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小学时,我知道了革命圣地——延安,听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很多革命志士、青年才俊为了新中国,纷纷奔赴延安,在这一方黄土地上挥洒她们的青春年华,我一直疑惑着,延安这片黄土地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当时自己在心中勾勒出一幅画:延安处处红霞万丈,特别是滚滚延河水边巍巍宝塔山上的宝塔,一定是金光闪闪的,充满了神秘,在那儿的人们都是喜气洋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去延安看看,去追寻我儿时心中的圣地。  相似文献   

2.
三山环绕的美丽城市──延安,曾因巍巍宝塔山、清清延河水使人仰慕,更曾因她是革命的摇篮而举世瞩目。去年暑期,由河南省教委教研室政治组举办的获“中学生学习十四大精神竞赛”一等奖的学生和辅导教师所组成的“延安行”夏令营活动在这里进行。宝塔山上虽值三伏天的7月,但延安却天高气爽。一清早,55名师生在营旗的率领下,徒步穿过著名的延河桥,登上了宝塔山。松柏掩映的延安宝塔,初建于隋朝,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仍巍然屹立。站在这宝塔下,聆听着革命老人的回忆,远眺着今天建设得如此美丽的延安城,我们感受到内心深深的震撼:延安…  相似文献   

3.
我在延安参加审干孙振1939年底我在山东八路军游击第四支队任营副教导员时,奉命调赴延安学习。从山东出发,共60余人,经过太行八路军总部、晋西北根据地,历经半年多时间,辗转通过敌占区和几道封锁线,到达延安已是翌年七月了。稍作休整我即被分配到军政学院学习...  相似文献   

4.
放歌延安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您,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延安曾让几代人心驰神往,一看到延安的宝塔,来自铁道游击队故乡的我们,心中激动不已。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大哥在宁夏读大学时到过延安,听他讲延安的故事,我心中羡慕不已。三十多年过去了,始终没有机缘,直到一天跟随青岛啤酒薛城公司红色之旅到延安,终于圆了一个宿愿,  相似文献   

5.
1944年在延安中央党校整风学习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个人经历。 那是1943年的5月,冀南区党委决定我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途经太行、太岳,经过同浦路和汾河流城敌占区,经晋西北然后过黄河到达革命圣地延安。路上要通过敌人众多的封锁线,经常遇到敌  相似文献   

6.
这次会议到了这么多老首长、各级领导,这么多老战友和文艺界的老朋友,今我十分感动,深受鼓舞。我谨向在座的和没有能够到会的同志们致以深深的谢意!时间过得真快,我今年已经八十岁了。回想起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当时我多么年轻,才十七岁,我跑到延安去寻找真理。五十多年后我重回延安,当时我说,当年我来这里寻求真理,延安真的给了我真理,它没有欺骗我。几十年来,我就沿着它指引的道路和伟大的理想奋斗着。我从下层干起,一步一步地成长。今天,我应当说,我是依靠党的培养,以及人民群众精神的滋养和吃了老百姓的小米成长…  相似文献   

7.
西望延安     
戴宏锦 《人民公安》2011,(13):55-55
延安,仍是一座精神上的富矿,这里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丰富宝藏。延安,红色圣地,革命摇篮。2011年6月25日.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我随北京市公安局大兴分局“红色之旅”一行33人.前往红色圣地延安参观学习。旅游大巴飞驰在黄土高原,纵横交错的千沟万壑迎面扑来又迅速退后.经过五个多小时的跋涉,我们终于一头扑进了延安的怀抱。  相似文献   

8.
丁聪 《今日浙江》2011,(23):61-61
金秋十月,我带着求是杂志社的一些年轻编辑记者赴延安“走、转、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这是我第三次来延安。,伫立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重新细看震惊陕甘宁边区、影响波及全国的“黄克功事件”,再次陷入沉思。黄克功同志1927年参加革命,参加过井冈山斗争和两万五千里长征。历任红军班长、排长、连长、团长、旅长。1937年1()月,时年26岁的黄克功在担任延安红军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第六队队长时期,因逼婚未遂,在延河畔枪杀了陕北公学学员刘茜,由一个革命的功臣堕落为杀人犯。  相似文献   

9.
徐宗懋 《台声》2003,(11):30-33
视察团在陕北待了将近半个月,是1928年国共分裂以来国民党人员第一次观察中共与红军的具体情况,特别是集中评估红军真正的实力,以提供蒋介石和戴笠参考。视察团看见了延安物质上极端的艰困,但也清楚地感受到这里存在着一股强大的意志与精神。共产党吃苦耐劳,官兵一  相似文献   

10.
郑学富 《春秋》2013,(5):15-17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每当读起贺敬之这情真意切、荡气回肠的《回延安》诗句时,总令人豪情满怀、意气风发,对延安有一种向往之情。  相似文献   

11.
在延安杨家岭,听讲解员讲了这样一段往事。抗战时期,从国外归来的科学家陈嘉庚先生,分别到重庆和延安考察。他先到了重庆,蒋介石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花800块大洋,在重庆最好的酒店为他摆了一桌接风宴。接着,陈嘉庚又到了延安,毛泽东也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请他吃了自己亲手种的菜。只是这一顿饭,只花了两毛钱。事后,陈嘉庚深有感慨地说:“蒋介石招待我花了800大洋,而毛泽东招待我只用了两毛钱。得天下者,共产党也!”  相似文献   

12.
春天的延安     
黄健 《当代广西》2008,(16):56-56
渴望到延安参观学习,是梦寐以求的愿望。 2008年3月的一天,我终于如愿,开始了激动人心的红色之旅。 春天的延安大地上已经吐出青绿,梨花、杏花、桃花在绽放。我们驱车顺着高速公路行驶,来到延安宝塔山。依山路而上,两侧是青松翠柏,当我第一眼看到这座黄色的宝塔山时,心情十分激动。九层高的宝塔屹立在高山崇岭之巅,无论从哪个角度和方位往宝塔看,都是那么的雄伟和古朴。  相似文献   

13.
沈卫国 《创造》2001,(1):50
从事教育工作也许是我一辈子的事业了。从当年在农村从事小学教育,到师专毕业后的中学教育,迈进党校后的干部教育,人生的每一个历程无不在我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我热爱教育事业,我感受到农村民办教师的艰辛,感受到中学教师内心的沉重压力,感受到中国边疆民族教育事业的落后,更感受到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特别是提高民族干部素质的任务是何等艰巨。   每一次,我从教育对象的升级中,感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放松,而在后续的工作中感到了压力的一次次增加。塑造人的事业实在是伟大的事业,教师的工作历来是最崇高的工作。我为自己…  相似文献   

14.
延安,我心中一首激越的诗──访莫文骅将军陈欣德莫文骅同志接受本文作者采访在一个风清日和的上午,我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延安精神研究组”的同志一起,在北京城西的一个幽静庭院里,访问了曾在延安战斗、生活十年之久的沙场老将一一原装甲兵政委、中共十四大特邀代表...  相似文献   

15.
1943年春,我随同罗瑞卿、薄一波等首长,从山西太岳来到延安。此后,我被组织分配到中央办公厅行政科工作,一度任毛主席的行政秘书。从 1943年至 1957年,我跟随毛主席从延安到北京,在主席身边工作了 14年,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 延安枣园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和蒋介石对我陕甘宁边区进行严密封锁,群众的公粮任务繁重。不足 140万人口的陕北地区,一年就征收 19万大担粮,人民群众有议论。毛主席对此十分重视,为减轻群众负担,毛主席决定把公粮由原来的 19万大担减到 16万大担。同时,号召解放军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提出“…  相似文献   

16.
走近延安     
"风清清,天蓝蓝,我要去延安。先登宝塔山,再看南泥湾……夜无眠,星月远,我要去延安。先去杨家岭,再看青枣园……"伴随着2011年在全国唱红的歌曲《我要去延安》的优美旋律,我怀着朝圣般的虔诚走近延安。来到延安,人们最想看的是毛  相似文献   

17.
1946年,重庆教场口发生了国民党特务殴打民主人士郭沫若、李公朴的事件,激起全国公愤,延安各界推举黄齐生到重庆慰问。4月8日,黄齐生与王若飞、秦邦宪、邓发及叶挺夫妇乘飞机返回延安,不幸在山西兴县东南的黑茶山遇难。郭沫若闻讯写了一首《哭齐老》的诗:“齐老,你的牺牲更增加我和人民的沮丧。你是因我而死,我今生今世永不能忘。  相似文献   

18.
一位老公安眼中的邓小平刘涌我第一次见到小平同志是1939年9月。我当时在延安中央社会部任总务处指导员兼会计科长。时逢小平同志由山西抗日前线回到延安。一天,在中央党校广场,小平同志为我们中直机关工作人员和党校学员作了一次报告。他以大量事实说明了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19.
涂国改 《思想工作》2005,(12):39-39
前几天,笔者在某高校餐厅碰到了几个刚从延安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回来的大学生。我就问他们:“下乡有意思吗?”一个女生笑着说:“有意思。但感觉时间太短,有点不解渴。”她告诉我,这次到延安做了十天的调查活动,去掉第一天和第十天的接待事宜,调查时间总共不过六七天。  相似文献   

20.
抗战初期赴延安的14位陆川县青年刘毅生在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当年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参加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壮烈情景。抗战开始不久,全国就有大批青年自筹路费,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到抗大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