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侵权法的经济学理论:一个思想史的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与经济学"理论运动在40多年的时间里成为当今美国主流法学流派之一,这在法律思想史上实属罕见。法律与经济学对法学和法律的冲击是全方位的,通过以"思想史的角度"对法律与经济学之"侵权法理论"展开讨论,重点表现在科斯的成本理论、卡拉布雷西的规则理论和波斯纳的侵权法经济分析理论。 相似文献
2.
对于先天缺少法律基石和理论依据的环境法来说,它的研究方法有必要运用法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定理、分析工具和标准研究分析生态环境领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性,环境与经济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表明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必须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运用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等在环境保护领域中发挥引导作用,为制定环境保护方针、技术经济政策、环境规划提供理论根据。对环保领域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分析,即以法律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审视环境问题,运用经济手段和方法进行环境管理,研究环境措施的经济效果,为制定最佳环保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4.
大陆法系法律经济学的进路--作为方法论的法律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法学和经济学基础为背景,阐述了法律经济学的沿革,明确法律经济学的核心价值及法律经济分析的原则,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同时以大陆法系的观点,从效率与正义、理论与现实的角度,比较分析了法律经济学与传统大陆法系理论的异同,探讨核心价值的区别。最后,以法律经济分析作为方法论为依托,提出法律经济分析在大陆法系的进路,初步探究法律经济分析在我国法学研究中的适用范围及方式。 相似文献
5.
法与经济学视野中的外部性及其解决方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外部性的含义,学者们多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界定;而对于外部性的解决方法,学者们又多从制度的角度加以寻求。从法律视角即权利和义务的角度,也可以对外部性进行界定,并由此提出法律解决的方法。在解决外部性方面,经济法机制优于民法和行政法机制,但经济法解决外部性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国家土地督察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法经济学理论分析国家土地督察制度,通过供需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激励分析表明,土地督察制度的供给属于由中央主导创新的供给型供给,其滞后于土地管理需要.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解决土地产权、干部考核机制问题,土地督察制度的激励机制缺失.土地督察制度是符合效率原则的,关键在于构建一套制度运行的保障机制.因此,明确界定土地督察权、建立内部激励机制、供给新的后续政策、培育"土地维权"中介组织、进行财税、产权配套改革,应该成为土地督察制度的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我国金融监管制度供给过剩的法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金融监管存在显著的制度供给过剩。金融监管制度供给过剩会增加交易成本,不符合效率原则。从法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金融监管制度供给过剩的原因在于金融监管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权力监管模式下监管机关的粗放型制度供给以及金融监管的行政化。改变金融监管制度供给过剩的状况,应当引入金融监管的成本收益理念和问责机制,将金融监管由权力监管向市场化监管转变,并合理处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Bruce Yandle 《Europea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99,8(1):5-27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assets begins with a commons and ends with various legal institutions that assign property rights and control. Each step in the evolution of these legal institutions involves collective decision making. Public Choice analysis helps to explain the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and institu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at emerge. A survey of Public Choice literature that addresses environmental issues illustrates how Public Choice sheds light on outcomes for the U.S. experience. In the absence of Public Choice theory, law and economics scholars would be hard pressed to explain why costly form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seem preferred to apparently more efficient institutions and why the body politic seemingly accepts a high-cost, low-output outcome. 相似文献
9.
政府之所以对投资基金市场进行监管具有深层次的理论原因,对这一理论原因的全面剖析有助于充分完善政府干预经济理论,也有助于分析各经济领域的法律监管现象。经济学和法学是分析政府干预投资基金市场的两个层面,本文通过对两个层面的分析,论证了政府对投资基金市场进行监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法经济学在立法中的应用审视——主流的经济分析法学之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古典经济学侧重的是私人领域,探究的是既定社会制度下的个体行为,它通过供求关系的分析来剖析现状产生的原因,不但具有强烈的建构性,而且也表现出为现状辩护的特点;相反,法律制度则属于公共领域的课题,它所规定的是人们的应得权利,要体现社会正义和人本关怀,从而本质上应该是演化的和关怀弱者利益的。正因如此,法律制度不应只是体现力量的较量和博弈,对它的分析也不能仅仅用基于供求的收益—成本范式,而是要遵循从本质到现象的分析路线;特别是,由于我国社会制度和市场机制依旧很不健全,还不存在私利和公益自然和谐一致的制度基础,因而简单地搬用相对成熟市场下解决私人领域的新古典经济学范式来探究市场很不完善下的社会制度问题,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囚徒困境泛滥。因此,我们在应用新古典经济学分析范式来解释尤其是在完善或设计法律制度时就必须非常慎重。 相似文献
11.
Lim Heng Gee Ida Madieha Azmi Rokiah Alavi 《The Journal of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2009,12(4):317-337
It has been constantly asserted tha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IP) system is an effective way to enhance creativit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trade and competitiveness. Others, however, maintain that the IP system may not necessarily be the most effective and appropriate way to fuel the economy.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role that IP play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alaysia from 1986 to 2006. In particular,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impact of IP‐based reforms, which includes not only the IP laws but other IP‐related policies with a view to determine how these policies contribut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alaysia. For this purpose, the article starts with a brief summary of important IP‐related policies. Then the article proceeds with an analysis of trends in IP applications such as patent, trademark and industrial design application. Using data such as numbers of IP filing and grant, this article suggests ways in which the reforms in IP‐related policies could have supported growth or could have directly influenced trends in IP application in Malaysia. The article further examines the growth of IP applications in four industrial sectors in Malaysia, i.e. automobil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harmaceuticals, an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2.
国际私法规范是应该主要表现为规则还是应该表现为标准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传统的理论分析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的方法被引进到国际私法领域中,并且首先被运用到对规则和标准合理性的论证中,现有的经济分析并没有给人们清晰的思路来解决规则和标准的争论。要想用经济学的方法来解决国际私法关于规则和标准之间的争论,必须深入到规则和标准的经济学本质并结合国际私法的实际,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行政法包含性质迥异的两个部分:建构性法律和规范性法律。西方的建构性法律产生于行政过程,是行政本身的需要,它们由国会和政府共同掌管;规范性法律则主要表现为司法职能。以建构性法律作为行政法的标准样板,会形成行政法的管理论;以规范性法律为样板则会形成行政法的控权论,两者对行政法的认识都是片面的。要创建超越这两种倾向的平衡论,必须将行政法的建构性与规范性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行政法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百事内讧"事件,反映了我国加入WTO后,跨国公司调整全球投资战略意图,与作为东道国的中方合资、合作者之间利益格局发生变动,引起矛盾冲突激化的形势.在合作双方争论的背后,隐藏着各自对于利害关系的权衡抉择,问题的关键已经超出单纯的违法违约及其责任怎样承担的范畴,涉及到如何取舍以求花费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利益的全局考量.对其进行适当的经济法律分析,有助于争议双方在博弈中作出最优或者次优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在法律经济学的引入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实用推广方面的障碍。这种障碍,一定程度上与法律经济学的普通法语境有关,即一种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法哲学指导下的、法官能够发挥更大创造作用和法律体系的形式理性并非非常严格的环境是有利于法律经济学的发展的。但是,另一方面,法律经济学在大陆法系的制度背景下仍然有非常广阔的实用前景,因为三段论式的形式逻辑思维不是法律人实务操作活动的全部。在立法、纠纷解决的利益估算、充分实现个案中的矫正正义以及在疑难案件中运用利益衡量方法等方面,法律经济分析都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行为法经济学视角下的人性假设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四种偏离传统经济学“理性人”模型的行为模式:一是有限理性,指人们有限的认知能力;二是有限意志力,指人们有限的自制力;三是有限自利,指人们关心公平和他人的幸福;四是情境问题,指个人偏好会受情境影响.这一理论框架是规范研究的基础,也是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法经济学分析范式的概念及其方法论意义,分析法经济学分析范式的存在形态和本体论意义上的结构,并概括了其一般体系和基本类型。本文的分析表明:法经济学分析范式的一般结构决定了法经济学现有理论的整个知识框架,并在逻辑上构成了法经济学全部历史发展的理论实质。 相似文献
18.
论科学技术发展对法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明亮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7(2):90-95
科学技术发展对法律有影响深远,但是也有许多限制。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法律的深化,集中体现在科技法及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知识产权法的产生和发展上。科学技术发展又从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促进生态法的诞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
Nuno Pires de Carvalho 《The Journal of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2012,15(4):251-279
The absence of a reliable and coherent theor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has given rise to conceptual misunderstandings and, in particular, has led policy makers to make poor choices as regards the formulation of decisions on its protection and enforcement.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new approach to the defini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Basically, it suggests that, contrary to the general view, there is a thread that unites all the componen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at thread consists of the differentiating capacity and function of those components, in addition to their intangible nature and susceptibility of use in activities of an economic nature. It is therefore purported tha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 about differentiation, whether it deals with invention and creation or not. Once it is accepted tha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 not necessarily an incoherent bundle of rights in intangible assets of many sorts, its intrinsically pro‐competitive nature becomes a matter of course. The crucially important notion tha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 part of the social fabric of free and organized societies becomes also an almost self‐evident matter.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