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犯罪分子自制的爆炸装置在向多样化、技术化、智能化发展,从某种角度上看,起爆装置的设计水平代表着罪犯的智商和文化水准.过去案犯常用的起爆装置多为导火索直接点火法,而现在多用电能起爆法、机械能起爆法及化学腐蚀发火起爆法,甚至用无线遥控、有线遥控、温控、光控(光电元件)、声控引爆的爆炸装置,以及机械定时(包括火雷管电发火的定时装置)、化学定时、电器旋钮开关和压拉松发式起爆爆炸装置.国外还有应用电子定时、数码控制、电脑控制、多元多功能起爆系统的先进技术,有的起爆系统采用非金属或低密度制品、塑料来代替金属,对这类起爆系统就是用金属探测器或X射线透视仪检测,也很难准确辨认  相似文献   

2.
近年,爆炸案件逐年增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爆炸装置的引爆方式也逐渐多样化、复杂化,反排除装置也时常被应用,这对排爆工作是一大难题,笔者写本文意在于抛砖引玉,希望专家和学者们对排爆工作中的问题和难点能各抒己见、指点迷津.用于检查爆炸装置的检查器材有:炸药探测器、金属探测器、非金属探测器、电子听音器、汽车防爆检查镜、X放射线机  相似文献   

3.
蒋巍 《江淮法治》2009,(8):24-26
2008年8月7日凌晨1点钟,离北京奥运会开幕只有40多个小时,济南市公安局治安警察支队排爆中队长张保国冒着危险,成功拆除了安放在济南汽车站一辆大巴车上的自制燃烧爆炸装置,避免了一起震惊全国甚至世界的汽车爆炸惨案。  相似文献   

4.
2003年9月1日,某市一韩同料理店发生一起安放系列爆炸装置,企图敲诈勒索的一起恶性恐怖案件。在排除最后一枚爆炸物时,两名排爆人员负重伤。  相似文献   

5.
1993年9月5日晨8时许,在我区某县的买某家大院门上发现一个爆炸装置。装置是用土造老鼠夹接触引爆,灵敏性较高,当即进行了排爆,分解了装置。 大院门为两扇,门上有两个铁门环。左侧门环上用20号保险丝吊着一个爆炸装置,右侧门环上系着一节棉线绳,与老鼠夹诱饵环相接。爆炸装置上捆有待发状的土造老鼠夹和四节1号电池。从装置内引出两根乳白色的电雷管线,一根与钉在老鼠夹闭合处上的白铁皮相连,一根与电池负  相似文献   

6.
1 邮件炸弹的结构及特点邮件炸弹是以邮寄信件、书本、杂志、包裹为名,将爆炸装置放入这些物品中,外观伪装成邮件的爆炸装置.当拆开此邮件时,就会发生爆炸.邮件炸弹一般为电起爆装置,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信件形式邮寄,这种炸弹药量较少.另一种是以邮寄包裹作为伪装,内装爆炸装置,这种炸弹的炸药量多少是以包裹的体积大小来决定的(本文只介绍邮寄信件(贺卡)、书本、杂志的炸弹).邮件炸弹针对性强,准确性高,隐蔽性好,爆炸时距离受害人较近,危害较大,是现阶段犯罪分子经常采用的一种爆炸犯罪手段.如1999年2月27日,西北某市一邮局收到一包裹,当事主打开时发生爆炸,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7.
叶海辉 《政法学刊》2004,21(6):66-68
由于排爆的危险性是即时的、致命的,对排爆警员的心理必定产生强烈的影响,因此要针对排爆警员在现场执行排爆任务时的兴奋求战型、恐惧应对型等异常现场心理类型,以科学、实用的方法,实现对排爆警员异常现场心理过程的矫正,为圆满完成日趋复杂的排爆任务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营造稳定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郑道利 《刑事技术》2003,(Z1):14-16
爆炸装置的填充物和外壳受爆炸力的作用,炸碎后的碎片通常被抛掷在炸点的周围,填充物和外壳残渣抛掷的越远,爆炸装置的威力越大,对介质的毁损程度也越大,为了研究爆炸装置外壳及填充物飞溅规律,笔者作了如下实验:1实验用爆炸装置的制作铵锑炸药在日常工作中容易接触到,是当前涉爆案件及爆炸事故现场常见的炸药类型。外包装: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油漆桶、饮料罐等金属包装物常采用的厚度在0.1mm至0.5mm之间的金属板材制造,根据点爆实验证明用厚度在0.1mm至0.5mm之间的金属板材制造爆炸装置的外包装,其包装物的厚度对爆炸损毁力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9.
刘家沂 《法学论坛》2006,21(1):108-111
在商事仲裁中,出现有瑕疵的仲裁协议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对仲裁机构约定不明确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从大多数国家的规定来看,只要使当事人通过仲裁解决他们之间的争议的最初目的得以实现,在仲裁协议或合同的仲裁条款中存在不完善或瑕疵是可以允许的。对这一问题的妥善处理应充分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特别是在瑕疵仲裁协议的效力认定上,不能轻易否认其效力,尤其不能将未选定明确的仲裁机构作为认定瑕疵仲裁协议无效的条件,对此,我国《仲裁法》应作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如何分配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及判断商业秘密的"价值性"是商业秘密纠纷案的审判难点。对于已经使用并且引发纠纷的技术秘密是否具有"价值性"问题,应当全面客观地分析认定,不能轻易作出否定性结论。一般情况下,商业秘密侵权纠纷应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规则,在权利人没有完成其应当承担的举证责任的情况下,法院不能轻易适用举证责任倒置或者转移,以维持举证责任的平衡并防止二次泄密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与概念式思维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不同,类型式思维主张对事物作或多或少的弹性认定,从而对生活事实保持广泛的开放性。传统大陆法系民法典中典型合同是类型式思维的产物,各合同类型的区分是流动式的,存在着大量的过渡形态。合同类型认定具有减轻法官的思维负担、维护私法安定性、促进合同类型创新、强化合同立法的体系性和科学性等理论和实践意义,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法官在对具体交易作类型认定时,不能简单机械地将之纳入某典型合同名下,而是应该通过探求当事人真意、进行整体评价、衡量经济效率等进行适当认定。在此项作业中,认定不足或过度认定都可能危害私法自治,因此理当慎重。  相似文献   

12.
孙莹 《法庭内外》2011,(7):19-22
2011年3月30日上午9时30分。80后青年雷森涉嫌爆炸一案在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一个如此年轻的小伙子,为何要从广州千里迢迢地来到北京实施犯罪?为何要在闹市安放爆炸装置?他是如何掌握制作遥控爆炸装置技术的?而这样一双巧手又因何用在歧途?这起简单的案件因这些疑团变得不再简单,也吸引着我们去探究案件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研讨会议期间,有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22位国内外安检排爆专家现场演示介绍了安检排爆技术、证卡识别技术现状及近年来发展演变情况并交流总结了开展安检排爆工作的经验、教训及需求状况。其中,8名国际安检排爆专家介绍了本国安检排爆技术研究现状及最新发展情况,分析解剖了本国安检排爆的实际应用案例。14名中国公安机关从事安检排爆工作的专家介绍了我国安检排爆技术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
搜爆是公安机关处置涉爆案件现场的第一道工序,尤其是在已爆案件中,必须严格遵守先搜爆再排爆最后再勘查这一原则。警犬具有着嗅觉上的天然优势,使用警犬在爆炸案件现场进行搜爆,效果明显。案件发生后,为提高搜索效率、快速清除现场潜在危险,提高搜爆人员安全系数,警犬搜索应有所重点。基于已爆现场地理位置、具体环境、安防设施以及已爆位置、爆炸装置包装方式等因素的考量,带犬民警在使用警犬搜爆时应重点搜索进入现场的路线、现场中的门窗、炸点及其附近、关联现场以及犯罪嫌疑人的逃跑路线等。  相似文献   

15.
抢劫罪在司法实务中属于常见罪名,案件特点不断变化,认定时容易出现疑难。对"两个当场"标准不能轻易否定,但只能作为综合考虑的一个重要部分;抢劫罪的暴力对象应为被害人本人,认定暴力程度也应采用有条件的"客观说";而抢劫罪的主观目的应作为区分抢劫罪与他罪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6.
1案例简介某18日,南宁市某医院车库内发生一起爆炸案,爆炸后伴有起火现象。勘查现场提取到:乳白色塑料排污管两截及碎片若干(有烧焦痕迹);电路板一块(已烧焦);1.5及15伏干电池各一节;白色玻璃碎片若干、白色医用6号胶塞一只(胶塞上插有两截裸露铜线及一截火柴梗残段);导线数根;炸药残留物若干。检验:(1)炸药外包装:塑料排污管及白色玻璃瓶。(2)炸药种类:爆炸威力较小,且爆炸后伴有燃烧现象,化验检出黑火药成分。(3)起爆装置:电路板上有高压包、电容、三极管等残留物,经检验后确定其为燃气热水器上的…  相似文献   

17.
2005年7月21日伦敦三列地铁和一辆公共汽车遭受了恐怖袭击。幸运的是由于简易爆炸装置(1ED)没有完全爆炸,爆炸造成的损失很小,没有任何人员伤亡。继这四起案件后,2005年7月23日伦敦市某公园又发现了一枚简易爆炸装置,也就是第五枚简易爆炸装置。应伦敦市警察局的要求,法证爆炸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勘察了上述四个爆炸现场,  相似文献   

18.
高燕 《法制与社会》2014,(16):238-239
两高的司法解释虽明确了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但司法实践中对催收要件的理解和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仍存在诸多争议。且随着信用卡诈骗犯罪手段及类型的多样化,单位实施恶意透支行为的认定及处理也日益棘手。因此,需要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各构成要件及新的犯罪形式认定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好促进安检排爆实践工作与相关技术产品的互动,加快安检排爆产品的研发更新,本次安检排爆技术国际研讨会特别安排展示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安检排爆技术与产品。公安部第一研究所、深圳鑫源通电子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20.
基于正当防卫与互殴之间的互斥关系,互殴的认定往往被视作否定正当防卫的根据.在司法实践中,互殴认定存在着更注重被害人的法益损害结果而忽视其先行为、轻易否定行为人防卫意图等问题,其原因往往根植于理论上对于互殴认定标准的不统一.就互殴认定标准的现状而言,理论界可将互殴的概念归纳为起到价值指引作用的抽象认定标准,而实务界则多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