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人权性质中最重要的一对范畴。自人权概念产生之始,普遍性就内涵于其中。人权的普遍性这一范畴,一般认为包含了三个向度:主体的普遍性、内容的普遍性以及价值的普遍性。人权的特殊性一般被理解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历史传统、文化、宗教、价值观念、资源和经济等因素的差别,在追求人权的充分实现的过程中其具体的方法手段和模式的多样性。承认人权的特殊性并不意味着对于人权普遍性原则的否认,而是在人权普遍性的前提下,认为人权理论、人权观念与人权制度的多样性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论人权概念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权逐渐被人们认识。从本质上讲,人权是人的本能在社会中的需求和表现。人权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自然性和社会性是其基本属性。人权既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论人权的国际保护——以米尔恩人权哲学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验的人权观在人权的国际保护中已经不再具有批判性的积极意义,米尔恩人权哲学通过对先验人权观的批判,以低度道德作为其权利体系的理论起点,其有利于消除人权国际保护中的政治化趋向;低限人权概念是米尔恩人权哲学体系的理论内核,低限人权概念在人权国际立法中具有可操作性,使人权国际保护从理论必然性走向了现实可能性;普遍人权命题是米尔恩人权哲学体系的理论诉求,这个命题意味着人权主体的普遍性和人权标准的普遍性,调和了不同人权价值的对立,从而为人权国际保护的对话提供了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4.
人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提出来。从本质上讲 ,人权是人的本能在社会中的需求和表现。人权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自然性和社会性是人权的基本属性。因此 ,人权既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 ,人权问题既是国际问题也是国内问题。人权的实现要靠国际国内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论底线人权     
在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上,由于学者们对人权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以及各个国家人权发展的阶段差异,因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极为不同。这种由于人权标准不同而引发的人权争议严重影响了人们在人权问题上的对话和合作。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引入"底线人权"这个概念,作为全世界共同遵守的人权的最低限度的标准,以此来消解东西方国家在人权概念和人权标准问题上的分歧和争议,为人们通过对话解决人权问题提供一个可以自由沟通的话语平台。  相似文献   

6.
法治反腐败不仅具有政治学、经济学上的意义,更具有人权保障的重要价值。刑事撤诉作为反腐败法治化进程中与人权保障息息相关的刑事制度,是衡量反腐败法治化、规范化水平的重要标尺。因此,亟须立足于法治反腐败视野下刑事撤诉人权保障的现实图景,明确刑事撤诉中各方主体对人权保障原则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需求。从重塑立法基础规范、完善司法赋权机制、建构权利救济路径三个维度入手,探析刑事撤诉制度中人权保障功能的实现进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人权概念普遍性及人权的国际保护;并通过驻伊美军虐囚丑闻及赵燕事件,揭示了当今国际社会还存在着滥用暴力、践踏人权的令人担忧的情况;同时阐述了我国的人权发展状况和对人权问题的基本态度.人权,已经成为世界上普遍接受的道德观念;同时它又是非常复杂的问题,除了文化因素外,还过多地被渲染了政治动机和意识形态的色彩.我国在坚持国家主权与不干涉原则下承认和保护人权,并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保护内政为借口公开违背国际法准则,拒不履行人权保护方面的国际义务.  相似文献   

8.
加入国际人权公约显然会推动我国公民权利的发展。我国学者在具体论证这一命题时主要从一国立法和司法两个方面来阐述,而较为忽视人权的行政保护、国际保护等方面。其原因可能是这些学者仍然固守着关于人权的传统分类,而没有考虑人权的综合特征。新的人权分类从国家的人权义务的角度对人权进行分类,包括尊重、保护、满足和促进四个方面。这一分类更重视人权的现实享有,但是这一分类主要着眼于人权的国内因素,而没有考虑人权的国际因素。对于加入国际人权公约的国家来说,人权不仅仅是国内事务,也是国际关心的事项,因而关于加入国际人权公约与我国公民权利发展的问题,从人权的尊重、保护、满足和促进以及国际保护等方面可以作出更为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我国2004年3月14日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人权概念庄严地引入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为人权的实现提供了宪法保障,开创了中国用宪法保障人权的新时代。人权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尽管我国的人权状况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国内法律中都有对人权保障的内容规定,但国内相关法律对人权的保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应不断完善宪法、刑法、行政法、刑事诉讼法的内容,来切实保障人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国际人权公约:人权价值和制度的普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人权公约体现了人权价值与制度的普适化。人权普适化经过了从话语人权到国际人权的历史演变。国际人权公约蕴含的人权普遍性包括人权主体的普遍资格、人权价值的普遍信奉、人权规范的普遍适用。当今国际人权公约的理论视野与西方关于人权与社会的价值预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理论背景主要为普遍人性尊严的哲学基础、自然权利理论的智识背景、自由民主的普遍理想。  相似文献   

11.
传统观点认为死刑严重侵犯了人权,要想发挥刑法人权保障机能必须废除死刑。但是,对人权渊源进行考察时可以发现,作为西方舶来品的人权起源和发展得益于基督教,对于缺乏基督教信仰的中国来说,对人权的引进和借鉴必然受到本国内在机理的抵触与检滤。况且,西方国家的人权双重评价标准以及用人权普遍性模糊人权特殊性的做法警示我们人权具有政治性和易变性;即使天赋人权论和社会契约论的主张者也认为生命权并非绝对不可剥夺,当它具有"最严重的罪行"的特质以及在遵循"最严格的刑事程序"基础上就可以被剥夺,这在《公民权利和政治国际公约》中已得以明确。因而,用人权攻讦死刑制度并非妥贴。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人权入宪的重要意义 ,认为人权入宪是中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一次飞跃 ,体现了以人为本 ,促进了宪政建设。同时 ,由于认识到人权入宪仅仅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第一步 ,要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 ,必须把宪法中的人权原则加以具体落实 ,本文还从中国的现实出发 ,重点对如何具体落实宪法中的人权原则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人权"入宪是我国人权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共产主义的内在诉求,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继承和创新,是我党对三大规律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对历史潮流的积极回应.人权存在的三形态说、人权发展的三阶段论、人权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三层关系是"人权"入宪的理论基础,而人权实践的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人权"入宪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4.
阿伦特探讨了民族国家固有的矛盾——“民族”与“国家”的冲突,如何导致民族国家的衰落,并突出表现在两次大战期间的少数民族问题和无国籍问题上,当那些人失去政府的保护,诉诸于最低限度的人权时,却现什么权利都没有。在此情况下,阿伦特驳斥了近代以来的天赋人权观念,提出了“人权的终结”,并将人权归于公民权上,而这一观点也就折射出自启蒙以来普遍人权的理念与其现实境况之间存在的断裂不仅没有弥合,反而加深了。  相似文献   

15.
中欧人权观的异同及其对中欧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盟的主流人权思潮是欧美中心主义或西方中心主义。中欧人权观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人权的内涵 ,对民主的理解 ,主权和人权的关系等方面。中欧双方在人权问题上最重要的共识是都认为要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16.
妇女人权——一个来自历史和现实的崭新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妇女人权是近年来产生的一个人权新概念。本文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分析了这一概念产生的原因,考察了近代资产阶级人权观念和西方女权运动对妇女人权概念形成的影响,研究了当代人权运动和世界妇女运动以及妇女自我意识的提高,在妇女人权概念产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重点阐述了妇女人权概念的内容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认为,妇女人权概念第一次从人和人权的高度来概括妇女权利的内容,为妇女发展提供了指导性概念,为人权研究和实践确立了一个新的评价标准。它有助于消除大众人权观上的性别双重标准,促进男女平等和人类的和平进步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妇女人权是国际人权法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联合国的大力倡导以及具体行动的影响下,国际社会通过了较多的国际公约保护妇女的人权,但是结合当今妇女人权国际保护的现实,不难发现,当前国际人权法在妇女人权的保护上存在种种缺陷和弊病,国际社会需要继续不断地努力.  相似文献   

18.
人权的保护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人权保护与国际私法之间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完善国际私法的立法对保护人权具有重要的作用。外国人在我国的人权将随着国际私法立法的完善得到更好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当前,人权保护已被普遍地接受为一项国际法原则。探究人权国际保护的合理内涵,分析人权国际保护的必要性,试以人权的国际保护界限为视角,从基础理论和基本结构两个层面,分别介绍人权国际保护的原则和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20.
和平权作为第三代人权中的一项普遍性权利,得到了一系列国际法律文件的确认。和平权的产生和发展得益于两个关键因素:和平主义思想与现代人权理念的结合是和平权产生和发展的思想基础;国际社会进行的长期反战努力是和平权产生和发展的实践基础。和平权从一项抽象的应然权利最终转化为现实权利,必然要通过法定化、宪法化的方式。以和平权入宪为契机,缔造一部中国特色的“和平宪法”,这将是我国最好的和平发展实践,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和平宣言,它必将在我国乃至世界的宪政和人权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