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国经济学家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九种政策选择美国北得克萨斯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应用经济学教授、经济学家伯纳德·L·温斯坦博士在美国《挑战》杂志1996年3-4月号上发表了题为《发展中的中国内地:从自给自足到无政府状态?》的文章,分析了中国经济发...  相似文献   

2.
一、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预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世纪之交的中国现代化战略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的战略家、观察家及国内学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有不同的预测,形成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21世纪是中国世纪。1993年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载文《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以及1993年4月世界银行发表《世并经济展望与发展中国家》报告,认为中国经济将超过美国,以一个超级经济大国的面貌出现。另一种观点,是以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亚洲和中国经济增长极限论。1994年,他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的《亚…  相似文献   

3.
据9月17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中国经济在30年的改革开放中取得了巨大发展,目前已步入人均GDP2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新阶段里,中国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需要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中国应通过劳动力、科技、  相似文献   

4.
作者:钟心出版:武汉大学出版社开本:787×1092毫米"1/16字数:290千字内容概要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学家的注目。本书谈论得最多的是中国经济的热点问题,几乎涉及到了目前中国经济最敏感的绝大部分问题。通过对诺贝尔奖得主卢卡斯、赫克曼,国际著名经济学家巴罗等15位国外经济学家以及郎咸平、邹恒甫、曹凤歧等国内著名经济学家的访谈,把不同的经济学家对待同一个经济问题的不同观点原汁原味地传达给读者。书页片断卢卡斯:中国这20年来的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但是,我不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会给别的国家带来什么威胁,…  相似文献   

5.
贵州经济发展总的特点是资源富有、经济贫困、结构失衡。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贵州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思想应当是通过结构调整,达到开发资源,改变贫困的战略目的。这对一论题,我在《中国经济文库》、《当代论文选》、《中国跨世纪改革发展文献》等刊物上发表的《对贵州经济发展的几点认识》、《把握规律,探索路子》、《论西部开发》等文章中已经作了论述,本文仅仅是对贵州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指导思想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关于工农和城乡结构调整问题 贵州近十分之九的人搞饭吃,四分之一的农民连温饱都尚未解决,95%以上的自然资源在农村,这是贵州最大的省情。这一最基本的省情决定了贵州尚处在从农业文明开始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历史时  相似文献   

6.
正东方出版社《亲历中国经济70年:郑新立经济理论纪年》是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出版物,是经济学家郑新立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脉络的编年体学术传记,以第一视角反映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大事件,集70年经济年鉴与决策报告为一体,以小切口反观大时代,是一部个人视角下的70年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上海证券报》刊登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袁东的文章说,就社会科学理论或思潮而言,主流者,未必是真理。文章赞同经济学家林毅夫在2007年走上国际经济学界顶级讲坛马歇尔讲座时,将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经济体发展与转型成功的原因概括为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其中的根本因素是思潮。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不发达地区二元经济的特殊性 二元经济(dual economy)理论是发展经济学家结构主义学派用以分析和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它最先由荷兰经济学家伯克提出,然后被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乔治森等经济学家加以发展,成为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二元经济一般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中落后的传统经济  相似文献   

9.
董辅礽认为,中国经济跨世纪发展,必须正视和解决好六大问题。 首先,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或多或少地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其影响还会存在,不可忽视。 其次,人口和就业的巨大压力将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庞大的人口与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形成尖锐的矛盾,难以克服。在下个五年里,每年将  相似文献   

10.
王庆 《当代贵州》2007,(3):54-55
薛永应,1936年生于贵州金沙县,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研究生毕业后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选中,后被评聘为研究员。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和中国生产力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著有《社会主义经济利益概论》(系我国第一部把经济利益作为政治经济学范畴来研究的专著)、《社会主义与物质利益》、《生产力经济学大纲》、《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战略大思路》、《生产力经济论》等多部奠基性专著,创建了生产力经济学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学术界给予“南薛北熊”(熊映梧也是在生产力经济学上颇有建树的经济学家)的美誉。代表作论文《生产力系统论》和《论技术结构》,分获我国最高经济学奖——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入选1991年在美国出版的《国际名人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增长率2009年将会下跌,美国正处于严重的衰退之中,世界经济要想复苏,这两个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必须合作,并成为20国集团的引擎。没有G2(两国集团)强劲发展,20国集团就将会令人失望。3月6日,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和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在《华盛顿邮报》联名发表文章《世界经济复苏取决G2》。两名世行的高官在开篇即指出:我们必须面对上述现实。文章指出,全球收支不平衡是结构性的,根源在于美国的过度消费和中国的过度储蓄。  相似文献   

12.
《求实》2014,(Z1):43-45
<正>《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以下简称《亚洲的戏剧》)这一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著堪称是经济学家从社会与制度结构方面研究第三世界国家发展问题的典范。作者冈纳·缪尔达尔是新制度经济学派中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通过对南亚地区十年的调查研究,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这些国家贫苦的原因和发展的障碍,为关于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缪尔达尔看来,"没有纯粹的‘经济问题’,只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规划了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目标是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资源环境保护体系,主题是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改善经济发展质量,基本对策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核心目标是建立节约资源的经济体系,科技支撑是绿色科技。六年来,《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经济若干问题》(以下简称《问题》)一书,是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同志继一九七九年出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之后的又一重要著作。它是作者深入实际,调查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相似文献   

15.
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和江泽民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纲要》,明确提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引起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关注。人们在询问,什么叫“可持续发展”,国际上从什么时候、以哪些人为代表开始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与我国现在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什么关系,等等。这些问题有必要给予回答。 一、对“可持续发展”的最初思考 众所周知,二次大战之后到70年代中期,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局面,全世界为之喝采,经济学家们感到欢欣鼓舞。因为自从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起,经济增长就一直是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追求的目标,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已经被视为人类文明和科技进步的同义语。  相似文献   

16.
《党员干部之友》2013,(6):F0002-F0002
<正>《改革》张维迎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命运,取决于我们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10位权威经济学家站在改革开放的关口,直面中国改革的成败得失,思考未来改革的方向和动力。除了关于改革与未来中国发展的文章外,本书还提供了10位经济学家在近五年来有关此问题更多重磅文章的推荐以及他们所有著作的索引。希  相似文献   

17.
《前线》2000,(7)
美国《中国经济评论》1999年9-10期刊载了美国联邦贮备委员会经济学家约翰佛乃德(JohnFemald)先生题为“增长、改革以及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的文章,对中国能够抵制住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原因,以及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做了分析。文章主要内容如下:二十年前,当世界经济快速增长时,中国还是一个相当贫穷的国家,是改革给中国带来了迅速的、根本性的变化。正如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家劳伦斯·劳山urencelnu)和他的同仁们所指出的,中国走的步子看起来似乎很小,实际上在很多方面都是非常根本性的;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约瑟夫·…  相似文献   

18.
被访者简介:王一鸣:198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以后一直在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工作,先后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1998年任院长助理。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先后参与或主持了多项重要研究课题,编著了《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等著作,在全国性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近日,笔者就“十五”时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关问题,采访了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助理王一鸣研究员,王一鸣对记者谈到,进入21世纪我国将…  相似文献   

19.
《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9年第27期刊登社科院工经所狄荫清、郑纲的《关于加入世贸组织问题的战略思考》。文章就美国为什么急于与中国重开入关谈判、入关对本国利益究竟意味着什么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文章认为,美国是个最讲究意识形态的国家。20多年来,美国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向世界各国推销它的意识形态,这就是贸易自由化、资本流动自由化、全球化以及相应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美国在中国入关问题上态度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战略利益的需要。文章提出,入关不等于开放,不入关也不等于闭关自守。市场经济流行的法则是赢家通吃。这就  相似文献   

20.
低碳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柯健 《理论研究》2010,(3):30-33
低碳经济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紧要关头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对中国既是压力又是挑战。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制定长远期发展战略,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