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宏 《广东党史》2004,(4):27-29
肖华,江西藉的三位上将之一,以文韬武略勇冠全军、闻名遐迩。让他的英名长留人间的,不仅是“红小鬼”的大器早成,还有他那史诗般的光辉篇章——《长征组歌》。 1916年,在江西兴国县东街肖屋村一个贫苦的工人家里,肖华呱呱坠地。土地革命的风暴席卷整个中国,尤其是“赣水那边红一角”,形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14岁的肖华,戴上八角  相似文献   

2.
一组歌唱了40个春秋,至今传唱不衰;在国内外巡演上千场次,观众多达百万。作曲家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李遇秋,也许是叫着顺口或便于记忆的缘故,在《长征组歌》的曲作者之中,被简称为“遇秋”。75岁高龄的人了,谈到担任《长征组歌》中大部分合唱和全部器乐总谱的创作,遇秋老人仍那么兴奋。  相似文献   

3.
《长征组歌》,是一部热情讴歌红军长征精神的颂歌. 200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了纪念这个有历史意义的日子,最近,笔者慕名来到位于北京市西郊八里庄的北京军区政治部干休所,找到了《长征组歌》的曲作者之一--76岁高龄的李遇秋老人,对他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4.
一 1964年9月,红军长征30周年前一年,曾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刚刚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肖华接到了全军许多文艺单位的约稿,希望他能写一部有关长征的文艺作品.大家向肖华约稿并非偶然,因为爱好写作的肖华此前也一直有个心愿:希望能将"长征"搬上舞台.早在1958年夏,他偶然得到一本描绘长征的画册,如获至宝,便找来有关方面负责人说:除了画册,应该用多种艺术形式表现长征.尽管他本人也一直打算创作一部有关长征的作品,但由于工作繁忙,一直没有时间落笔.此时,长征已过去了30年,正在杭州疗养的肖华想,该是实现这个心愿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5.
毕亚涛 《山西青年》2022,(17):59-61
音乐表演是连接作曲家与听众之间的纽带,是音乐活动中不能缺少的一环。而联觉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是每个音乐表演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在声乐演唱中,从演唱者对乐谱符号的分析理解,再到结合运用演唱技巧把歌曲传达给听众,在这个相对独立而又复杂的链条上每一个链接节点都与联觉这种心理现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王宏伟 《党史文汇》2011,(11):12-14
新中国成立之后,歌颂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和劳动人民新生活的歌曲进入创作热潮之中,并成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极为重要的内容。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百花齐放、百鸟争春”的新局面逐渐形成,除歌曲创作的繁荣外,组歌和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也进入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曾经参加过长征的总政治部主任肖华回顾他在长征中的真实经历时,创作完成了12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长诗。随后,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总团的晨耕、生茂、唐诃、遇秋4位作曲家选择了其中的10首诗谱成了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  相似文献   

8.
大凡四十开外的人一定不会忘记当年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演出时万人空巷的盛况.一场戏在当时何以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呢?这出戏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呢?笔者就<红灯记>诞生的前前后后作一披露.  相似文献   

9.
去年回家看望父母,听父亲说,由他指挥的南阳宛运集团公司(原南阳运输总公司)“夕阳红”合唱团排练的大型革命史诗《长征组歌》,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时候上演,获得了圆满成功。父亲还兴奋地告诉我,那天,整场演出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全体合唱队员包括乐队都穿着红军服装,个个精神饱满,神采奕奕,现场气氛非常热烈,南阳日报、南阳电视台都作为新闻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10.
刘明钢 《党史博览》2006,(10):38-40
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求生存谋解放的一部最威武雄壮的英雄史诗。它以特有的魅力,在中国人民心中产生了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长征胜利距今已有70年。70年来,相关的图书已出版了很多。人们一般认为,关于长征最早的记录是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在中国出版时更名为《西行漫记》)。但实际上,就在斯诺进入陕北苏区采访红军指战员的同时,不少长征亲历者也曾拿起笔撰写回忆文章,这些回忆文章于1937年2月结集成书,并于1942年出版,这就是《红军长征记》——一份关于长征的最早、最真实、最珍贵的记录。  相似文献   

11.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70年前那场长征,是在极为险恶的战争环境和自然条件下进行的。红军之所以能奇迹般地取得最后的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大指战员有一种“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这种精神始终鼓舞激励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英勇奋斗、勇往直前。《长征组歌》中的那句“革命理想高于天”,正是对这种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12.
毛主席了解到上甘岭的英雄事迹后,当即指示有关方面将上甘岭战役拍成电影电影《上甘岭》取材于真实的上甘岭战役。1952年秋,美国侵略者在板门店谈判休会期间,调动六万多兵力,在三八线附近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企图夺取上甘岭阵地,用武力获得他们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在43天的时间里,在上甘岭这块  相似文献   

13.
《红星照耀中国》的第五章《长征》中有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比如,德国的冯·法根豪森在第五次"围剿"时是不是蒋介石的首席顾问,是否参与了第五次"围剿"中施行的反动的新军事原则的策划;红军进入贵州时是否有"一二十万的军队的迎击";红军进逼昆明时蒋介石与其夫人是否乘火车逃往印度支那;红军通过的贵州、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居住的是否为"苗族和掸族";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时勇士有多少位;红军沿大渡河进军时是否有两支队伍夹江同行的情况;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时其兵力是多少;是否有所谓"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及众多勇士横渡大渡河时都曾遭失败"的史实;红军渡金沙江的渡口是否叫"皎平渡";红军过雪山时攀越的一处荒凉山岗是不是叫"炮铜岗";中央红军北上时,留下的是否是朱德和李先念;红军过草地时,一个萝卜"够十五个人吃"的说法是否准确,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勘误过程,可以反映出红军长征的若干珍贵细节。  相似文献   

14.
早年曾长期生活、工作在中国的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回到美国后.和她的丈夫华尔希开办了约翰·黛出版公司。从该公司的利益出发,她很想找能以英文来写一部全方位介绍中国的书的这么一位作家。当时已在我国文坛上崭露头角且享有“幽默大师”之美誉的《论语》半月刊杂志主编林语堂,因不断为英文杂志《中国评论周报》撰稿.故以其题材新颖的英文小品和幽默俏皮的文风而跃入赛珍珠的视野,引起了她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正>《思乡曲》和《第一回旋曲》无疑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马思聪的代表作,其中《思乡曲》更是我国小提琴乐曲中第一首堪称世界精品的杰作,至今被人们常演常奏不衰。那么,这样一首享誉中外的小提琴名曲究竟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爱国的音乐家马思聪  相似文献   

16.
姚群民 《党的文献》2022,(3):124-127
《少年真理报》有关红军长征的报道颇具文献价值和研究意义。1934年11月20日,该报即对中央红军长征初期的军事行动进行介绍,此后又有连载报道及有关评论出现,内容涉及长征中的重要战役、红军北上抗日目标等。这些报道是目前所见中共报刊在国统区关于红军长征的最早报道,扩大了长征在国统区民众中的影响,也为后来深入研究《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上关于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的报告》《随军西行见闻录》《英勇的西征》等长征早期报道文献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胡为雄 《党的文献》2017,(1):112-118
《红星照耀中国》的第五章《长征》中有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比如,德国的冯·法根豪森在第五次"围剿"时是不是蒋介石的首席顾问,是否参与了第五次"围剿"中施行的反动的新军事原则的策划;红军进入贵州时是否有"一二十万的军队的迎击";红军进逼昆明时蒋介石与其夫人是否乘火车逃往印度支那;红军通过的贵州、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居住的是否为"苗族和掸族";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时勇士有多少位;红军沿大渡河进军时是否有两支队伍夹江同行的情况;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时其兵力是多少;是否有所谓"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及众多勇士横渡大渡河时都曾遭失败"的史实;红军渡金沙江的渡口是否叫"皎平渡";红军过雪山时攀越的一处荒凉山岗是不是叫"炮铜岗";中央红军北上时,留下的是否是朱德和李先念;红军过草地时,一个萝卜"够十五个人吃"的说法是否准确,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勘误过程,可以反映出红军长征的若干珍贵细节。  相似文献   

18.
1964年2月,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萧华患了重症肝炎:当年4月。医生强令他放下一切工作全休一段时间。当时正值纪念红军长征30周年之际,许多部队文艺单位都约请萧华写纪念长征的歌词。  相似文献   

19.
杨德斌 《新湘评论》2013,(21):61-61
在我军80多年的光辉战斗历程中,长征是我党成长壮大过程中的一个伟大转折,她波澜壮阔的历史功绩永存史册。通过品读王树增的《长征》,让我深刻地回顾了那段恢宏的历史,特别是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强意志和革命品质让我由衷钦佩。如果说长征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史诗,那么支撑伟大壮举的精神支柱,则是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的忠诚品格。  相似文献   

20.
熊坤静 《世纪风采》2008,(11):42-43
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于1933年初出版后,立即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瞿秋白在《〈子夜〉和国货年》一文中高度评价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瞿秋白的预言被后来历史的发展所完全证实。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国内拥有众多的读者,而且已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多种文字,国际影响也十分广泛。日本著名文学研究专家筱田一士推荐开列的20世纪10部世界文学名著名单中,便有《子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