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包,即红封包,在我国南方又称为利市(或写作利是、利事),是将金钱放入红色封套内做成的一种馈赠礼物,民间以它来传递喜庆和慰问。中国人讲“礼”数,“红包”就是“礼”的一种具体表现。然而,在市场化浪潮的涤荡下,这种传统的“礼”数也渐渐沾上了“铜钱味”,尤其是对别有用心的人来说,“红包”已经异化了:里面包的不再是真情谊,而全是赤裸裸的个人的、肮脏的“小九九”。于是,“红包”实际上就沦为“黑包”了。  相似文献   

2.
道德的根本属性就是践行。离开了践行,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道德。《周易》说:“是故‘履’德之基也”,强调修德的核心就是要践履“礼”的要求,把能否践行当时的道德规范“礼”作为道德的基础。苟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国妖者,就是我们所说的“两面派”、“伪君子”,  相似文献   

3.
盐之都、龙之乡、灯之城的自贡,位居四川省南部,川南中心,釜溪河穿城而过。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富庶甲于蜀中的川省精华之地,素有“千年盐都,巴蜀才子之乡”的美誉;这里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城市布局与起伏的山峦、蜿蜒的河溪交错穿插,形成了集山、水、城于一体的“半城青山半城楼”的山林城市风貌。  相似文献   

4.
从四川成都驱车沿川陕公路北 上,沿途满眼是参天的古柏,由这些古树勾画出的绵延300余里的翠云廊,仿怫将人们带入了一条时空隧道。在“隧道”另一端,一座建城2300多年的古城,从历史的深处缓缓走来,它就是蜀中胜地──阆中。城中保存完好的古城区域面积达1.5平方  相似文献   

5.
张纯良 《春秋》2009,(4):54-54
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发表意见,寻找中华思想文化之核心和灵魂。有的说是“和”,有的说是“仁”、“仁爱”,还有的说是“礼”、“中庸”。但是,“根”的含义更准确些。从公元前21世纪的中华圣贤之人大舜身上,明显看到了这个根—和、善,我认为这就是中华优秀思想文化之根。  相似文献   

6.
去年9月,中央文明办等单位进行了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和表彰活动,彰显了中国平民英雄的力量,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也有人说,“平民英雄”的时代来临了。应该说,无论是精英文化.还是平民英雄,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只不过毋是通过树立我们身边的典型,我们更能懂得如何“以平常之心对待生活,以感激之心对待工作,以真诚之心对待他人,以奉献之心对待社会!”。来吧,大家一起伸出双手,共同托起道德中国复兴的晴空!  相似文献   

7.
饮食之味,大约不仅仅在于食物本身那点酸甜苦辣的味道。可口好吃的东西被文人以“美食”冠名,既谓之美,总得与美丽有些关系。望文生义,当是好看且食之有“美丽”之味。想来食物之“美”,定与美丽给人的感受相通,是为“美食”。能品出食物之“美”的吃客叫美食家。自然,好吃之徒算不上美食家,最多是个老携——传说中叫拉睿的怪鲁嘴大且极其能吃。美食家的“吃”,不但口中有味,心中也是有谱的。哪怕寻常的东西,他也能东西南北说出个道道来。遇上大文人,简简单单的食品,也会被写得笔下生花,似有鲜花那样好看、好品之味儿。说到此…  相似文献   

8.
为充分发挥文化艺术场所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推进观赏文明引导行动,首都文明办和国家大剧院联合开展“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市民高雅艺术殿堂文明行”系列活动,为广大市民群众体验高雅艺术,接受观赏文明教育,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创造了新的载体。  相似文献   

9.
曹玲玉 《求索》2014,(4):86-89
“善”和“善”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结构性两级,在礼备乐和的表象之后,二者相互钳制、异化,频繁地在中心和边缘性存在的张力关系中交替更迭,构成了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基本动力。伦理之维在“善”的实用关系中思考艺术之工具性存在,审善之维在“善”的形式独立中思考艺术之自在性存在,二者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巡礼旅程中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0.
“草根”一词,近年来渐渐成为网络和生活中的一个流行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草,寓意着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它生生不息,亘古不绝。草,依附大地而生,漫山遍野。散漫无羁,所以它也是“平民”、“大众”的代名词,富含浓郁的平民色彩和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11.
每逢节假日,中国游客在境外旅游出现不文明行为,总会在国内引来热议。这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已开始意识到在公共场所喧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中国式陋习”之病。不过讨论这类不文明行为时,有一种观点我一直不以为然,就是动辄将其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公共意识的培养主要通过教育。读书人从小在私塾中诵读四书五经,而一般民众则通过家庭教育和宗族村庄的各种公共活动,形成自己的公共意识。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认为“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这个论断是准确的。“礼”并不仅指礼仪,它还包括宗教、法律、道德、文化、风俗等一切价值与规范。  相似文献   

12.
李云芳 《创造》2015,(3):68-69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滇、川、藏经济文化交汇带,是东巴文化的发祥地,是全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是一个集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东巴古籍文献世界记忆遗产于一体的世界三遗产地.这里曾是唐朝、吐蕃和南诏的“逐鹿”之地,亦是忽必烈率蒙古十万铁骑南征大理国的“元跨革囊”之地.是以“土地广大”、“传世最远”、“富冠诸土郡”,并以“知诗书,好礼守义”而著称的丽江木氏土司的发祥地,还是红军长征经过、渡江之地,滇西北革命的摇篮.  相似文献   

13.
踏船罗城铺     
蜀中场镇之多之密,实西南西北之冠。这是明末清初州县内逐渐发展起来相对集中固定的农村交易市场。商贩百工杂艺聚居,进而为街市、为城镇。健为县罗城正是这类场镇的典型。罗城起市于明崇秘年间。据说是因地势好,易交易,先是耕牛,继而土特农产品,罗而聚之,市渐繁荣而为城。《民国健为县志》载“场市区划”,当时有五十一场,包括“罗城场”,均是“分场设市,定有集期,以便贸易也”,“罗城镇”主要交易是“铁炭”。到清代,驿道开通,在此设铺,称“罗城铺”。罗城位于铁山北麓,铁山产铁,泪川通志》载三国武侯曾取铁山铁铸兵器。…  相似文献   

14.
绘画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之一。绘画作为一种文化产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缩影。也就是说,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绘画艺术。不同的绘画艺术,映射出不同的文化精神。构图是绘画语汇中的重要构成之一,它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被称为“章法”或“布局”,并被认为“画之总要”。它指的是,画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将所需表现的形象及色彩、形状、明暗和轮廓加以适当地组织、安排和处理,使之构成一幅协调完整的图画。其主要任务就是在平面上安排和处理表现对象的位置和…  相似文献   

15.
关于君臣关系,传统文化中存在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命题。孔子总结夏、商、周的经验教训,提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个命题,明确指出,君主要依照礼法差使臣民,臣民则要对君主尽忠。它既承认君主的无上权威,要求臣民效忠于君主的统治,又对君权提出约束,让它依礼统御臣属,以便恒久维持一种合乎秩序的君臣关系。苏轼肯定并阐发了孔子的观点,他说:“君以礼使臣,则其三皆君子也。不幸而非其人,犹不失廉耻之士也。其臣皆君子,则事治而民安。士有廉耻,则临难不失其守。”这就是说,“君使臣以礼”的意义在于使臣子受到约束…  相似文献   

16.
春秋战国之际,“礼”发生了异化,它由西周建立的一个统一性的文化结构变为了流于形式的“礼仪”。相应地,原本依“礼”而立的政治秩序、社会道德等也发生了崩溃。在此之际,以恢复“周礼”为方向,孔子提出了“仁”“礼”一体的思想,即“礼”必须以“仁”为精神实质,“仁”必须以“礼”为道德准绳;以批判“礼”为方向,老子提出了“大礼无礼”的思想,即“礼”本身代表着大道的废弛,真正的“礼”是“无礼”而自有“礼”。  相似文献   

17.
儒家礼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礼育是以礼制、礼仪、礼义为主要内容的关于礼的教育与培养的一种教育体系与教育思想 ,它与作为封建制度代名词的“礼教”有着重大区别 ,也较德育宽泛 ,有其特定的内容、原则和方法。儒家礼育对我国传统礼文化的形成和礼义之邦地位的确立 ,起了至关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研究儒家礼育思想 ,对于我们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青年文化的渗透A.美学从各个角度影响着整个人类生活,后现代主义既是一种文化批判,又呈一种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它被中国青年接受了,进入了青年人生。艺术成了商品的情人。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文化上的概念,它作为现代主义之后的一种社会氛围和艺术精神将渗入21世纪的青年人生。人们睁大了眼睛,不解地望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唐朝时发生过一只猫喂老鼠的事,而且猫和老鼠和睦相处,直到老鼠“长大成人”。看来,“猫和老鼠亲蜜蜜”(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插曲)是有案可查的。“猫和老鼠亲蜜蜜”象征着后现代主义将文化的界限淡化了,并削弱了艺术的对立。艺术已失去了它往昔的典雅和“大一统”,通俗艺术、专业艺术、精英艺术都流入了它的河道并泛起时代的粼粼波光。各种文学几乎是“同一边长”,由走出“象牙塔”到取消“金字塔”,纯文学的尊严几乎都寿终正寝了,并且正走向商业化。美国学者杰姆逊曾这样概括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第一,商品不再是一个纯经济的概念,它已成为一个文化概念,含有文化的内容。第二,后现代主义中的美学意义的产品是和商品生产密切地融合在一起的。商品社会中商品化的无孔不入,使“商品带上了泛文化的性质”,艺术受商品化的影响,使  相似文献   

19.
《国语》为了解先秦工匠文化问题提供了丰富资料。《国语》中的“工”具有职官统称、工官、手工业者、乐师等丰富意涵,揭示了当时工匠之亦工亦官的身份属性。而“工”之职官展示的工官种类的多样化面向,说明当时可能已有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工官管理系统。《国语》中亦展现了工匠身份的两种类别、匠技的世传属性、匠作的生态属性等微观的工匠生活。在此基础上,《国语》还呈现了工匠文化与礼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礼文化如同一个隐形指挥棒,驱动或者规约匠作活动,反过来匠作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并影响礼文化。  相似文献   

20.
僧诗与禅文化的美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庸》开篇即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作用之大,是可以想见的。中国古代重诗教,《论语》里“不学诗,无以言”、“始可与言诗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等句子,都从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佛教,意思就是佛陀的教育,这种教育,也如同中国的儒家孔孟之道,其实它们有许多观点和方法是相同的。佛教教学的目的是求得智慧,换句话说,它是一种智慧的教育。在佛经里有一个术语,梵文音译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成中文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如果用现在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