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饿昏了的老鼠找到了一口盛满大米的缸.面对这难得的收获,老鼠自然不会放过,但想起自己被毒死的三个孩子,它仍然十分警惕,先用舌头舔了舔表层的米粒.几个时辰以后,老鼠发现自己依然口不干舌不燥头不疼,反倒觉得有点多虑了.接下来自然是一通饱吃,吃完倒头便睡.不知不觉中这位老鼠就这样丰衣足食地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有时,它也想跳出来算了,但一想到这么多这么好的白米,心里就直发痒痒.直到有一天,它发现米缸见了底,再想跳出来也越不过那样的高度了.更要命的是此刻的它已经肥得像一只笨拙的猫,没有多大弹跳力了.以下的结果必然只有两个:不是被粮主人打死,就是饿死在缸中.  相似文献   

2.
近读寓言《生命高度》,感触颇深。寓言说的是一只老鼠掉进盛得半满的米缸里,这飞来的口福老鼠自然不会放过,但饿慌了的它仍是十分警惕的。先用舌头舔一舔表层的米粒,几个时辰以后,发现自己依然口不干、舌不燥、头不疼,接下来自然是一通饱吃,吃完倒头便睡,不知不觉,这样丰衣足食  相似文献   

3.
跳出米缸     
秦极 《当代工人》2011,(17):25-25
在一个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在农家仑库觅食的老鼠,意外掉进一个装了一半米的缸里。老鼠并没有害怕,它先是警惕地环顾了一下四周,确定没有危险之后,接下来便是一通猛吃。然后倒头便睡。就这样,老鼠在米缸里吃了睡,睡了吃,日子在无忧无虑中一天天消逝。老鼠偶尔也为是否跳出米缸进行痛苦的思想斗争,但终究未能摆脱大米的诱惑。直到有一天1...  相似文献   

4.
老鼠夹效应     
《党课》2014,(19):123-123
有这么一个故事:庄园里出现了一个老鼠夹,老鼠看到后很担心,慌忙去向庄园里其他动物发出警告:“小心老鼠夹,小心老鼠夹!”可母鸡、胖猪和母牛却很不以为然,它们都说:“亲爱的老鼠,我知道那对你来说是个问题,但是跟我有什么关系呢?”老鼠只好返回庄园主的房子,胆战心惊地藏在它的洞穴里。  相似文献   

5.
《学习导报》2010,(22):42-42
老鼠夹效应 有这么一个故事:庄园里出现了一个老鼠夹,老鼠看到后很担心,它慌忙地去向庄园里其他动物发出警告:“小心老鼠夹!”可母鸡、猪和牛却很不以为然,它们都说:“亲爱的老鼠,我知道那对你来说是个问题,但是跟我有什么关系呢?”老鼠只好返回庄园主的房子,胆战心惊地藏在洞穴里。  相似文献   

6.
不捡烦恼     
<正>看着案头的石头和刻刀,突然想刻"不捡烦恼"这么一方闲章。把石头拿在手中,平静地想,生活这么好,人为什么总要去捡烦恼呢?每天一睁眼,很多美好的东西便会浮现于眼前,太阳升起来了,路边的花开了,枝头的小鸟在歌唱,山沟里的清泉汩汩流淌……眼里看到的是美好,心里装的便也是美好,带着这种心情上路,哪还会有什么烦恼?佛家说,烦恼天天有,不捡自然无。的确是这样。两个人迎面走路,不小心碰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7.
世间生灵。无不珍爱生命。然而,一旦失去自己生命的高度。势必将要失去生命。寓言故事《生命高度》说,在一个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老鼠掉进了一个半满的米缸里,饿慌神了的老鼠大喜过望。一通饱吃之后便倒头大睡。再无觅食之忧。不知不觉。饱食终日地过了好长一段时间。直到有一天,它发现米缸见底了,才意识到该另觅食物了,可惜它距离缸口的高度早已超过了自己跳出的能力,任凭它使出浑身解数,也没能跳出缸来。  相似文献   

8.
生命的高度即生命的限度,越逾了高度即超越了限度,超越了限度就会断送自己的性命。这是人生的辩证法则。近读一则寓言叫《生命高度》,说的是一只饿极了的老鼠跳上一个盛满白米的大缸。面对意想不到的口福,饿鼠自然不会放过,饱餐一顿之后仍不知足,本想跳出这口米缸,但一看到这么多白花花的大米,加上又无什么外来惊忧,也就贪婪地舍不得离开,每天吃了睡,睡了吃,直到有一天米缸见底。这时,老鼠才发现缸底到缸口的高度自己难以跨越,缸壁又是滑溜溜的,且养得肥胖的躯体已使自己失去弹跳力,最后只得饿死缸中。应该说,这只老鼠能够…  相似文献   

9.
正《燕书》中记载了一则越人溺鼠的寓言故事,讲的是老鼠喜欢夜间出来偷吃粮食,有个越国人把粮食装在一个肚大口小的盎里,任凭老鼠去吃,不理睬它。老鼠便"呼群鼠入焉",和同伴们吃得饱饱的才回去。第二天,这个越人把盎里的粮食倒出来,装上水,然后在水上撒了一层糠。老鼠不知道,到了晚上,又呼唤同伴"群次第入",结果"咸溺死"。在这则寓言故事中,这群老鼠贪婪的本性和形象在我们面前暴露  相似文献   

10.
《奋斗》2016,(2)
正有位企业家到西部地区考察,到了一户穷困农民家。企业家虽然看到过不少的困难户,但没有见过这么穷的人,吃饭连双筷子都没有。他便想帮助这户人家。企业家在这家房前屋后转了一圈,看到这家屋后有一大片竹林,心想有这么好的竹子,都不用它做筷子,实在是太懒了,帮助这样的人有意义吗?企业家一点什么东西也没留就走了。这件事  相似文献   

11.
“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大多数人都懂,但吃苦药、皱眉头的人也不在少数。于是,聪明的制药人便想出一个好办法;结苦药外加一层“糖衣”。这样一来,情况就不同了,许多人生了病就出较愿意服用“糖衣片”了。“糖衣现象”表明了一种心理,自然使人联想到,领导者应该如何运用批评方式?帮助下属改正错误,指导他们成长,是领导者的工作内容之一,但不少领导者在做这项工作时并不顺利。有的领导者说,我一片好心,说他几句,他就不舒服了。而被批评者则说,批评是件好事;但他怎能用这样的态度对待我。双方都在感叹,不否认都是“好心”,…  相似文献   

12.
“浩叹”之浩叹铣工鼠年临近,想起一个老鼠的故事。两只老鼠从洞里出来,其中一只被巨蛇所吞,另一只见状义愤填膺,“瞪目如椒,似甚恨怒”。起初,它也很紧张,可是眼见巨蛇把头钻进蛇穴,便奋不顾身去救同类,用力咬嚼巨蛇的尾巴。巨蛇发怒退出,它就机敏地躲开。待巨...  相似文献   

13.
贪心是祸     
有一则题为<贪心的老鼠>的寓言故事:一只老鼠在墙脚下,偷听到人的谈话:要开展一次大规模的灭鼠活动……老鼠听罢,吃了一惊,它想:"人灭鼠,还不是因为鼠贪心."老鼠告诫自己:从此不再贪心,次日老鼠见桌上有块肉,便馋涎欲滴,心想:"只贪一次,下不为例."便吃掉那块肉.隔日,老鼠见碗里有条鱼,又想:无人知道,绝对保险,于是美餐一顿.又一日,老鼠在洞边发现两只散发着油香的虾,便急不可待:"送到嘴里的美餐,不贪白不贪."三下五除二便又吃饱了.没想到,虾是毒饵,老鼠一命呜呼.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在一张报纸上看到这样一篇短文:一名中学生回家对父母说要告诉他们一好一坏两个消息,让他们选择愿意先听哪一个?其父母说当然是先听好的再听坏的,于是儿子告诉他们,好消息就是从明天起再也不上早晚自习了,坏消息就是他被老师调到最后一排去坐了。其父母听后很愕然,没想到如今的孩子对座位这么在意这么敏感。  相似文献   

15.
公宿钻进了一只老鼠张建军一只老鼠钻进公共宿舍。天刚黑它便顾不得众人是否入睡,便"咔嚓咔嚓"咬起家什物体,踏盘撞碗地糟踏起食物来。声挺大,有一种肆无忌惮公然挑衅的亡命徒架式。室内的几人,初始聊着闲话,说者兴奋,听者动容,虽然各自己听到那可恶的声音,却都...  相似文献   

16.
想想老一辈     
《新华文摘》载:周总理每次出国访问总是带着一只箱子。人家以为这是一只在放最高机密的文件箱。其实,它里面装的是周总理的几件经常换洗的衣衫。一件衬衣多处打过补丁,白领子和袖口是换过几次的;一件毛巾睡衣本来是白底蓝格,但早已磨得像一件纱农,再也找不出原来的纹路。这样寒酸的行头,自然不便让外国人知道。所以,周总理每次出国访问总是带着这样一只特殊的箱子,不管住多高级的宾馆,每天起床,先由我方人员将这一套行头收入箱内锁好,才让宾馆服务生进去整理房间。笔者读到这里,情思奔涌,不禁又想起了毛泽东生前经常穿的那件…  相似文献   

17.
近日,看了一幅题为《一场虚惊》的漫画,颇有感受。画上,一只老鼠给猫送去了一只肥美的大鱼,猫看到老鼠和鱼之后,扑了过来,吓得老鼠瑟瑟发抖。但猫扑过来后,没有捉老鼠,而是叼起了鱼,扬长而去,老鼠受了一场虚惊。原来,天职抓鼠的猫也有弱点,即嘴馋,爱吃鱼。从猫的眼光来看,鼠,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有鼠送鱼,舍鼠而取鱼也。如果鼠鱼并吃,那么下一次哪一只老鼠再敢送鱼来解馋。正因为猫有吃鱼的嗜好,老鼠们便乐得投其所好。一来可以保命;二来可以继续为害人类。于是乎,作为老鼠天敌的猫,就变成了老鼠的好友。写到这里…  相似文献   

18.
冬日的早晨,天亮得总是特别晚。朱梦茹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匆匆洗漱一番,便背上书包往学校赶。她曾是班里的生活委员,虽说为了不影响学习,班主任已经不让她任职了,但她还是保持着早早到校的习惯,每天为大家打扫好教室卫生,给同学们创造一个舒适清沽的学习环境。当问起她为什么要这么做时,她轻描淡写地说——这是她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笔下,孔乙己是一个可悲又可笑的读书人,在当时的社会是个多余的人,他“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相似文献   

20.
佚名 《党建文汇》2006,(3):52-52
彭尼是美国一家零售店的老板,商店的生意很不景气,仓库里堆满了积压的货品,成了老鼠栖身的场所。彭尼不得不经常到仓库里灭老鼠。这使他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往往在一个老鼠洞里能掏出一窝老鼠,但很少发现有老鼠单独居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