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妈妈很爱我,但她的“爱心”举动太过分了!她老是向同学打听我在学校的表现,偷看我的私人日记,用家中电话分机偷听同学打给我的电话等。我说她的这种行为是违法的,侵犯了我的隐私权,可妈妈却说她作为监护人,享有知情权,我的隐私权应让位于她的知情权,请问,究竟是我的隐私权重要还是她的知情权重要?  相似文献   

2.
《南风窗》1991,(9)
命运注定这一“族”是无法归于平淡的——曾经在海南海北流过泪、流过汗、流过血的“知青”们。为了组织这一期“上班一族”的稿件,我把三张大信笺翻烂了,信笺上,是30多位当年的“知青”的通讯录。认识他们,纯属偶然。在决定组织这期专辑的时候,我从“知青展”送展花名册上随意地挑,从他们那,我又认识了他们的“农友”,以至“农友”的“农友”。那三张信笺上每一个名字的背  相似文献   

3.
《南风窗》1992,(3)
不久前,我接到一位朋友的来信,信中写道:他认识一位可敬的老人,有着共产党员的本色,却不甚被人理解,人们觉得这是“理想中的好人”,现实中不存在。朋友问,老人是政府信访处的干部,他能在你的《上班一族》里出现吗? 我回答他:当然可以,省长也是“上班一族”呢,怎么一个普通干部会划在其外? 由此我想到,世俗的力量真不可低估。有的人习惯把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当成是整个世界,习惯把自己所认识的朋友当成是全人类,习惯把自己所做的认为是至高无上的,殊不知,天外有天!其实,上班族中,最幸运的不一定是你,最倒霉的也不一定是你。所以,我们需要架起心与心的桥梁。就像那些在大街上巡逻的保安队员,看他们执行任务时铁面无情  相似文献   

4.
今年7月13日,汉清老师在北京病逝.也就是这一天,我因呼吸衰竭被送到北医三院,杨晓华同学电话通报了这不幸的消息.此前知道汉清老师因病住院,但我一直觉得他还能挺过来.现在他走了,躺在病床上的我也只能黯然神伤.汉清老师和刚刚度过90寿辰的赵宝煦老师一样,都是北大国际政治系的创始人,属于国际关系学院的第一代领导和教授.对于我们这些国际政治系最早一批研究生来说,他们的教学和育人工作,包括他们的思想境界和工作作风都对我们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警察来了!”有一回我去参加作家们的聚会,听到有人这样开玩笑道。我说:“就算我是警察,可你们不是小偷啊!”我这个角色很特殊,是不是? 在一个满桌满地都是报纸、杂志的房间里,59岁的李汗就自己的特殊身份呵呵笑着。他的职务是:广东省新闻出版局报刊管理处处长。说我是“警察”,那是因为全省公开出版的数百种报纸、杂志,都得归我们这里管理。如何管理?我提出了一个八字方针:“引导、监督、调节、服务。”这八个字里,我认为服务是基础,这就不能满足于当当“警察”或是“消防队员”,因此,我更乐意当好一个合格的“引水员”。引水员并不比船长高明,但他熟悉自己这一带水域,可以顺利  相似文献   

6.
总是在夜幕降临时,在广州的一些家具商店前,不时有搬运工把一个个用布包得严严实实、颇显沉重的方状物件搬上车。人们也许没注意到,这方状物件其实是保险箱,广州人俗称“夹万”,而购买者,竟是一些普通市民。“夹万”,从来是机团购买为主,私人拥有实属凤毛麟角,而这两年,这笨家伙也悄悄进入寻常百姓家。 80年代初,家住西关昌华街的一位华侨在下九路永华家具店买了个“夹万”回家,在家具行业曾作为新闻流传一时。不少人暗地嘀咕:这未免太张  相似文献   

7.
刊中刊     
《南风窗》1993,(5)
大概在一年多前,一位外商请我吃饭,问我月收入多少,我回答300多元,他说你到我这里来吧,我出10倍的价钱。借用今天的话,那是“下海”所能实现的价值。可是当时我没去,不知怎地,觉得不保险。当这一期《经济热门》转到“下海”问题时,我才清理出所谓“保险”的经济与心理上的意义。如果“保险”是指待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等社会保险的话,那么,如我们后面提及的,作为一名国家干部,一年能享受到的平均保险成本可能不到千元。如果“保险”是指保留一种干部身份,享有连续工龄、职称、定级等待遇的话,那么即使你“下海”了,只要每月交80元给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其实就可以保住这些。如果“保险”指的是户口,是一套住房,那么正像我们已经看到的,随着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正在进入市场由市场来调节,随着  相似文献   

8.
家庭和睦就是我的幸福 燕京信息中心 史亿民 昨天,我的大学同学——宿舍老大来电话告诉我,她已平安产下九斤的儿子,"我很幸福,也希望你们都幸福",她哽咽地对我说.挂了电话我反问自己"我幸福吗?,幸福是什么? 幸福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定义,我的幸福就是家庭和睦,家人身体都健康.所以我现在拥有自己最最朴实的幸福,我希望所有身边的朋友和同事也同我一样拥有这份朴实的幸福.要说我现在的梦想,那就是父母身体能更好一些,女儿能在未来的岁月里健康且快乐地长大,并在成长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学会思考.一句话,希望我的生活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9.
正2018年的春节到了,随着21世纪社会的变化,"过年"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比如"回家过年"。几天前听朋友讲,一个年逾60的女儿在接了年逾80的母亲一个电话后,决定今年不回母亲家过年了。不仅不回去过年,她还决定,按照母亲在电话里说的,"她死了不会通知我。当然,她的遗产我也不会要。"朋友在叙述这件事的时候,表现得还算平静,我听了后不禁心里一惊!  相似文献   

10.
我老婆生孩子的时候,正值医院里产妇爆满,根本住不进去,更别谈什么优惠条件了。无奈之中,忽然想起了初中的一位同学Z小姐,她父母都在医院里工作,虽然平时交往不多,但此时也只好厚着脸皮求她帮忙了。惴惴然摸起电话,几遍蜂鸣过后,对方答曰工作场区较远,喊人有所不便,如有急事可以转告。天哪!求人的事难道也可以转告吗? 放下电话,喘息定神后,我跨上自行车直奔Z小姐所在的纺织厂。 Z小姐是个看车工,嘈杂的车间里只有机器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我来回踱了几步,慢慢走进车间,人们都在忙着,没人注意我,正巧一位女工从里往外走,我赶紧拦住她:  相似文献   

11.
《南风窗》1992,(7)
当《上班一族》第10次与读者谋面的时候.我们向大家奉献一辑以“开会”为主题的文章,个中,上班族在开会时遇到的酸甜苦辣,你大概也有同感,而我,却感叹他们对每一个角色都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从中,我悟出“角色”二字是多么奇妙。回想自己初当记者时,从约好采访对象那一刻开始,心里就  相似文献   

12.
《南风窗》1990,(12)
生命的“最后时光”施梦娟在我8平方的诊室里,每天都有人来倾诉那隐藏多年不为人知,无法再忍受的痛苦故事。有讲自己的,也有讲亲人的,那一串串往事,一片片亲情,一颗颗慈母心,一行行泪珠……除了听诊器,血压计,我还要准备一样特殊的东西——擦眼泪用的纸巾。我有责任为他们保密,但是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起受到启示,进行思考。在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现择其一二,转述于此。如果将每个故事比作一个苦  相似文献   

13.
我从报社退休老领导的电话里得知:郭庆瑞——郭老——走了. 不知为什么,听到这个噩耗之后我的第一反应竟然不相信这是真的:郭老,走啦?怎么可能?他身体那么好…… 就在一个多月以前他还写诗发给我,说这是参观园博园后的一点儿感悟,那天在电话那头,他显得很急,问我能不能发?什么时候发?印象中,郭老从来没有这样过,他这是怎么了?老实说,要是换了别人,我也许根本不会回答这样的问题,至少也会把话题岔开,但对郭老,我只能破例.  相似文献   

14.
我几乎每个星期都有机会坐上这班机,从一个绝美的旅游景区通往另外一个优美的风景名胜之地,去看我至爱的人。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航程中,是难得的没有电话滋扰的安静时光,我一般会拿一本艰涩的哲学书读着,一方面以平息经营世务的心情,另一方面也补一些理论修养方面的缺。  相似文献   

15.
刊中刊     
《南风窗》1991,(1)
我们上班,人海同游,如潮汐,漫卷人问路。人间路,沟壑仍多,最难逾越的,是人心上的深壑。没有一片绿叶是相同的,但夸大人的差异便是自深沟壑,自高壁垒。在后来者面前,我们是前辈:在先行者面前,我们是晚辈。在下级面前,我们是上级;在上级面前,我们是下级。每个人都可能是他人的先行者,他人的下级。既然上班一族都是共和国的主人,都以工资为生,那么可以说,我们又都是共同事业的雇员、打工仔。总理与传达,概莫能外。该怎么说你?上司! 我不愿你在我的心中溺死,我也不愿在你的心中遇溺没顶。谁知我心?准知你心? 于是我们呼唤桥,尽管先后不一,声调不一。“没有不能造的桥。”桥梁专家茅以升如是说。  相似文献   

16.
多听少说     
周末的晚上,一名老同学打来电话诉说工作的烦恼:“我的上司每次总是给我布置很多工作,而且一些想法不合实际,完成时限又短,提出不同意见又不高兴……”我这个同学是个急性子,脑子反应快,做事又  相似文献   

17.
渴望倾诉     
一名打工妹在广州工作了三年,其间尽尝人世间的甜酸苦辣。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本刊看到了“读者热线”栏目,于是在一个细雨霏霏的下午,她打了一个电话过来。那个下午我们聊了很久,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电话,她既不是要寻求什么帮助,也不需要我们帮她  相似文献   

18.
2009年8月中旬的一天.洛阳市民焦素芸家里的电话突然响起,电话里传来一位老人的声音,他对焦素芸说:“你是孟彤同学的妈妈吧?我和孟彤是去云南旅游的团友,你的孩子非常有爱心,品质优秀,感谢他一路上对我和老伴的照顾,欢迎你和孩子有空到我们家做客……”  相似文献   

19.
《南风窗》2016,(8)
正3月27日,周日,湖北武汉。这天中午,我约见了一个大学同学,目前,他是武汉一家企业的品牌部经理,负责品牌建设和危机公关应对。同学带着妻儿请我吃饭。坦白说,作为一个外地人在武汉打拼,我的同学没有父母在经济上的支援,最终能在这里立足发展,实属不易。按世俗眼光看,我的这位同学,称得上成功:他在武汉买房买车—车子是豪车,房子的地段也很好,孩子健康活泼,妻子年轻漂亮。但目前,他正准备辞职。听到这个消息时,我有些被震到了。他说,自己并不快乐。不快乐在于,他公司的产品并不好,但负  相似文献   

20.
我不满十八岁的时候,就走进了这大墙之中,至今已有十年了。整整十年,现在还剩余刑期十四年。我为什么会落得如此的下场呢现在我就和大家谈一谈我的犯罪经过。想当初,我也有过憧憬,也有过理想。在学校里,我曾经是一个老师们喜爱的好学生,不但学习成绩好,还喜欢助人为乐,同学们谁有困难,我都主动帮助。因此,我在同学中很有人缘,口碑不错,很多同学都愿意和交往,加之我是班干部,大、小事都喜欢同我商量。在家里,我是爸、妈的好孩子。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迷上了港台的录像片、武侠片、电影,录像片中的场面让我羡慕的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