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极具魅力,人物语言是其华彩夺目的语言特色中的重要一笔,注重心理感受、戏剧性的对话语言以及性格化的语言是其人物语言的三个方面,这些人物语言看似手法寻常,却隐含着极丰富的表现力,且为表现性格复杂的人物和尖锐的人物纠缠起了很好的刻画作用。从而使她笔下的一个个人物形象别有笔致,令人惊叹称奇,且折射出了沧桑的世情。  相似文献   

2.
在方方的小说《水在时间之下》中,通过对人物典型性格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类生存面临的种种困境,再现了人性的幽微.另外小说在探究造成个体生存困境的根源时,引进了“时间”这一元素,并结合中国传统佛教思想,从哲学的角度审视人的生存,关注困境中人的存在问题,体现了方方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3.
徐新民 《前沿》2005,(1):175-176
关于描写艺术的研究可以说是盈千累万。本文力避老生常谈 ,从人物形象类型入手 ,分析了传统和现代叙事作品中常见的情节型人物、心态型人物、象征型人物。场面描写是本文的另一重点。时空的延展是场面描写的核心。把握好人与时空的关系 ,就抓住了描写的精髓  相似文献   

4.
王佑江  王烨 《理论月刊》2007,(5):131-134
小说是长于从广阔的社会图景上展示生活流动旋转的艺术形态,它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影响。对小说的审美透视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走进人物的画廊;分析情节的价值;品鉴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西游记》的佛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是一部佛学的神魔小说。它的故事是佛教的 ,表现了唐僧西天取佛经求佛法 ;它的人物是佛教的 ,表现了孙悟空从顽空到真空再到无空的渐修渐悟过程 ;它的主题是佛教的 ,表现了追求人生的圆满与价值、明心见性的佛学观。  相似文献   

6.
王艳萍 《前沿》2013,(2):142-143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采用现实主义手法讲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的婚姻爱情故事,展现了独特的叙事艺术:采用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叙述方式,重叠功能性人物与心理性人物,通过聚光灯与反射镜来塑造人物,隐蔽作者型的叙事声音,恰当地选择小说书信化,这些都使小说在平凡事件叙述中展现不平凡的艺术特色.奥斯汀成功地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将小说带离传奇迈向独立,使《傲慢与偏见》成为文学史中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7.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全球知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原名林正义,是一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人物,从一个台湾金门的陆军上尉连长,到四处通缉的“叛国贼”,从北京大学的一名普通学子,到影响中国经济的响当当人物,这传奇般的经历,都可以写成一本小说了。热爱“祖国”的高才生1952年10月15日,林毅夫出生在我国台湾省宜兰县。1971年,19岁的林正义考入台湾大学农工系学习,并担任学生会主席。这期间,他决定投笔从戎,申请转学进入台湾陆军军官学校就读。此举曾受到台湾各大媒体的广泛报道,社会影响非常大,林正义由此成为台…  相似文献   

8.
徐树铮:现实中的“荆生”?——兼谈五四新文化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守旧派代表人物林纾发表文言小说《荆生》,影射攻击陈独秀、钱玄同、胡适等新文化人士。小说的主人公“荆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时一个迷恋旧文化、手握重权的军阀政客徐树铮?小说是在暗指?是在求援?  相似文献   

9.
珍珠衫作为道具在小说中出现多次:从珍珠衫赠予陈商,蒋兴哥发觉陈商身穿珍珠衫,到平氏藏珍珠衫,后来平氏改嫁蒋兴哥又带来珍珠衫。珍珠衫如珠引龙游成为情节发展之杠杆,推动了矛盾冲突向前发展;同时,将珍珠衫同人物的性格冲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表现出了人物精神世界的全部丰富性与复杂性,而且对于主题思想的揭示也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孙健敏 《现代领导》2009,(11):24-24
公仆型领导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对大家来说也不会陌生。从焦裕禄到孔繁森,从王进喜到任长霞,大多数中国人对这些人物仆常熟悉,特别是中年这一辈,我自己就是在这些人物的影响下长大的。从我懂事开始,受教育就是在接受这些人的思想,听这些人的故事一直到今天。我们的时代不断有新的模范人物、榜样人物出现,我看到讴歌他们的电视剧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流泪。  相似文献   

11.
我的小说从一个叫严泽光的人物开始,十年前我就开始琢磨这个人物。他的原型是我老部队的一位师长,因病去世,传说他在弥留之际留下遗言,希望在免职的时候,尽量避免他的名字和另一位首长的名字出现在同一份文件上。这个传说中的遗嘱,给了我巨大的遐想空间,此后十年,这个事件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  相似文献   

12.
褚燕 《理论月刊》2002,(11):78-79
在中国古典通俗小说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成对”人物,他们性格截然相反,但关系非常亲密,分别是集团中正统仁德的领袖和粗莽豪放的手下。本文以这些“人物对”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其共同特征以及文本功能。  相似文献   

13.
北宋初年,与辽国军队作战的宋军中有一位统帅级的人物名叫潘美。这个人物,在一些戏曲小说中是以反派角色出现的.戏曲小说中称他为“潘仁美”。直至今天.很多人都认为潘美是个奸臣.而且是陷害杨家将致杨老令公杨业于死地的卑劣小人.  相似文献   

14.
异化和孤独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主题,孤独是人的宿命,它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世界上一个旋生旋灭的偶然存在,从无中来,又要回到无中去,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够改变我们的这个命运.美国浪漫派作家霍桑超越时代,从19世纪就开始关注孤独现象.本文首先详细分析<红字>中四个主要人物的不同孤独感受,并探究人际关系异化的原因,最后结合霍桑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小说的社会背景,追溯霍桑塑造孤独人物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杂传体仙传小说和史传在记录人物时,有着共同的程式化的叙事体例,所有杂传体仙传小说都模仿的是纪传体史传的叙述模式,然后用讲述性的语言概括传主的富有代表性的平生事迹和结局。虽然杂传体仙传小说和史传的叙事体例相同,但二者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杂传体仙传小说和史传除了在叙事内容方面存在差异外,在叙事视角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区别。通过对杂传体仙传小说和史传中重出人物的比较,我们可以明晰地认识到同一人物在不同文化典籍中的差异较大的记录状况,从而更为深入地了解我国的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英国著名小说家艾米莉的经典名著《呼啸山庄》与中国现代女作家张爱玲的代表作《金锁记》中人物的性格与命运的分析着手,揭示了世俗世界中人们所追求的财富、经济地位与人是否能获得幸福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两部小说中的人物虽然身处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但我们都可以从两部小说主人公的生长历程、内心的苦痛挣扎以至最后的心灵扭曲看到一个人在金钱面前所展现的真实的人性以及他们所处的阶层与经济地位与他所能感受到的真正幸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说话     
长期从事小说写作,我习惯了和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在内心和自己对话,用笔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不大适合人际之间的口头交流和在人多的场合说话.  相似文献   

18.
俞婕  王珍平 《前沿》2012,(15):194-195
思想自由的知识分子在本质上是焦虑的.由于索尔·贝娄非常复杂的文化身份;由于文化、信仰、财富的发展不平衡性,焦虑情绪在索尔·贝娄小说中尤为突出.贝娄笔下的人物觉知到物质世界挤压着其精神空间,焦虑便自然而生.焦虑凝聚着对人性的追问、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敬畏,经过焦虑的内心煎熬,实现对现实的妥协和自我感觉中的道德完善而得到解脱.  相似文献   

19.
茅盾的小说《子夜》反映的是1930年春末到夏初的中国社会生活。小说通过民族资本家吴荪甫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围绕这个中心人物而交织的不同阶级阶层的人物的复杂关系与变化,真实生动地展现了三十年代初期民族资产阶级的生活处境和精神面貌及其变化,揭示了他们的两重性及其命运的必然性。小说中的吴荪甫是“一个永不倦意地用另一只眼眼注视着企业上的利益”的办工业的“干才”。在三十年代初那举国上下经济萧条、民族工业奄奄待毙的情况下,吴荪甫雄心勃勃想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独立发展民族工业。这个具有法兰西资产阶级性格的工…  相似文献   

20.
龙钢华 《求索》2005,(1):160-162
中国小说的含义大致经历了由琐屑之言到野史传说和“说话”艺术,再到虚构的有关人物故事的特殊文体这一演变过程;西方小说的含义则大致经历了由史诗到传奇故事,再到散文虚构故事的演变过程。中西方小说在其发展史上的地位都经历了从受歧视到重视,再到正视的曲折过程,只是时间和程度有点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