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会抗争是一种重要而普遍的社会、政治现象。社会抗争和政治稳定之间具有关联性,正确理解二者之间关系以及妥善处理当代中国的社会抗争现象,对于中国的政治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除了一般性的特征之外,当代中国社会抗争由于国情的不同呈现出自身显著的特点,意味着社会抗争对于当代中国政治稳定的影响也是较为特殊的,这也决定了当代中国社会抗争控制与疏解的主要原则和基本途径,同时,从政治稳定的角度理解社会抗争,其正面作用与其负面影响一样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2.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冲突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期.在这个特殊时期,由于社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机制的转变,社会冲突层出不穷.对社会冲突呈现的特点与成因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客观、理性地时待社会冲突,并提出解决冲突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转型和阶层分化过程中,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的社会政治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但在社会评价体系和自我获益度认定上却都呈现出边缘化趋势。这对于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以及保持国家和社会长治久安是非常具有威胁力的。为此,通过化解工农矛盾,整合工农利益关系,有助于工农基本群众社会和政治地位的提升,有助于工农联盟的巩固和发展,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以及政权的稳固。  相似文献   

4.
《行政论坛》2020,(5):128-133
现代社会治理曾存在一种相对稳定的模式,即以代表制与官僚制为基础架构,通过代表制将私人利益和私人意见转化为公共利益和公共意见,再通过官僚制将公共利益和公共意见转化为政府行动,最终以政府行动来促进社会的良好治理。近几十年来,随着一系列经济、社会与政治条件的变化,这种社会治理模式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发生了全方位的转型。首先,知识经济打破了代表制与官僚制间的闭环,要求各国通过学习型的参与来重塑治理过程;其次,公私部门的二元分立受到冲击,私人部门不断向公共部门扩张并引发了新兴的非营利部门的市场化,要求各国以公共利益为目的重塑三大部门间的关系;最后,城市与社区开始成为国家之外的新治理单元,加剧了社会内部的不平衡,要求各国在国家社会关系再平衡的原则下引导城市与社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学界,政治学和社会学研究者多从行动策略的角度出发对草根维权行为进行研究,进而得出“日常化的隐性抗争”、“依法抗争”、“以法抗争”、“以弱者的身份抗争”、“以关系网络抗争”和“以死抗争”等有关维权策略的解释框架.但通过对H市一个有组织维权个案的观察,笔者发现,持续性抗争中的维权策略是多元、复合而非单一的,特定的背景因素是诉求者确定维权策略的依据,环境因素变化直接影响诉求者的心理和行为选择,从而使维权策略也发生转变.正因如此,所以,任何试图透过单一的维权策略描述去解释草根抗争全部过程的做法都只能说明事情经过中的一个片段,无法涵盖全部内容.以跟踪式的实证研究为基础,本文提出,与维权抗争相关的各种内在和外在环境形势才是促使维权策略确立或发生转变的诱因,因势制宜是草根维权抗争得以持续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6.
王丹  安和平 《学理论》2012,(21):54-55
在社会变迁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新闻媒体、社会信仰、社会矛盾处理、金钱政治和物质利益分配失衡等方面,对近年来中国社会频发的社会暴力冲突事件进行了初步分析,对这种现状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社会冲突中常见"政治化"现象,通常被认为这是政府主动采取的理性应对方式。文章基于对业主维权的分析指出,"政治化"现象不一定是政府主动行为的结果,很可能是冲突博弈过程中各方使用"政治化策略"所致。文章随后指出"政治化"现象的持续可能带来不良社会后果,进而建议政府从社会稳定发展的角度区分政治性和非政治性议题,消解"政治化策略"的适用情境。  相似文献   

8.
民主转型下的抗争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争政治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行为方式,它既是社会学的重要范畴,也是政治学的发展概念。抗争政治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发展,它既发展了社会理论,也创新了政治发展理论尤其是民主转型理论。从政治发展的角度对抗争政治进行分析,并把其放入民主转型理论的范式转换中来思考抗争政治的含义、特点和过程,有利于深入地研究和解读民主转型下的抗争政治的相关问题,应该说,抗争政治提供了民主转型的新视角,虽然抗争本身不能直接带来民主转型,但它的出现对于改变人们的政治认同、培育积极的公民意识和构建公民社会,都会产生积极的效果。抗争政治与民主转型的关联性在于:在民主国家,抗争政治是直接民主的价值体现;在威权国家,抗争政治是民主转型的催化剂;抗争政治的三种结果,即被镇压、制度化和民主转型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正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由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由传统的社会主义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转型。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社会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在它的推动下,中国的社会转型显得如此迅速、如此广泛、如此深入。随着社会的急速转型,中国的社会阶层出现了重大的嬗变和分化。在社会阶层的嬗变过程中,以往的社会阶层结构被打破了。在社会转型之前已有的社会阶层内部,分化出了若干不同的阶层,此外还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社会阶层的嬗…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细胞即个人被普遍激活,自由选择空间大幅度拓宽,但国家形成整体活力的能力却没有在社会生活中得到相应提高,作为重要社会资本的社会信任产生了危机.如果不加以有效的遏止,很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的崩溃.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通过一种比较公正的制度安排和社会保证装置,减少和消除行为主体对自身安全和利益安全的顾忌.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理论福建省委党校肖文涛确立适合时代特征和本国国情的社会发展理论,以正确指导本国的改革和建设实践,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及其智囊机构都必须解决的一个战略任务。在我国,邓小平以其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特有的睿智和胆识,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根据全党...  相似文献   

12.
对转型国家多冲突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型国家多冲突是“民主和平论”总命题下的一个分命题。该命题的核心是指处于社会转型的国家比其他类型的国家更易发生冲突。转型国家多冲突的命题有其合理性。它提出了转型国家多冲突的多层原因并分析了产生冲突的各种因素。本文认为 :转型国家多冲突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因素 :其一 ,转型国家体制的完善落后于国民膨胀的参政意识和经济的发展速度导致的冲突 ;其二 ,大国的指手划脚和强权政治改变了转型社会的节奏导致的冲突。这两种因素是构成转型国家多冲突的根本原因。转型国家可以通过转型节奏、转型层次和转型体制的有效控制来减少内部冲突 ,不能把国家体制的转型寄托于大国 ,否则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  相似文献   

13.
精英的正常合理流动是维持社会稳定、消除社会紧张的必要机制.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采取了不同的精英漉动机制.自中国进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以来,精英地位的实现不仅仅依赖于体制内的流动,更多的是从市场获得,表现为从"血统原则"转向"成就原则"、从国家选择趋向社会选择、从一元模式趋向多元路径的流动模式.转型期间我国精英流动机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应从制度上创新以促进精英的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14.
低度冲突与低度政治——社会冲突的政治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社会冲突的政治学解释社会冲突一直是社会学的重要概念,社会冲突理论也一直是西方社会理论的组成部分。但是,社会冲突在现代社会的政治学意义同样是不可忽视的,社会冲突概念引入政治学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际作用。正像社会学家所说的那样,“今天的社会冲突是明显的常规化了”,即“它不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正常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可以用社会中一些有关的制度安排加以‘常规化’处理的平凡事。”譹对这样的社会冲突给予政治学的解释和分析,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理论任务和公共政策的一种重要需求。例如,在和谐社会的研究中,社会冲突将是十…  相似文献   

15.
李福鹏 《学理论》2013,(15):358-359
启蒙运动内涵丰富,由此形成的启蒙精神照耀着人类社会的进程,改变了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等诸领域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与此同时,它也带给我们诸多弊端。如何全面、正确的理解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涵,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以管理哲学的角度进行切入,围绕创新问题构建了完整的社会管理理论体系,包含对于一般社会的功能以及知识社会、多元社会和创业社会等社会创新形态的认识和思考。德鲁克的社会管理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启示是确立创新在社会管理中的首要位置,同时"在传统中寻找创新工具";应对多元化社会的社会管理体的转变;打破壁垒,实现社会管理方法层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的政府治理转型及其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论坛》2015,(5):42-47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核心部分,政府治理转型对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根本意义。当代中国的政府治理面临着"名义法治"的阻碍、官僚制与民主的冲突、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的冲突、公共权力与社会自治权利的冲突等严峻挑战,应对这些挑战必须进行政府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在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应当全面树立法治思维,切实发挥法治的价值与功用,建立与民主机制相协调的有效的治理体系,切实创新治理方法、提升治理能力,并以宪法、法律手段确认社会自治权利,最终形成以"强政府—大社会"为轴心的多元共治的"善治"格局。  相似文献   

18.
社会结构转型与中国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晚明起就潜在着现代化的困境,这需要从传统的社会结构去解释.社会结构是联系社会要素和社会形态的中介环节.社会要素固然是社会的基础,但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其功能才能充分展开,并汇聚为一种"力"对社会演进产生整体的规模性的影响.中国与西方的历史条件不同,其发育个体、国家与社会相对独立关系的形成,与市场经济的转轨具有共生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计划经济时期,通过单位服务为主和民政服务为辅的社会服务体系,我国实现了对集体成员与边缘群体的服务保障。改革开放之后,通过单位服务的社会化及社区服务的兴起,社会服务从封闭走向开放,我国社会服务体系面临重构,社会服务由此处在转型发展之中。围绕未来"社会服务国家"建设,需要坚持社会服务的公益性属性,通过社会服务的有效整合,以及提供有质量的服务来推动中国社会服务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科技革命促进了世界范围的社会转型,也必将通过知识、物质、制度和观念等中介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为此,必须制定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