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琴 《法制与社会》2012,(28):240-241
近几年来,群体性事件在全国各地频发,其中以农民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在2000年后超过了城市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数.如何解决农民群体性事件成为各地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是从这个角度入手,试探讨弄明群体性事件中的法治理性.  相似文献   

2.
杨培 《法制与社会》2012,(1):193-194
群体性事件直接影响我国社会发展和稳定,本文以我国近年来的群体性事件为案例,着眼于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对群体性事件过程进行深刻反思.将政府社会管理和群体事件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找出政府在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我国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并且有愈演愈烈的态势,这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如何有效治理群体性事件成为当前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本文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规律出发,根据其发生阶段的偶然性、自发性、多变性;发展阶段的演变性、公开性和多元性;结束阶段的复杂性、失范性和危害的严重性三个阶段的特点,来研究群体性事件的治理策略,提出了群体性事件治理的4C模型,即公共参与、协调、沟通和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群体性事件在我国发生相对频繁,虽然起因都是民众为了争取自身权益进行的对抗,不带任何政治目的,但愈演愈烈的态势已成为政府高度关注的社会安全性议题。群体性事件已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更重要的是使公民对政府产生了信任危机。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缘由,有地方政府施政方面的实质性问题,有政府处理事件行为方式失当的情况,也有国内外媒体报道不实不当的推波助澜。社会公众需要媒体来呈现群体性事件。同时,媒体应充分表达公众对于事件的认识,并运用自身的影响力,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好沟通,进一步推进二者在群体性事件中的协同与合作。  相似文献   

5.
邻避效应导致的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社会风险之一,此类群体性事件多具有组织化和明确的利益指向特征.通过考察环境安全感和政府信任可以发现,公众对政府信任度越高,环境安全感越高,支持涉及自身利益的上访、示威等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就越低.因此,应对群体性事件带来的社会风险,应当从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民众自身的环境安全感着手.  相似文献   

6.
李江 《法制与社会》2010,(9):156-157
近年来我国各地多次发生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了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如何通过构建预警机制来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就成为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针对我国地方政府在对群体性事件预警的认识和对预警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置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构建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和谐的大背景下,2009年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仍然会以有限范围的孤立事件而存在。因此,如何防范群体事件的发生和科学地处置已发生的各类群体事件,成为考量各级党委政府、司法机关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程革  朱小贞 《中国司法》2008,(12):109-111
拖欠打工者的工资,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群体性欠薪事件危害性则更大。群体性欠薪事件普遍具有矛盾对抗激烈、组织程度强、涉及主体面广、处置难度大、影响广泛等特点,处理过程和结果很容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群体性欠薪事件能否做到快速、有效、合法解决,已经成为体现政府行政效能水平、考量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近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相互协作下,较为成功地化解了多起因欠薪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切实有效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9.
预防群体性事件,已成为政府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要采取釜底抽薪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出发,力挽贫富差距还在继续加大的狂澜,消除发生群体性事件的经济基础;从意识形态着眼,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消除发生群体性事件的思想基础;从整顿司法秩序着手,让激烈冲突的矛盾在法律的框架内得到解决。从而最大幅度地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范小军 《法制与社会》2012,(30):174+178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种利益主体之间、新旧体制和新旧观念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群体性事件呈现出多发的势态,"维稳"成为我国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通过研究和分析我国现阶段群体性事件的分类和特征,为更好的解决各种群体性事件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1.
彭清燕 《法学评论》2013,(5):116-121
环境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引人关注的矛头浪尖及影响社会稳定的新因素,而环境群体性事件司法化解以不足1%的数据彰显司法模式的边缘化。环境群体性事件司法治理模式自草创至今大致可以概括为国家追诉模式、当事人诉讼模式与公益诉讼模式,其间典型司法案例流露出环境群体性事件司法实践的多方掣肘与能动性司法的主要走向。环境群体性事件司法治理的法哲学新阐释应定位于生态整体主义世界观之上,环境群体性事件司法治理价值谱系的创新包括民生生态的工具价值、环境正义的目的价值、整体效能的评价价值,环境群体性事件司法治理的制度创新包括亲环境的能动司法与行政治权的平衡、环境群体诉讼模式的修正、司法救助的生态延伸。  相似文献   

12.
伴随网络普及和社会的变化,国内群体性事件频发,这对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针对社会现象,提出了妥善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对于从根本上预防和解决湖南省群体性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义是法律所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之一,对正义之分以及其相互关系也是法学界历来所探究的热点问题。程序定义与实体正义具有必然因果联系。也就是说,没有程序正义就没有实体正义,程序正义是维护并验证实体正义的必要条件。本文认为不管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何者为先,法律建立的目标是为了达致整个社会的正义,那么为了达到社会正义有时应牺牲个体正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通过对此类突发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的分析,本文提出了以“盖治”应对突发群体性事件。因为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预防和处置并非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只有实现善治,各级政府才能构建应对层出不穷的突发性群体事件的长效机制,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理性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网络群体性事件"成为了新名词,但它的本质不过是一种民意表达的基本表现方式。本文指出政府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应该由"不适应"到"适应",只有正视网络群体性事件才能有利于我国民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各地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爆发次数和参与人数逐渐增多,经常出现围堵、围攻党政机关等暴力行为,造成的危害后果日益严重.“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①政府必须重视农村群体性事件,通过研究摸清事件的特点和原因,了解农村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利益诉求,满足农村村民的合理诉求,最终化解农村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7.
"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一种后现代主义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文忠 《河北法学》2005,23(5):86-91
如何坚持法律的正义准则、确定司法过程中的法律价值准则是司法改革的中心问题.法律的实体正义正被解构和反思,人们开始思考行动中的法律正义,关注程序正义.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家试图从现象学或者语言学等不同的角度找到一条立足于程序正义的出路,但是由于程序本身的微观性、个体化,寻找程序正义本身的道路必然是漫长的.  相似文献   

18.
群体性涉法事件的法律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也是各种矛盾突发的过程,群体性涉法事件在现阶段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主要矛盾。社会转型、行政行为违法、群体法制意识淡薄、基层政府权威弱化等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其本身又具有很强的组织性、复杂性以及过激性。对群体性涉法事件的解决,法律手段意义重大,只有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救济体系,才能从源头上规制群体性涉法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鲍韵 《法制与社会》2011,(18):197-198
近年来,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间,由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正确处理好这些群体性事件对维护我国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群体性事件不断发展的内涵基础上,结合公安机关群体性事件处理的实践,对公安机关如何提高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水平进行了思考。从加强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的化解入手,总结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几个基本原则,提出群体事件处置的基本方法以及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需要培齐的素质能力。  相似文献   

20.
群体性事件的刑法立场与处置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一军 《行政与法》2012,(1):110-114
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群体性事件呈现多发、频发态势,极大地冲击了政府管理的基本秩序,同时对于经济发展的整体环境也造成了多维的负面影响,群体性事件的妥善处置已经成为法学理论所面临的新课题。从当下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发展趋势与特点来看,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立场应当是在保护具有合理诉求的民众利益的同时,积极体现与发挥"刑罚刚性",有力惩治群体性事件中的恶性犯罪行为。此外,我们还应当反思与完善现有的经济政策、分配制度与法律保障措施,重塑政府公信力,进而催生一个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以从根本上消弭群体性事件所隐含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