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位对人的制约越来越小,而人对社会的需求却越来越多,人们的角色已经从“单位人”渐渐向“社会人”转化。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工作,特别是社区思想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   一是“难”在对社区建设不重视。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社区建设为基础,但对社区建设,人们还远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一方面,真正意义上的社区仍没有普遍形成。以榆次为例,除了一些新建的小区外,不少人仍然住的是单位的房,人归单位管,许多人仍然只有单位的概念而没有社区的概念,至于一般县城,由…  相似文献   

2.
文化和文化实践受制于社会和社会的需要即文化是镶嵌于社会之中的,社会作为一种结构性力量制约着文化实践。由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S市广场文化单位社会和后单位社会时期的差异性可知:老工业基地社会长期的单位历史和断裂的社会结构决定了其文化实践阶层和群体的差异性。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应立足于社会建设,通过社会建设来改善和调整社会结构,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拓展公共空间和培育公共活动,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社区归属感,缓和社会结构的分离倾向,使现代社会成为生机勃勃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3.
张凯  李蕊 《唯实》2010,(3):78-82
权威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目前后单位社区日益凸显出权威真空的问题,尤其是社会权威的缺失。重塑后单位社区社会权威,须从完善自治组织权力生成机制、强化精英人物的个人魅力、提高社区自治组织工作绩效等几个方面入手。重塑社会权威对后单位社区建设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单位制”到“街居制”,再到“社区制”的转变,清楚地勾勒出了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历程与走向,也表明了我国基层社会管理单位的重构历程。在推进以社区作为基本治理单位的社区建设和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了各具特色的社区管理和治理新模式,从中也可以看出社区改革后中国城市基层社会变迁的一些趋势与问题。  相似文献   

5.
鸣郑理 《党课》2009,(11):40-47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变化,原来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承担的许多社会服务、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功能,逐渐转移到街道、社区。各种社会组织在街道落户,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外地务工人员大量进入社区,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党组织如何加强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发挥党员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稳定中的积极作用,日益成为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党员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社区建设,在当前社会结构转型的大前提下,实际上是中国当前社会管理的调整问题。社区党的建设是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基层党组织的主要力量来自于分散在广大社会基层的党员,基层党员的状况,即社区党建的情况将关系到社会的整合和团结程度。党的基层组织本身就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它可以起到组织和引导基层社会的作用,从而促进社会的成熟和发展。社区党建有两个背景:单位型是我国以前对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模式。在此模式下,单位是社会基本的组织基础,国家严密控制社会的企事业单位,政权力量通过散存于社会中的一个个单位对城市基层社会…  相似文献   

7.
中国单位社区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推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长达近50年的单位社会时期,城市呈现出典型的单位体制特征,城市社区也主要表现为单位社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单位社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了成熟期,城市社区完全成为单位社区。改革开放后,一部分单位社区分化瓦解,另一部分单位社区体系被重新构建,中国进入了后单位时代。  相似文献   

8.
在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胡锦涛指出:“要注重把握新趋势、新特点、新动向,努力取得有分析、有见解的研究成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当前的社区将逐渐成为中国社会重要的社会结构单位,社区生活将成为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理顺管理关系,大力加强社区建设,努力营造和谐社区,加大对和谐社区的研究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深入开展社区共建是进一步增强党的工作影响力、渗透力和社区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必然要求,对充分调动驻区各单位、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推进社区各项工作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我省社区共建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为社区共建的协调机制尚未有效形成;驻区单位的共建合力不足、内在动力不强;党员和居民群众的参与率低,普遍存在“一头冷,一头热”的现象等。  相似文献   

10.
万汉松 《学习月刊》2010,(16):58-58
目前,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政府的应急能力建设,但对全民应急科普教育体系的建设比较忽视,特别是城市社区。城市社区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组织单位,它作为各类突发事件的承载体.不仅要在第一时间直接面对灾害.更要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置灾害。因此,城市社区在整个社会全民应急科普教育体系中.无疑处于基础性的地位。那么,怎样重构与完善城市社区应急科普教育体系呢?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问题及其理性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魏娜 《新视野》2002,(2):57-59
开展城市社区建设,满足群众的社会需要,成为近些年来社会结构转型与发展的主要方向。在这种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随着城市社区发展的逐渐深入,有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并引起人们的关注。如社区建设与城市基层政权组织的关系问题;社区的行政化倾向问题;社区公民参与与社区自治问题;社区的发展与社会自组织能力的增强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社区建设中带有方向性的问题,不容忽视。一、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在逻辑动力问题社区建设是指强化社区要素、发展社区组织、增强社区活力、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活…  相似文献   

12.
所谓社区认同就是对社区共有价值的认可、赞同和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区认同发生了急剧变迁,腾尼斯意义上的中国农村社区正处于解体之中。生产方式的转变、快速的城市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所谓的现代性"下乡",以及国家自身在基层的治理转型,都对农村社区认同产生了深刻影响。如何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把社区建设成为安定有序和文明祥和的社会共同体,当前看来,农村社区认同重构成为其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公民社会与社区建设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黄杰 《探索》2002,(6):52-55
社区建设是中国社会改革的起点,也是构建中国公民社会的重要举措。社区建设为公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公民社会的组织、制度、观念等,都是社区建设所必须,都将对社区建设起到积极影响。社区建设与公民社会的结合,将有力推动中国的社会改革。  相似文献   

14.
徐叶 《发展论坛》2002,(8):56-56
社区建设,应以社区居民自治为主,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充分开发调动社区内的人力资源和各种社会资源,以满足社区成员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区内的自然人、企事业单位、各种经济实体等,不论权力大小,地位高低,都是社区内平等的一分子,都应对社区建设献计献策。由各方代表组成的各类委员会,具体分管诸如治安、环卫、教育、服务、咨询、医疗等等社会事务,社区居民在自治组织的指导管理下,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真正形成“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大家的事大家办,大家的事大家管”以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相似文献   

15.
从理论上看,农民对农村社区认同是建立在共同的经济利益的基础上的.而实际调查的结果显示,经济因素并不是影响农民社区认同的决定性因素.在现行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下,文化因素、政治因素、制度因素相互综合影响着农民对社区的认同.同时,虽然农民对村庄社区保持了很高的社区认同,但这种认同是非现代性普遍性的契约认同而是一种传统的特殊主义的身份认同,难以成为对国家法律认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党建》2000,(8)
6自18日到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铸到天津社区考察,对和平区小白楼街道的社区党建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强调指出,在社区建设中要突出抓好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健设。不期发表“小白楼”的经验,以期对其他社区建设有所启迪。解决新问题,需要新体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区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机构改革,政企分开,原有企事业单位承担的社会职能逐步过渡到了社区。产业结构调整,大批下岗职工走向社区,过去传统的党的组织结构、工作方式、人员素质已很难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这种不适应突出表现在以下…  相似文献   

17.
小井村这类以村民组为基本认同及行动单位的农村,应该是极少的.村组建制本身,也有助于村民互动,也就在积累一些村组的认同.而村组共同的诸如水利设施、公共道路等,也为村组认同的建立,提供了功能性的理由.村一级以大量集体资源为基础,成为认同和行动单位,很好理解:利益调动了村民的认同.而中国绝大多数村委会都没有象样的集体经济.要形成村组认同,以解集体行动的难题,目前有两个特别好的东西可用:一是集体土地可以收租.二是国家以工哺农,可以将财政转移支付到村组.小井村以村民组为基本的认同和行动单位的情况,可能与其特殊水利有关,功能性的水利与村民组的认同,可能相互强化.  相似文献   

18.
自单位研究作为一个学术话题进入学界视阈以来,多数学者都强调单位制度的中国特性和本土意义,认为无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还是在其他社会主义再分配经济社会,都不存在“单位现象”,“单位体制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独特和关键的方面。”这样,单位制度及其运行过程中衍生出的单位现象,便成为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独有的产物。笔者认为单位制度固然具有极强的中国特色,但如果我们过分强调其特殊性,则很容易将其“另类化”,进而导致我们对单位性质的误解。事实上,如果我们将单位制度置于工业主义、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便会发现单位制度与现代性间天然的内在关联。“现代性带来了集体和集体认同边界建构的独特模式。”  相似文献   

19.
社区是人们生活和居住的地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很多并不与社区直接相关,却在社区集中表现出来,特别是那些没有工作单位、或者和单位联系不密切的人。把社区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平台,确实拓展了社区工作的内容,开辟了社区党建工作的新路子。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不管分内分外,把社区当成自己的家,把居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社区治理强调社区公共事务由政府、社区自治组织、驻区单位、营利与非营利机构、社区居民等基于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社会认同,通过民主协商、资源交换、协调互动等机制共同进行有效管理,满足社区需求,优化社区秩序。党组织作为社区工作的领导核心,应该在社区治理中发挥出更强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