入危机的可能性也不大。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调整步伐,是东亚国家走向全面复苏的基础,也是21世纪东亚国家创造新一轮经济发展空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曾被归纳为东亚模式的东南亚三国与东北亚的台湾、韩国的工业化道路实际上存在很大差异,本文试图从历史条件、人力资源、政体与产业政策、外国直接投资与技术发展模式四个方面揭示这些不同类型的工业化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轨迹,并讨论金融危机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During the immediate aftermath of the 1997 ASEAN crisis, instead of promoting a further “deepening” of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ASEAN has preferred enlarging its membership and has opened up to its Northeast Asian partners, Japan, China and South Korea. The mounting economic trade flows among those actors necessitates calls for the coherent creation of effective regional structures. China in particular, among the three mentioned countries, has come to the fore with its diplomatic strategies concerning the regional architecture. As results of these recent changes, the structure of power and the nature of the regional system are altering and ASEAN is going through a decisive transition.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speed of the evolving framework with the enlargement of an East Asian Community, ASEAN would need a new political vision for the region, for the redefinition of its internal balance of power and for the elaboration of a clear approach toward external partners. Crucial problems affect the entire area such as deficit of democracy, wide development gaps among the East Asian countries, the widespread need for economic liberalisation and need for new human and regional security policies. The EU would play a fundamental role in addressing these problems and would be well inspired to avoid considering Southeast Asia as just a mere periphery of China.  相似文献   

20.
亚洲"四小"通过促进工业化,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率先实现了经济的现代化与多元化.但是,它们的工业化发展进程并不是按照固定的一种顺序发展的,而是具有多样性、超越性和交融性的特点.工业发展政策是根据各经济体工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制定的,因政府干预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亚洲"四小"工业化进程与政策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加深对这一群体战后经济发展多样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