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宜昌市部分区、市、县的社区居委会任期届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的规定,进行了换届选举。在社区换届选举中,西陵、伍家岗两区的71个社区居委会全部实行了户代表直接选举,伍家岗区还推行了“选聘分离”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人民日报·情况汇编》第2058期编发了《差额直选、选聘分离:湖北宜昌创新社区干部选用方式》,对宜昌市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西陵、伍家岗两区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的实践,贯彻了党的十六大关…  相似文献   

2.
直选后的居委会虽然实现了形式上的居民自治,一定程度上可以决策与居民直接相关的社区事务。但另一方面各地的实践经验也表明,直选后的居委会出现了边缘化和空心化的局面,遇到了普遍的生存发展困境。这些困境主要表现为:发展资源匮乏;多头管理,居民自治模棱两可;缺乏激励机制,居委会成员动力不足;受益群体面窄,缺乏吸引力;制度供给不足,工作缺乏法律依据。究其根本,这些困境主要源自政府对直选后居委会的发展定位摇摆不定,一直没有找到"放"与"控"的合适尺度。  相似文献   

3.
格尔木市在2002年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中,依据城市居民住地的地域特征,按照便于管理、便于社区资源配置、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将市区的5个街道办事处原有的34个居委会、10个临时居委会调整为26个社区居委会,同步成立了街道党委和社区党支部。实现了“一街一委”、“一居一支”的目标。几年来,市委、工委、街道社区党组织牢牢抓住创新这个有效手段,在活动场所建设、  相似文献   

4.
现代选举制度是现代国家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而直接选举更能体现社会直接民主的本质。通过对杭州市下城区灯芯巷社区居委会“海选”情况的分析和解读,试图从政治学角度了解我国城市社区直选的意义,掌握选举的基本原则,规范选举程序,创新选举制度,从而得出一定启示,以进一步推进社区自治和基层民主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体制转轨,社区作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平台,其功能越来越明显。2004年,宜昌市伍家岗区结合发展实际,围绕扩大基层民主、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在全省率先推行“选聘分离”,在构建新型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推进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行“选聘分离”,就是把社区居委会的产生和社区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聘用区分开来。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由社区居民依法直接选举产生,他们是来自社会各个层面,在社区中有影响、热心社区事业的人士,不坐班、不拿薪水;社区日常事务由社区居民委员会聘用的社区专职工作者负责,主…  相似文献   

6.
并村并组建社区是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推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针对新型社区运行一年后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应从社区的合理划分、物质条件的改善、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居委会建设、不断强化社区依法自治功能等方面下功夫,从而推动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 ,社区民间组织在近几年里得到了蓬勃发展 ,但如何将其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因法律依据不足和民政部门管理力量薄弱 ,而始终找不到一个解决的良策。本文通过对温州市鹿城区社区民间组织的调研 ,针对现存的问题 ,总结试点社区经验 ,提出了加强社区居委会建设 ,由民政部门通过社区自治组织对社区民间组织实施规范和引导 ,保证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的正确方向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彭苏 《唯实》2007,(11):43-45
现阶段,地方政府、居委会、居民角色不符合社区自治发展,合理定位其角色,方能推进社区自治。目前地方政府职能"越位"、居委会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居民社区参与意识淡薄阻碍了社区自治发展,应对地方政府、居委会、居民在社区自治中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金山区针对社区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广大群众的新期待,充分发挥居民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自治功能,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创新自治的内容和形式,激发自治活力,加强居民区楼组长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区居委会制度大致经历了在杭州和上海的孕育阶段、在华东区的试点阶段以及立法统一规范几个时期。这一历史过程的启示是:社区居民委员会制度是一项适合我国国情、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政治制度;必须进一步强化社区居委会的自治职能;必须强化城市居民自治必要的外部环境;必须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1.
《前线》2006,(11)
怀柔区泉河街道成立四年多来,始终坚持以和谐社区建设为主线,强化管理,狠抓服务,为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民主自治、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做出了努力。以党建为龙头,以居民自治为目标,夯实和谐社区建设基础。坚持以党建创新为龙头,以社区服务为宗旨,开展党员联系户、党员选心卡、党员设岗定责志愿服务等特色党组织活动,创建党建协会,充分发挥基层党层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核心作用。规范居民自冶,活跃民主生活,以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为契机,积极推动民主自治。在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推行责任区内一把抓、回到居委会再分家…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成都市在和谐社区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形成了一些突出特点。但在如何发挥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功能方面,还要深入思考,大胆创新,把和谐社区建设不断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正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和谐社区有了其必要性。但是,当居民委员会的行政化倾向现象过于严重时,会加重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负担,削弱了居委会为社区居民服务的热情,降低了居委会的自治功能。法律上规定为自治组织的社区居委会,在实际中出现了职责、功能不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芜湖市新芜区一直在社区建设领域进行积极探索,建设标志型社区、社区居委会直选、社区党员评议社区党务工作者、人大代表向社区居民述职并接受社区居民的评议,等等,许多和社区有关的新鲜事都发生在这里。在确定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主题实践内容时,区委决定,让党员——  相似文献   

15.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逐渐从"单位制"走向"社区制"。"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就是要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旨在发展社区自治体制,进一步缓解社会矛盾、推动基层民主建设,从而畅通民意,使社区不稳定因素及时得到协调和解决,最终促成社会和谐。本文以青羊区城市社区为例,结合社区自治的发展方向,对当前城市社区居委会角色定位、居民自治参与意识、城市社区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并提出合理化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社区建设有行政推动模式与自治模式之争,本文认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应该遵循责名求实这一简单的路径,先将社区定位于居委会所辖区域,然后再求居委会自治组织角色之复位,这一定位与复位的过程便是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过程。而定位与复位又是在既有法律框架内的高效低耗的理性抉择。  相似文献   

17.
2006年至2010年,湖北省将进一步深化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居民自治长效机制,建立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区依法自治的运行机制;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和工作条件,建立和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这是湖北省正在制定的《2006年—2010年社区建设发展指导纲要(草案)的总体目标。深化改革,完善社区居民自治。《纲要(草案)》提出,“十一五”期间,要按照有利于社区自治、管理、服务和资源利用以及有利于提高工作效能的原…  相似文献   

18.
姚薇 《学习月刊》2009,(8):12-13
社区自治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社区建设中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创新.也是我国城市居民直接参与基层事务管理.依法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的一种具体方式.是基层民主的重要实践形式。自1991年以来.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了社区建设活动.社区管理和社区自治工作积累和摸索了一些经验和做法。但由于社区自治属于新生事物.至今对社区自治的性质地位、管理方式和运作程序没有明确规范.在实践中难免产生一些模糊认识.加之我国长期受以国家为权威来源和以单位为传统形式的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经济体制的影响,缺乏社区自治基础,  相似文献   

19.
城市社区社会管理体制的结构性重塑需要社区党组织、基层政府和社区居委会准确定位好各自的角色。社区党组织应扮演好政治指导者、利益协调者、思想引导者和社区管理统筹者的角色,基层政府应成为城市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主导者、社区自治的管理者和支持者,社区居委会需将角色界定为社区事务的处理者、社区自治活动的组织者、社区自治和社区与社会组织交往平台的搭建者、行政工作的协管者和民意表达的传递者。在城市社区社会管理的这三大主体角色恰当定位的前提下,结构性的体制调整也就能够初步完成。  相似文献   

20.
2001年5月以来,宜宾市委在调整设置社区居委会管辖规模的基础上,以社区居民党支部和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为契机,引入竞争机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在全市1区9县普遍采取公开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组织考察、依章依法选举、培训上岗的办法,公推公选社区居民党支部和居委会常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