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夷山市是孙克骥老将军的出生地,又是他战斗过的地方。孙老将军是一位儒将,是《陈毅传》和《粟裕军事文集》的顾问,并主编有《夕拾集》等著作。他还收藏了大量名家书画佳品,1999年,他将珍藏的名家书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位作家的作品曾影响了几代人,并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的短篇小说《七根火柴》《党费》《三人行》《草》入选中小学各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由他担任编剧的电影《星火燎原》《闪闪的红星》《四渡赤水》等深受广大观众欢迎。他就是著名军旅作家王愿坚,一位用心用情用功为人民书写的作家。在王愿坚去世27年后,收录了其全部文学题材作品的七卷本《王愿坚文集》,于2018年1月由春风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遵照王愿坚的遗愿,他的夫人翁亚尼在第一时间将文集寄送给了习近平总书记。习近平总书记收到《王愿坚文集》后,深情地表示:看到他的作品,就想起当年与他交往时的情景,至今都很怀念他。并派专人向翁亚尼转达谢意,同时回赠给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二卷。习近平总书记和王愿坚是怎样成为文友的呢?翁亚尼写下了这篇感人至深的回忆文章。  相似文献   

3.
胡绳同志是我所敬重的一位学术界前辈。他学识广博,著述宏富,为人宽厚,有长者风。他的道德文章均堪为后辈楷模。胡绳同志的著作我过去读过一些,如《辩证法唯物论人门》、《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以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等。后又蒙他赠送《胡绳文集(1935——1948)》,我也认真拜读了。我深感胡绳同志不仅学问渊博,著作等身,而且关心祖国命运,关心人民疾苦,是一位极富正义感和历史责任感的学者。胡绳同志不仅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而且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的政论家、评论家。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写下了一系列思想文化评论…  相似文献   

4.
罗元贞是广东兴宁县人,现为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中国楹联学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顾问、纽约四海诗社顾问。他精于诗词,治学严谨,曾因建议毛泽东修改《七律·长征》诗中的一个字,而被毛泽东称为“一位不相识的朋友”。  相似文献   

5.
他是一位真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曾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下,先后两次加入中国共产党。“十年动乱”期间,他被无辜监禁9年之久,但从未动摇对党的信念,一旦昭雪,便忘却痛苦,精神焕发地为党工作;他是一位文化战线上的卓越领导人,曾率领文化同仁冲破国民党反革命“围剿”,发展白区革命文化事业,为解放区的文化建设,为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又是一位多产的翻译作家,先后翻译出版了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与生活》等数十篇长、短篇小说、纪念文集或论文。然而使他扬名于世,受人尊重和拥戴的,不仅仅是他优秀共产党人的品  相似文献   

6.
在台湾,吴念真被称为“国宝级欧吉桑(大叔)”他写小说,写剧本.他还是名出色的演员,他是讲故事的人,也是故事中的人,《这些年,那些事》是吴念真导演积累了多年,珍藏了多年的文集,是他“经历过人生风风雨雨和最大低潮后,所完成的生命记事”  相似文献   

7.
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一代儒将——郭化若纪念文集》,发表了毛泽东于1937年9月至1938年5月间,给郭化若的10封亲笔信。郭将军生前曾经不止一次地对他的夫人史翔云和身边工作人员说,每当他重新翻阅这些信件,心里就会涌上一股暖流,深切地感受到毛泽东这位历史伟人对他的谆谆教导和亲切关怀。 我根据自己在编辑《郭化若纪念文集》时了解的情况,把这10封信的来龙去脉作一简要介绍。 一、1937年9月5日的信 郭化若原是红一方面军的代参谋长兼  相似文献   

8.
近日,有学界朋友朱成甲来家闲谈,说起我的亲家许立群的《中国史话》.老朱说,上学时,没有钱,但还是买了本《中国史话》,看了以后得到很多知识.老朱走后,我拿起书架上的《许立群文集》,把《中国史话》重看了一遍.与它紧挨着的是《国事痛》的章回小说,由此我就想到老许在理论、历史大众化方面做得真不错.接着,又把《文集》中所收其它文章看过,证实了我的想法是对的.先介绍一下许立群的情况,因为现在的青年学者多不知道他.许立群生于1917年8月18日,南京人,原名杨承栋.中学时代,他就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后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2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在重庆、延安、延吉省委做青委工作,主编《中国青年》,担任《胜利日报》社社长.1949年至1950年,他任中共北京青委书记、青年团工委书记.1950年至1952年,他调到团中央任宣传部副部长,不久又转调中共中央宣传部,历任理论宣传处副处长、处长、副部长.1965年3月,他主持部里常务工作,并兼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红旗》杂志副总编辑.他曾参加主编《学习》杂志,并参加过《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编辑工作,是彭真主持起草的《二月提纲》的主要执笔者."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严重迫害,被关押8年,落下了神经系统疾病."文化大革命"后,他任社科院顾问兼哲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1995年离休.1990年,他和一些老同志创办了《真理的追求》.他当选过人大代表、中共八大代表,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常委.  相似文献   

9.
刚跨入新的世纪,革命老前辈谢毕真给我来了电话,说他的文集已经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当我双手接过谢老签名留念的文集《鸿爪》时,心潮逐浪,热血沸腾。面前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是以何等的毅力完成这部洋洋洒洒25万字的著作呢?这是一位抗战前参加革命的老前辈所走过的风雨人生路,是历史的见证啊!  相似文献   

10.
在中共一大代表中,王尽美是离世最早、生命最短暂的一位.尽管他的生命刻度永远停在了27岁,但他的一生是为党的事业燃烧的一生,他的诗句“革命天才明”成了自己人生最好的注脚.  相似文献   

11.
今天,在邓发同志诞辰97周年的时候,《邓发纪念文集》隆重出版了,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总工会在这里举行《邓发纪念文集》首发式,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和令人欣喜的事情。借此机会,我代表邓发同志的家乡云浮市,向大力支持《邓发纪念文集》编辑出版和参加今天首发式的老同志、领导、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今天首发式的主办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东省总工会表示衷心的感谢!邓发同志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工人运动,献给了党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一…  相似文献   

12.
胡守勇 《学习导报》2014,(21):63-63
2013年9月,在王驰87岁高龄之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探索文集》,这是王驰几十年如一日,不断探索、辛勤耕耘的重要研究成果。《文集》分为上、中、下三卷,计137万字,包含论文等各类文稿160余篇。全书内容集中为两大主题: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出版了。这个《文集》收集的主要是毛泽东同志从一九二六年到一九四一年的有关调查研究的论述和农村调查报告。《文集》在一九四一年延安出版的《农村调查》一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信念与求索:周鸿文集》(以下简称《文集》)是周鸿近40年来从事党史研究与教学工作的成果,坚强的党性和不断求索的精神是本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文集》收录了周鸿关于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35篇学术文章以及4篇纪念老师和家人的文章。其中,学术文章集中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党史研究者求真存实、不断探索的学术历程;纪念文章生动体现出周鸿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对老师、家人的有情有义的恋恋情怀,特别是他关于其岳父"华子良"原型韩子  相似文献   

15.
《枯树赋》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庾信的作品。唐代诗人杜甫曾评价庾信:“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枯树赋》正是庾信暮年之作。庾信一生虽然高官厚禄,但从严格意义上说,他并非一位政治家,而是一位情感丰富的文人。作为羁留北朝之后的代表作品,《枯树赋》深得毛泽东的喜爱。这篇赋不仅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还伴随着毛泽东走到生命的最后。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2月,海天出版社出版了《张静如文集》,这是他继《张静如自选集》、《静如文存》之后的第三部文集,收入的文章至2005年底,内容比前两部文集更丰富,更全面。作为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老学者,张静如在中共历史研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在“自序”中介绍了自己从事中共历史研究特别是李大钊研究的经过,列举了从1978年以来所做的六个方面的工作,以及在中共历史研究方面提出的新的并在学界产生较大影响的四个方面的主张:一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研究应该属于历史学科;二是以现当代中国社会史为基础,深化中共历史研究;三是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  相似文献   

17.
早些时候,有人写文章谈及《周扬文集》没有收入一篇重要文献《文艺界一场大辩论》,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这里面当然有种种原因,但做为《文集》,却对作者的文章有所取舍,毕竟失去保存文献的意义,因而其价值也就打了折扣,且不能取信于读者。总之这种做法还是值得重新考虑的。不过上述的情况原出于《周扬文集》,《文集》本来允许有所取舍,所以也还说得过去。去年《俞平伯全集》和《朱自清全集》先后出版,竟发现《全集》也出现了“不全”现象,这就更加令人感到遗憾了。关于《俞平伯全集》之所以“不全”,就我所知,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8.
《张静如文集》于2006年12月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共4卷,收录了张静如先生从1959年到2005年期间发表的文章、讲话共199篇,合计138万字.《文集》一面世,便引起了学界的关注,2007年4月8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炳林教授主持的《张静如文集》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张静如先生学术界的朋友、学生及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的研究生共60多人出席了座谈会.参与者纷纷发表自己对于张静如及其《文集》的看法和评论.以下是各位发言者发言的大致内容.  相似文献   

19.
《奋斗》2007,(9):59-59
几年前,上海一位语文大家金文明先生.针对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两部文集的文史差错作了批评与考辨.集结成书《石破天惊逗秋雨》,一时洛阳纸贵。金先生在自序中说:“余先生的两部文集不过几十万字.其中的文史差错竞达一百多处。如果换上了我.一定会有‘石破天惊’的感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湘西这块被称为“蛮荒”的热土上,孕育出了两位名扬中外的当代文学大师;一个是丁玲,一个是沈从文。自本世纪20年代始,这两位热血青年,在共同的生活、学习和创作中结下了深情厚义,这种友谊又在腥风血雨中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可是,这两位文学大师的友谊终于在半个世纪后悲剧性的埋葬了。其公开表现是丁玲《也频与革命》一文的发表,这篇刊登于《诗刊》1980年3月号的文章,将沈从文的《记丁玲》一书称为一部编得拙劣的“小说”,并斥责沈从文“对革命的无知、无情”,乃至“对革命者的歪曲和嘲弄”。 沈从文对这篇文章所作出的反应,则是在编定十二卷本《沈从文集》时,断然抽出了《记丁玲》以及《记丁玲续集》两书,并在他1980年7月2日致徐迟的一封长信中指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