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震 《法制与社会》2013,(18):22-23
关于犯罪对象,我国刑法还缺乏进一步理论研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对犯罪对象和犯罪客体的区分不明确。从而又引出了行为对象的概念,二者存在一定的重合性,但其性质、作用以及与行为联系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差异性。可见,在犯罪构成中,二者应同时存在,不能混淆,更不能相互代替。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走私犯罪的状况,将其分为五个时期,并就每个时期的特点进行说明。然后对我国走私犯罪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并将之归结为诱因、缺乏个人内在控制能力和缺乏外部控制因素三类。在结语中对我国今后走私犯罪的对策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走私案件中,行为人具有走私的概括故意,或者只是对走私对象出现具体的认识错误时,应按实际对象定罪处罚;出现抽象的认识错误时,应在故意的内容与客观事实重合的限度内确定合适的走私罪名。事实认定方面,可以从四个维度区分概括故意和认识错误:一是结合货物的自然属性;二是结合行为人的分工、角色和获利情况;三是结合行为人是否履行必要的核实义务;四是结合行为方式、运输工具与货物的匹配度。基于从严打击走私犯罪的政策导向,在遵循主客观相一致原则的基础上,总体上应从严把握认识错误的证据标准。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实证角度对走私犯罪的死刑问题进行研究,提出适用死刑能否遏制走私犯罪的问题,建议对走私犯罪废除适用死刑.当前应严密我国的刑事法网,对犯罪分子做到违法必究、有罪必罚,必将有利于减少走私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走私犯罪的概括故意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海关总署公布的《关于办理走私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第六条有规定,但本文认为此规定混淆了走私犯罪中概括故意与对象认识错误。因此本文在区分走私犯罪概括故意与对象认识错误的基础上,对《意见》提出建议,明确界定走私犯罪中的概括故意,将概括故意与对象认识错误分别处理。  相似文献   

6.
朱锡松 《法制与社会》2013,(35):26-26,42
司法实践中,时于各类走私犯罪行为如何定罪存在着诸多争议,这里,我们不对走私犯罪中的一罪和数罪问题进行探讨,而仅仅探讨走私犯罪中的一罪形态问题。  相似文献   

7.
闫平 《政府法制》2009,(2):34-35
大连海关目前对外宣布,在海关总署的精心部署下,大连海关与十几个地方海关密切配合,成功破获了全国最大一宗出口镁砂走私案。这起案件案值、涉税额之高、涉案货量之大本已十分罕见,犯罪手法之离奇更令人震惊,暴露出的体制、监管漏洞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8.
作为跨国犯罪的另外一个典型犯罪——走私,可称得上是"古老"的经济型犯罪,它是洗钱犯罪的上游犯罪行为,二者在犯罪行为模式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我国贿赂犯罪越来越呈现出多方面的新情况,贿赂犯罪的对象也有待法律更合适的界定。对这些新问题的研究,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打击贿赂犯罪。本文从贿赂犯罪对象方面对贿赂犯罪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简要的探讨,建议将"财物"修订为"不正当利益"。  相似文献   

10.
浅析加工贸易走私犯罪的特点与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蔚 《法制与社会》2011,(32):108+112-108,112
加工贸易企业从申请合同备案起,到合同核销至,一般需经过进口申报、运输、加工、结转深加工、复运出口等环节,而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衍生走私犯罪,本文通过对加工贸易走私犯罪的特点及犯罪手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2001年以来,海南某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经理李某、副经理唐某以公司名义从香港购进一些医用消化道尿道的内窥设备零部件。为了逃避检查,偷逃关税,通过特快专递密封邮寄,前后数次邮寄回公司出纳林某家中给林某收,或者寄回公司给业务员晋某、李某收(因专递以个人实名收有身份证领取方便),这些人收到后按经理层的指定寄给国内用户,并收领现金与记帐。据初步认  相似文献   

12.
顾文 《法制与社会》2016,(5):252-253,259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下社会上出现越来越多男性受到性侵害的案件,由于我国《刑法》对于强奸罪犯罪对象的规定只能为女性,正是这一漏洞使得男性受到性侵害的犯罪得不到有效的规制,从而从强奸罪立法上保护男性性权益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刑法》关于强奸罪的规定已经到达了无可避免而急需及时扩大其犯罪对象的范围,因此对男性纳入我国《刑法》强奸罪犯罪对象进行系统的研究已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3.
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的客观表现,两者是相互对应的关系,既然犯罪客体是构成任何犯罪所必需的,那么犯罪对象在任何犯罪中也应必不可少,这是认识犯罪对象的出发点。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作用的,能够表明犯罪客体的存在形式而为成立犯罪所必备的客观存在,其具有具体性、法定性、主体选择性、客体制约性、表象性等特征。犯罪对象的范围包括人、物、行为规范、信息等,根据不同的标准还可以划分为单一犯罪对象与复数犯罪对象、法律直接规定的犯罪对象与根据法律推定的犯罪对象、直接的犯罪对象与间接的犯罪对象、影响定罪的犯罪对象与影响量刑的犯罪对象。  相似文献   

14.
1997刑法法条直接使用了走私一词,却未明确给出走私一词的概念及认定特征要素,结合2000年修订的《海关法》第82条对走私行为的界定,认定走私犯罪,应把握住违反《海关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逃避海关监管、行为对象特定、有进出关境的行为、达到追诉标准等要素。  相似文献   

15.
走私犯罪的主体身份、主观要件及走私犯罪与相关犯罪的区别问题,一直是刑法学研究的重点,走私犯罪中身份犯的认定、主观故意及走私犯罪的认定具有复杂性的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闫艳  杨惠新  李炜 《法制与社会》2010,(12):157-157
本文认为对于通关走私而言,应以是否已经侵害海关监管制度、逃避通关税款作为既未遂的认定标准。侵害海关监管制度、逃避通关税款的具体表现就是行为人是否完成货物的申报行为。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刑法中的计算机犯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先阐明计算机犯罪的概念和基本特点,提出狭义和广义计算机犯罪的定义。依据犯罪构成理论分析我国刑法中的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以及认定这两种犯罪应当注意的若干问题。并根据其他计算机犯罪的基本特征,归纳出其可能触犯刑法中的若干罪名。  相似文献   

18.
走私罪是违反海关法律法规,逃避海关监管,偷逃应纳税款、逃避国家有关进出境的禁止性或者限制性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行为。两岸立法分别采用刑法典和特别刑法的形式对走私犯罪进行了规定,但在走私犯罪成立标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两岸走私犯罪立法基本上是以犯罪对象作为标准,体现了类型化立法的特点。但大陆刑法类型化立法不彻底,导致司法解释频繁。建议大陆刑法走私犯罪立法采用例示法,分别设立走私应税货物物品罪、走私限制进出境货物物品罪和走私禁止进出境货物物品罪,并通过发达之刑法解释确保罪刑法定原则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胡春健 《法学》2007,(3):154-157
股东发生变更、关联公司走私、分支机构和内设部门走私、一人公司走私、挂靠企业走私等问题在单位走私主体的司法认定中争议较大。在认定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犯罪时,对携带兼具文物性质的珍贵动物制品行为入境的行为能否犯罪化,走私珍贵动物制品的定罪与量刑,以及如何理解国家禁止进出口珍贵动物的含义等问题有必要从理论上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当前放纵走私犯罪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私违法犯罪活动严重侵害着我国对外贸易的管理制度和关税征收制度,冲击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虽然我国政府一直把走私违法犯罪活动作为重点打击对象,但是近年来,走私违法犯罪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愈演愈剧,究其原因,这固然与走私暴利对人们的刺激诱惑,使一些犯罪分子不惜铤而走险有关,同时我们也看到,部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出于局部利益或个人私欲的驱动,包庇、放纵走私行为人,海关、公安、边防等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对走私违法犯罪查处不力,在客观上起了纵容作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前,放纵走私这种职务犯罪已成为打击走私活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