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程木 《当代广西》2010,(16):54-54
旧州镇位于灵山县西部,距县城61公里,曾是隋至宋时的钦州治地,因此得名旧州。旧州镇历史悠久,至今还保存“钦州故城”遗址,是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内的铜鼓岭曾出土多面“灵山型、”铜鼓,铜鼓岭也因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2.
随着航天城、东环铁路、“两桥一路”、铜鼓岭等大项目的有序推进,前进中的文昌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面临着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正盯着一个崭新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3.
彝族是制造和使用铜鼓的民族一员。不仅在彝族聚居的地方发现有铜鼓的考古资料,而且在彝文文献里有制作和使用铜鼓的记载。彝族在历史上曾经是使用铜鼓的民族,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滇、桂边境的彝乡村寨,铜鼓礼俗还保存在节日文化和“腊摩”的彝巫文化之中。彝族英雄史诗(铜鼓王)的发掘、整理和公开问世,更有力地证明彝族是使用铜鼓的民族。  相似文献   

4.
黑石与务实     
当你踏上韩国济洲岛的土地,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这里有一种并不太美观的黑石头随处可见。老百姓住房的墙体是用它砌的,院子的围墙是用它垒的,各景点内的台阶护栏、供人休息的石墩是用它打制的,公园街头的各种形态的雕塑是用它雕琢成的……这里怎么会有这么多黑石头呀?  相似文献   

5.
张俊 《当代广西》2011,(9):56-56
“镇寨之重器、传家之至宝”,这说的是壮、瑶等少数民族传承了两千多年的铜鼓。在全世界现存的2400多面传世铜鼓中,河池就拥有1458面,占世界传世铜鼓的60%以上,在东兰县就有传世铜鼓612面,占世界铜鼓藏量的四分之一,占中国馆藏量近一半,被誉为“世界铜鼓之乡”。  相似文献   

6.
修水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修河上游,居幕阜山和九岭山脉之间,是三省(湘、鄂、赣)九县(靖安、奉新、宜丰、铜鼓、平江、通城、崇阳、通山)和三个省会城市(长沙、武汉、南昌)的中心点。全县总面积4504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7.
鸟居龙藏是日本著名的民族学先觉者,1902年10月至11月曾到贵州调查。本文是他对在贵阳附近收集的布依族铜鼓的研究报告,采取与西方学者对华南地区和东南亚铜鼓的研究成果而进行比较研究,认为自己收集到的布依族铜鼓属于晚期类型。译者指出: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鸟居借比的铜鼓原形资料,经当今学者研究均属次生形。  相似文献   

8.
五皇岭素描     
黄镜天 《当代广西》2004,(23):63-63
中国蕉乡——广西浦北县,许是地处六万大山余脉的缘故吧,颇得大自然的厚爱和眷顾,特别恩赐了它几处引人人胜的自然风光。其中最令人神往留恋的首推五皇岭森林公园旅游风景区。五皇岭的美,独特且丰富,即便是不经心的一瞥,也足以让人为之心动。五皇岭的美,美在石头造型别致。顶峰,是一个开阔的绿色草坪,草坪内有许多大小不一、形状奇异的石头。其中有一座尤为引人注意。它粗硕庞大,形状逼真,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生动传神,实乃世之罕见。人们把它叫作雄起石或巨阳石。瞧它那雄  相似文献   

9.
本纪要认为,在古代铜鼓研究中,综合性研究与理论性研究有所增强;铜鼓文化属青铜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铜鼓文化研究应与现代民族民俗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壮乡铜鼓     
龙符 《今日民族》2003,(5):44-45
铜鼓,壮语称为"音东".壮族的铜鼓,既是乐器,也是礼器,又是法器.古代战争敲铜鼓宣战、助战;祭祀时敲铜鼓,以示祀礼;节典要敲铜鼓,丧葬要敲铜鼓,开春播种时,亦要敲铜鼓.壮族把铜鼓当重器、宝器、神器崇拜,世代传承.可以说,壮族铜鼓,是壮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和结晶.  相似文献   

11.
水族的铜鼓及社会功能浅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分析了水族现存铜鼓的分布特征、来源、型制、纹饰,文章认为铜鼓作为水族人民崇敬的器物,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器和财富的象征等作用。文章还对水族铜鼓的演奏方法、铜鼓舞蹈的演变、表现形式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红铜鼓     
黄佩华 《当代广西》2006,(10):64-64
光芒四射的太阳,舞蹈的羽人,细长的独木舟,优雅的翔鹭,跃跃欲试的青蛙,水的波澜,奇特的纹饰……这些生动的图案共同组合在一个桶状的铜器上,这就是铜鼓。铜鼓生于何时又始用于何年何代,这恐怕是最令考古学家们头疼的问题之一了。不过,一面从云南楚雄万家坝出土的铜鼓,似乎可以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只铜鼓被认为是春秋战国早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古代濮人和骆越人的器物。铜鼓是有名字的。从已经出土的铜鼓中,专家已经起了一大串名字,它们分别是:万家坝型铜鼓(滇)、灵山型铜鼓(桂)、石寨山铜鼓(滇)、遵义型铜鼓(黔)、冷水冲型铜鼓(桂)…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南亚铜鼓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跨国多民族共享的区域文化,其研究是一个国际性、综合性的重要研究领域,中国学者应该与时俱进,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铜鼓学,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部分,亦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和需要,有助于突破和超越该研究领域西方视角的局限性。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铜鼓学不仅必要和重要,而且可行,因为中国—东南亚铜鼓文化的主体自古至今在中国,中国已掌握了中国—东南亚铜鼓文化研究的主导权,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铜鼓学不是要自我封闭,建立一个自说自话的体系,孤芳自赏,而是要超越西方话语体系,摒弃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桎梏,因而,要坚持国际视野、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的原则要求。  相似文献   

14.
管鹏 《今日民族》2008,(11):38-39
滇东南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壮族聚居区,境内铜鼓数量之多、类型之全、使用历史之悠久、制作工艺之精湛、文化内涵之丰富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文山州发现并登记在册的铜鼓已有138面之多,共有8个类型。文山铜鼓从数量上讲,居于云南之首,以类型之多也实属罕见。  相似文献   

15.
金潇 《当代广西》2005,(16):37-37
一个村庄四个公园一个小小的村庄竟然有4个公园,这让慕名而来的人们大开了眼界。一条18公里长的水泥村道连着罗政村12个村民小组,同时还连着四个特色各异的小公园:村子中部的文化广场公园整洁开阔,村东的莲塘古荔公园荔树环绕。村南的西竺岩公园亭台翠竹相映,村北的瓦埌塘垂钓公园勾栏木廊古朴雅致。  相似文献   

16.
在莽莽罗霄山脉北端,铜鼓,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赣西北这片广袤的绿色林海中。铜鼓,曾以自己辉煌的历史名垂史册,彪炳千秋。1927年9月,毛泽东同志亲自在这里点燃过“秋收起义”的圣火;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一度成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大革命前期,铜鼓有人口15.9万,而到1949年,全县人口已不足5万,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英雄的铜鼓人民奉献了一万八千多优秀儿女的生命,占江西全省在册烈士的7%,而更多的则是长眠于这块土地上的无名英烈。  相似文献   

17.
壮乡铜鼓     
铜鼓,壮语称为“音东”。壮族的铜鼓,既是乐器,也是礼器,又是法器。古代战争敲铜鼓宣战、助战;祭祀时敲铜鼓,以示祀礼;节典要敲铜鼓,丧葬要敲铜鼓,开春播种时,亦要敲铜鼓。壮族把铜鼓当重器、宝器、神器崇拜,世代传承。可以说,壮族铜鼓,是壮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和结晶。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全世界的铜鼓仅存2400面,我国保存有1460面,其中,大多数铜鼓分布在我国南方。壮乡广西全境几乎处处分布着铜鼓,其民间实物藏量仍有1400面左右,几乎与全国馆藏量相等。广西河池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传世铜鼓保存得最多的地区,且不少地方仍在使用这个“活化石…  相似文献   

18.
铜鼓     
《今日广西》2010,(5):52-53
广西是古代生产和使用铜鼓的重要地区之一,壮族先民“濮人”是铜鼓最先的铸造者和使用者。“濮在周等爵称子,与楚同一等级,地位不低。”在花山壁画中,图中人物举手向上敲打铜鼓的图案出现多处,说明铜鼓早已在壮族先民的心目中有了重要的地位。铜鼓的历史已有2000余年,铜鼓的品种有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它们都是铜鼓工艺的精品。  相似文献   

19.
侗族与铜鼓     
铜鼓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打击乐器,多在节日或某些隆重的场合使用。铜鼓体如圆墩,平面曲腰,中空无底,两旁有耳,花纹奇异。铜鼓也是西南少数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物。自从汉代伏波马援将军征战骆越获得骆越铜鼓以后,西南地区屡有铜鼓出土,文献对铜鼓的记载也不绝于史。直到现在,西南的许多民族在节日集会时还使用铜鼓,珍贵铜鼓。  相似文献   

20.
铜鼓,壮语称为"音东".壮族的铜鼓,既是乐器,也是礼器,又是法器.古代战争敲铜鼓宣战、助战;祭祀时敲铜鼓,以示祀礼;节典要敲铜鼓,丧葬要敲铜鼓,开春播种时,亦要敲铜鼓.壮族把铜鼓当重器、宝器、神器崇拜,世代传承.可以说,壮族铜鼓,是壮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和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