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这一规律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规律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社会和每个成员对各种不同产品的不同需要量,通过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照一定的比例,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分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实现社会再生产的按比例发展。为  相似文献   

2.
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既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又是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邓小平同志深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反复强调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他的这一思想在其经济理论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经济学界和各地实际工作者对这个问题展开的深入讨论,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研究工作推向了新阶段。本文试就宏观意义上的生产目的形成的历史过程,以及它和社会需要的关系,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这个经济范畴的内涵谈点粗浅看法,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4.
《求索》1987,(3)
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是社会主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既是计划经济又是商品经济,所以在社会主义经济中,除了有为一切社会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起作用外,还存在计划经济规律和商品经济规律。它们构成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共同支配着社会主义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5.
经济规律亦称“经济法则”。经济现象问普遍的、必然的内在联系。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一定的经济规律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并随其特定的经济条件的消失而退出历史舞台。人们不能消灭、创造经济规律,但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在有阶级的社会中,利用经济规律是有阶级背景的,运用那些触犯衰朽阶级利益的规律,就要遇到它们极强烈的反抗。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原始社会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经济规律常作为一种自发的力量控制着人们的行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使劳动者的利益从根本上一致起来,人们开始有可能自觉地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人们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便能顺利地实现预期的经济建设目标。如果违背经济规律,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社会主义建设就会遭到阻碍和破坏。经济规律有在一切社会  相似文献   

6.
略论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是商品□文/王瑞珍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是商品的成因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是商品,除了劳动力仍然是对客观物质资料进行特殊加工形成一种高级形式的特殊劳动产品这个一般条件外,主要是由以下两个客观条件决定的。第一,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对客观经济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了,在经济工作中,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转而重视用经济的办法管理经济。实践证明,这一转变是值得肯定的。为了使经济的办法运用于管理经济时,更充分、  相似文献   

8.
提高经济效益,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当前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关键,它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提高经济效益的客观必然性 提高经济效益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最重要经济规律——节约时间规律的要求。 就物质生产部门来看,所谓经济效益,简单地说就是投入和产出的比较。所谓投入,依据评价经济效果标准的选择,可以是劳动的占用,也可以是劳动的消耗,可以是物化劳动  相似文献   

9.
1986年下半年,《光明日报》开辟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劳动力市场问题的探讨”专栏。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和经济工作者就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及形式,特别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否商品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为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由农业领域向非农领域转移和流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从世界近代发展史上看,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都会出现农业劳动力过剩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也都无一例外地要发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从而使农业劳动力在社会劳动力总量中所占比重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我国,农业劳动力作为一般商品进入市场,其流动和转移,同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然,经过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已有一部分农民带着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质量、开阔视野、学…  相似文献   

11.
浅议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来看,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采取制定和完善保护农民工权益的专门法律、法规和政策,改革就业制度,加强农民工的培训,改革农民工的管理机制等方面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12.
生产力、利益、文化是社会运转系统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支柱的基本组成部分,无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经济规律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经济规律、事物发展运动的规律,都从根本上要求实现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者有机统一。作者在本文中论证:本着科学客观的态度,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和基础。  相似文献   

13.
供求规律是社会再生产的基本规律丁天供求规律同其他经济规律相比,是一个很特殊的规律,它在经济生活中的客观存在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殿堂中,尚没有供求规律的一席之地,在西方经济学界大谈供求规律作用的时候,我国的供求规律研究却处于严...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价值规律重要地位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然而,理论界仍然存在这样一种见解,即认为价值规律要服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并且认定这正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笔者认为,这种观点颠倒了这两类经济规律之间的关系。实际情况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等,都要服从价值规律的支配,都要  相似文献   

15.
劳动力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结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条件下,客观上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劳动市场:一类是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私有制基础上的劳动力商品力市场;另一类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公有制基础上的劳动力流动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对工资量的决定有重要的制约作用,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深化工资改革有重要意义。传统观念只从按劳分配角度研究工资问题,远离劳动力市场,很难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其实,按劳分配规律只能说明工资的实质是劳动报酬,并不能指示工资量决定的具体界限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只能求助于劳动力市场。这里提出三个问题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是不是商品?劳动力的流动要不要采取劳动力市场的形式?劳动力商品性质与劳动力市场有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是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都不能回避的问题。目前理论界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有的同志从否定社会主义劳动力的商品性质出发,认为劳动力流动不需要采取劳动力市场的形式;一是有的同志从必须建立和开放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出发,认为社会主义劳动力仍然是商品。但双方都面临着一些难以克服的理论障碍。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进一步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区域相对封闭、劳动力相对固定的格局,使我国城乡人口流动数量逐年增加。 人口的大量流动,对于发展经济、繁荣市场、调整劳动力余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法制建设必须以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为指导,必须遵循维护国家统一与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原则,遵循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规定的有关原则。  相似文献   

19.
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是促进劳动力和劳动资料有效结合的基本手段。经济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实现劳动力流动和人才流动,实现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但是,目前我国的社会流动机制与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的问题1.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形势短期内难以改变,社会流动状况不容乐观。我国拥有12亿多人口,其中劳动力有7亿多,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均占有自然资源相对较少,致使劳动力过剩。在农村,目前就有将近40%的剩余劳动力,总数达1.5亿人之多,其中10%能够就地消化,…  相似文献   

20.
建立社会主义十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以后,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加大了向非农产业转移和门城市与发达地区流动的步伐、地处全国中部的湖北省孝感市,目前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全方位转移与大范围流动的新趋势。一、改革和农民创造性实践引发的必然趋热真正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流动,在我国是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而发生的。从发展历程上看.有以下3个大的阶段:1979年至1988年,为第阶段。其本要特征是农民获得了较多的经营自主权,劳动力生产潜能得到充分释放,农业连续几年高速增长,带来(呼金积累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