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东南亚历史文化与现代化>是梁志明先生的一部新作,内容涉及东南亚历史、殖民主义史、华人与华侨、越南的改革以及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发展等问题,凝聚着作者的心血与智慧,从中可以窥出作者在东南亚历史文化与现代化研究上的成就与贡献.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环境史研究既是东南亚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也是东南亚研究中的一个新兴跨学科研究领域.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综合分析东南亚环境史研究兴起的特点,简要概括东南亚环境史研究的重要进展.第二部分是对荷兰著名东南亚环境史学家彼得·布姆加德教授的访谈,布姆加德教授对笔者提出的东南亚环境史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给予了回答.希望本文能对开拓中国东南亚研究的新领域、深化世界环境史研究有所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3.
<变异与保持--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一书从文化适应的角度,运用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东南亚华人问题进行了透视和探讨,是近年来我国东南亚华人问题研究的一部佳作.  相似文献   

4.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东南亚殖民主义史研究取得了新进展,推出了几部很有影响的著作,获得了对复杂历史问题的深层认识,标志着我国东南亚殖民主义史研究进入了全面总结与成熟阶段.认真研究殖民主义兴衰,有助于把握东南亚历史发展进程,也有助于对当前东南亚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周岭 《当代亚太》2004,(7):62-63
2004年6月2日至5日,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与<世界历史>编辑部联合主办的"冷战以后的东南亚国际关系"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外交学院、中山大学、暨南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郑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的4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开幕式由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院长暨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东南亚研究会执行会长庄国土教授主持.厦门大学副校长杨勇教授致欢迎词.  相似文献   

6.
李一平  张静 《当代亚太》2006,(11):59-61
2006年9月21~24日,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和<当代亚太>编辑部共同主办了"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30位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系统探讨了后冷战时期东南亚政治与外交格局的发展,深入分析了有关东南亚与大国的关系、区域合作与经济关系等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东南亚古代史》一书是北京大学梁志明教授带领的优势团队多年合作的结晶。该书详尽地论述了东南亚殖民时代之前的发展历程,全书资料丰富,脉络清晰,架构完整。该书是中国学者在发挥中国古籍资料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关于东南亚历史研究的新成果而完成的。东南亚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中国从政府到民间也越来越重视东南亚,这就需要更加全面地认识东南亚——当然包括东南亚的过去,而《东南亚古代史》一书就是关于东南亚过去的论著,恰好有助于各界更为全面地认识东南亚。  相似文献   

8.
张振江 《东南亚研究》2011,(3):89-93,96
本文对国际著名东南亚史专家韦德编辑的六卷本《中国与东南亚》的内容、目的、特点及其贡献等进行了简介和分析,并结合中国的东南亚研究状况提出了个人思考。  相似文献   

9.
陈雅慧 《当代亚太》2006,(11):57-58
东南亚在战后初期效仿西方民主制失败之后,开始探索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政治发展道路,这成为部分东南亚国家获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进入21世纪后,东南亚的政治体制在新形势下再次面临严峻考验.曾经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威权主义政治普遍遭受质疑,一些国家的政治开始向新的方向摸索前行.东南亚应当何去何从?这是李文教授主编的<东南亚: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一书旨在解决的核心问题.该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战后东南亚国家在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方面所发生的历史巨变及其特点,深入地揭示了近年来东南亚政治变革和社会转型的历史原因和普遍规律,深入地挖掘了这一过程所蕴涵的深刻的历史、社会韵味,客观地评价了在东南亚政治社会转型中的经验、困难和问题及其调整与解决方式,在此基础上,理性地分析了未来东南亚国家政治与社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即将出版的《东南亚古代史》一书的结束语。《东南亚古代史》是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从远古至19世纪初叶东南亚历史发展的地区史,既有对地区历史发展的综合性整体论述,又有对各主要国家和重要事件的具体分析与专题研讨;既有古代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的历史论述,又有对古代东南亚国家的各民族宗教文化的阐述。作者们从东南亚自身历史的视角出发,对东南亚的史前文化及其特色、稻作文化与社会基本结构、早期国家的形成和演进、中央集权国家的兴起与特征、宗教与民族文化的多样化和本土化,以及中国、印度与古代东南亚国家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部曾是中国现代东南亚研究的发源地,知名东南亚学者的集中地,首批东南亚研究成果的产生地,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在研究力量先后南下北移之后,东部的东南亚研究进入沉寂期.改革开放之后,东部经济的迅猛发展及与东南亚地区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促成了东部东南亚研究的复苏,江苏省东南亚研究会的成立就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从此,东部东南亚研究进入了一个发展期并在发展中显现出诸多特点.  相似文献   

12.
论东南亚古代铜鼓文化及其在东南亚文化发展史上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铜鼓是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广大地区的一种代表性文物 ,它广泛渗入东南亚史前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铜鼓文化。古代铜鼓文化是东南亚史前时期文化的集大成者 ,在东南亚文化发展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东南亚本土文化和固有文化的代表 ,而且还是东南亚吸收和融合其他外来文化的基础 ,至今在东南亚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地区仍可见其踪迹。  相似文献   

13.
暨南大学的东南亚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简单梳理了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的历史变迁与现状特色。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传统与变迁部分回顾了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的诞生与早期发展;机构与队伍部分介绍了1978年以来以东南亚研究所为主体的发展情况;成果与特色部分介绍了东南亚研究所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并对其研究特色进行了尝试性的总结;最后一部分谈到了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14.
印度软实力源自印度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印度在东南亚的软实力主要表现为印度对东南亚国家的双边和多边外交、印度对东南亚国家开展的广泛的经济社会文化合作,以及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印度文化产品等。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印度在东南亚展示其软实力的手段与方式更加多元化,也更加容易为东南亚国家所接受。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寻了中国东南亚研究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发展轨迹,回顾了主要从事东南亚研究的学术机构之现状。通过对中国东南亚研究重要刊物的载文分析,指出其研究重心和兴趣的转变。文末,作者还点明了中国东南亚研究所面临的学术挑战。  相似文献   

16.
明代,尤其是16世纪以后,中国人开始大规模地往东南亚地区经商和移民,至清初以前,东南亚各地华人华侨的职业以经商为主,商贾小贩和亦工亦商的手工匠人是其主体.他们凭借自身的辛勤努力和卓越的商业智慧赢得了事业的成功,并极大推动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了解明代东南亚华商的经营活动及其经营之道,是了解海外华人开拓史的基础,本文即对此作一粗疏探讨.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种变化不是靠恐吓和威慑达到,而是通过中国不断增强的软实力来实现的。以东南亚地区为舞台,中国从援助、外交、外贸与投资、机制建设、自由贸易区建设、关税减让、非传统安全合作、教育、留学生交换、中华文化弘扬等方面展示了自己的软实力及其魅力。当这些得到东南亚各国认可,中国的政策和做法得到理解和支持,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就获得了提升。中国在东南亚地区软实力的提升进一步密切了两者的关系,保证了中国和东南亚的共同安全。  相似文献   

18.
论郑和与东南亚的伊斯兰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和出身于穆斯林世家,他在国内从事多种伊斯兰教活动。关于郑和在海外传播伊斯兰教一事,中国史籍上没有涉及,但海外却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和传说。本文联系当时东南亚的社会背景介绍了海外有关记载,并分析了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关于郑和在海外传播伊斯兰教的研究很少的原因。作者认为,七下西洋期间,郑和在完成明廷使命之余,在海外传播伊斯兰教是完全可能的。海外有关的记载和传说,固然尚待进一步考证,但毕竟为我们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线索, 有助于我们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全面情况,尤其是他在15世纪东南亚伊斯兰教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如事实确凿,这也是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