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农村籍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本质上是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突、妥协和融合的过程,也是他们接受现代城市文化的适应过程。我们把他们的社会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加以研究,主要通过其生活方式、角色形塑、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来反映社会化进程的特质,从而突出农村籍大学生艰苦的城市适应的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作为政治教育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身处多元文化环境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明显受各种文化的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面临着多元文化环境下的冲击和挑战,把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放在文化视野中研究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社会化的模式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治理理论及我国农村的现实情况,分析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社会化的意义以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社会化的三种模式,即政府主导型供给模式、合作型供给模式及社会化主体主导型供给模式,并提出针对我国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现状,应逐步建立政府、企业和第三部门多中心治理主体互动合作的供给模式,从而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效率,不断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真实文化需求,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公平性、公正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发展,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而,有必要在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优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具有实施主渠道的特定性、政治社会化过程的互动性、政治社会化环境的变动性等特征。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主要有政治理论知识、方向、情感和能力社会化四个方面。大学生政治社会过程存在“大学生接受正规政治系统影响的主动性不强”、“大学生继承创新主流政治文化的能力不够”、“政治行为能力不足”等障碍。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有政治社会化基础的脆弱、消极的政治态度定势、思维方式的缺陷等。比较政治制度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修养和政治素质、有助力完善大学生的政治人格、有助力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顺利实现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政治文化、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的主要渠道,是大学生完成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引导和促进力量。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正面灌输、注重社会思潮评论、加强网络教育等途径提高大学生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辨别能力,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顺利实现政治社会化。  相似文献   

7.
一、农村政治社会化及其功能 政治社会化是人类社会出现阶级、国家等政治现象之后,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接受被现存的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信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从社会角度来看,主要是指政治体系经由各种途径,使社会成员具有合统治要求的共同的"政治准则"、"政治认同"等政治文化.农村政治社会化是政治社会化的一个层面,指的是农民在政治实践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农村政治社会化的着重点是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使农民由"自然人"转变为"政治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农村政治社会化的水平是维护农村政治体系的关键.正如阿尔蒙德所说:"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①显然,农村政治社会化肩负着塑造农民合格政治角色的重任.  相似文献   

8.
文化反哺即反向社会化是当前农村社会中正在发生的一场意义重大的变革,引起传统农村社会教育模式、教育观念的根本性转变。通过个案访谈和实地调查,显示农村中反哺影响最为明显的开始是文化观念上的,然后才是文化的表层(日常行为或器物层面)。农村青年家庭中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影响着子代反哺父代的效果。接受过良好教育和具有开明思想的父代以及融洽民主型的亲子关系都是促成文化反哺的关键因素,其结果认为文化反哺的最终趋势应是朝着亲子间双向的和平等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过度社会化的特征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过度社会化是指大学生社会化程度过高或速度过快,超过了大学生社会化标准的畸形社会现象。大学生过度社会化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正常社会化,造成大学生思维方式成人化,行为方式社会化,人际交往功利化,从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严重的冲击,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社会化是联系个人与社会,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必要环节。阻碍其实现社会化的因素,可以从学校、社会、主体三方面进行分析。实现大学生社会化,有许多工作要做。从学校角度看,要解决“温室效应”、智育至上和教师角色失调等问题;从社会角度看,要净化社区文化环境、规范大众传媒的传授内容;从主体角度看,需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内化能力。  相似文献   

11.
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国民休闲需求不断增长、现代科技文化的迅猛发展以及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为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现实的社会背景。在遵循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发展基本规律基础上,坚持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原则、市场化发展道路、本土化发展理念、品牌化发展战略的逻辑思路,不断探索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形式,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是其市民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由于政府公共文化教育职能的缺失,户籍、教育制度的不健全,城市文化等隐性社会教育环境的排斥,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教育呈缺失状态。需从思想观念的转变、构建城乡文化教育体系、发挥职业院校的作用等方面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提高他们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  相似文献   

13.
在新农村建设中,尽管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农村经济发展落后这一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文化建设,使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发展明显滞后。各级领导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营造农村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文明同步发展的良好氛围;在多元投入、解决新农村文化建设资金问题的基础上,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不应满足于做文化建设的受益者,更应成为文化建设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14.
福建村庙酬神演戏与社区公共文化生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福建村庙酬神演戏活动的人类学考察,认为村庙文化是福建乡村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开展的纽带,也是福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当前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村庙文化肯定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农村黑恶势力的形成与文化传统中的某些消极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文化传统受历史、地域、民风等影响,对宗族观念、封建帮会习俗、地域环境等也有很强的渗透力。宗族文化、帮会文化、地域文化在自身的传播与传递过程中,将起着渲染、扩展与教化作用。不良文化作为违法犯罪的客观条件,对黑恶势力的形成起着深层的背景作用、中介作用和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浙西南畲族为例,分析畲族农村老年妇女文化参与现状及其制约因素,认为女性自身、公共政策和社会变迁等是制约民族地区老年妇女社会参与的主要因素。在民族文化意识出现淡化迹象的背景下,本文主要关注老年妇女的文化参与和民族历史文化发展、传承之间的关系,并从赋权政策、公共政策等视角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普遍存在重硬件而轻软件、重政府而轻社会、重建设而轻管理、重硬件建设而轻人才队伍建设的现象。因此,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要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要加强管理,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8.
西北乡村民间组织在公民有序参与背景下,在西北乡村社会发挥出日益显著的作用。西北乡村民间组织有效组织农牧民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公共事业建设,缓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政治稳定和发展,促进了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增强了农牧民参政意识和能力,丰富了乡村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最终促进了乡村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村青年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当代中国农村青年思想呈现出改变自身愿望强烈、学习欲望强烈、对未来迷茫和得过且过等思想特征,这与其受教育程度及所处的经济、文化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国家应加大对农村青年教育投资,兴办各种职业教育培训,对农村青年思想加以正确引导,促进农村青年思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的体制性障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存在着诸多体制性障碍因素,它们制约着农民公共文化的需求表达和文化权利的实现,并带来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低下、投入不足和结构失衡等弊端。本文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现实基础,即固化的城乡二元分治结构和不合理的文化服务供给结构出发,深入失衡的结构内部,从投入产出的视角,探究了影响和制约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的体制性障碍因素,即具有价值逆向性的文化管理体制;财权和事权不匹配,分权不彻底的压力型财政体制;政府垄断单一性的供给生产体制。而构建面向城乡居民文化需求和权益的服务型供给体制,是破除现有体制障碍,实现体制机制创新的方向,它不仅有助于构建和形成一个多元共治的供给体系,更能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和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