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黄政 《唯实》2007,2(8):16-18
不能将"以人为本"简单地指认为"人本主义",因为它不是建构在抽象的人性论基础上的.应该用历史辩证法的方法来审视"以人为本",一方面它的提出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又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在当代具有其深厚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2.
黄政 《唯实》2007,(9):16-18
不能将“以人为本“简单地指认为“人本主义“,因为它不是建构在抽象的人性论基础上的.应该用历史辩证法的方法来审视“以人为本“,一方面它的提出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又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在当代具有其深厚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春秋时期管仲最早提出"以人为本",到晏婴提出的"以民为本",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今天我们提倡"以人为本",与历史上"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批判地继承了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一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近代史上,五四运动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它的爆发直接催生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内容的"五四精神"。作为青年力量源泉之一,"五四精神"历经百年传承而历久弥新,并随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新时代青年继续弘扬和传承"五四精神",必然对增强"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论著中,否定的是米海洛夫斯基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而不是否定一般历史哲学理论本身;否定的是把一般历史哲学理论当成一把万能钥匙到处生搬硬套而不去研究具体的历史事实,而不是否定一般历史哲学理论对研究历史的指导意义;是从正面肯定一般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而不是否定一般历史哲学理论具有"超历史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这是科学发展现的本质和核心.本文主要从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视阈出发,论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反思和校正现代化发展的理论成果,它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我们党的执政理念;阐明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的辩证统一,它完整、正确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标,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科学性的一面;揭示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从现实出发的变革现实的历史活动,表明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不断克服困境与束缚的漫长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7.
有关辞书将"人治"释义为儒家的政治思想。"人治"的特质在于"贤人治政",即《礼记.礼运》讲的"选贤与能",它是儒家德治系统的重要构件,具有基础性、前提性特征。人治并不与法治相对立。"治人"与"治法"结合是中华民族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今天仍有借鉴、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们党今天提出"以人为本",虽然在字面上与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的提法十分相似,但它却是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其科学根据,是重新解读马克思的积极成果."以人为本"是对以"非人"为本的否定和抛弃,是要强调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为了人.提出"以人为本"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历史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其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在科学历史观的指导下正确认识历史、全面总结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主动引领历史,在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中把握历史规律,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探索中担负历史使命,在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坚决斗争中坚定历史自信。站在建党百年的历史时刻,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觉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方法逻辑,对于探究中国共产党推动历史发展的"制胜密码",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姚挺 《福州党校学报》2005,(4):48-51,61
"一定的社会规定"的"人"是马克思"以人为本"观点中的"人",马克思"以人为本"观点中的公平(平等)和正义是建立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基础上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1.
生态环保:"以人为本"抑或"生态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红  刘文良 《求实》2007,(10):40-43
究竟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生态为本",这已经成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一个敏感的话题,也是建构生态话语需要明确的一个现实问题。"以人为本"并不等于"人类中心主义",它坚持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生态为本"的主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困境,但它的某些理论主张对于弥补"以人为本"的局限也有借鉴意义。以"生态为本"为内核的"人本"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为旨归,"生态为本"为内核,是探讨和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2.
<正>历史是活着的,不仅活在过去,而且活在现在,还活在未来。关注历史具有不同的视角、动机和目的,那些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人,会把历史当成当下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尽量还原历史本来面目中,科学端正地挖掘阐释时代价值,把历史作为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重要参照系,积极影响现实和开拓未来。值得高度警惕的是,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观念转变、科技转速的历史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又一次"起了床"。有的人借助碎片化的"历史",歪曲历史,丑化现实,  相似文献   

13.
孙涛 《理论建设》2014,(5):83-87
德国社会民主党爱尔福特纲领被誉为"整个第二国际的典范",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的制定过程曲折艰辛,它的内容具有明显的二元化特征,对它的评价经历了从否定到肯定中有否定再到历史与辩证考量的历史进程。这一诞生于革命与改良"最敏感的胶着点"时期的纲领,反映出了当时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表达出了不同派别的诉求,体现出了德国政治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深入研究爱尔福特纲领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周良书 《党的文献》2003,2(3):12-14
"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最终归宿,它从根本上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三个代表"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最新总结.从总体上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功和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了"三个代表",党在不同时期之所以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根本原因也在于不同程度地违背了"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15.
于沛 《红旗文稿》2014,(5):26-28
正史学不仅仅是叙述,而是在叙述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的学科,早在中外史学萌生时期,即已表现出这一鲜明的特点。在中国古代,楚国的申叔时认为,历史使人"耸善而抑恶"、"昭明德而废幽昏"、"知兴废而戒惧"。清人龚自珍说:"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奠基人李大钊在《研究历史的任务》中明确指出:"历史学虽是发源于记录,而记录绝不是历史",研究历史重要的任务是在整理事实的基础上,"理解事实,寻出它的  相似文献   

16.
"严复悖论"的实质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上的"两难"写照:历史规律的需求与现实国情缺乏实现这一需求条件之间的"悖论".它给我们带来的根本启示是:解决这一"悖论"的质底不在于现代化学理的"启蒙",而在于脚踏实地的现代化实践.这包括三个具体的历史启示:其一,中国的现代化不能离开作为"国性"的传统文化,只有将传统文化作为现代化的中介,才能现实地展开现代化实践.其二,引入外来的现代化思想必须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而能胜任这一历史任务的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其三,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社会存在的"现代化",在中国的现实中,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使之具有实质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离不开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理解人文关怀,需要拓展以人为本的领域.以人为本是有广泛的普适性,它应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认同.社会的一切领域都存在着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问题.将幸福作为一种政策目标,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以人为本"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话语权",也应当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规范.坚持以人为本,应当重视人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平飞  董星辰 《党史文苑》2012,(12):52-56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先在中、西、马视域中来考察"以人为本"的不同理解以及真实前提,无疑是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全方位、多维度透视解剖"以人为本"理念以"求真",结合实际在实践发展中落实"以人为本"理念以"求用",是真知真行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9.
许海 《前线》2017,(1):65-66
<正>近年来,一些诋毁历史英雄人物,否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的言论甚嚣尘上。如针对长征胜利80周年,有人便以讹传讹,不仅怀疑"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真实性,还妄称蒋介石为红军长征"放水",污蔑红军"强拉百姓入伍",等等。诸如此类的错误言论,在思想领域造成了混乱。在此,有必要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深入分析。历史虚无主义的源流与实质历史虚无主义动辄以怀疑、否定的面目示人的特点,有其思想史上的渊源。远在古希腊,哲学  相似文献   

20.
胡建 《理论学刊》2005,1(6):52-56
我们今天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其思想奠基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就由鲁迅完成.鲁迅用"立人"的取向超越了当时社会改造的思想高峰--"制度决定论"、"人是国家的工具"和"个人乃完全自足的纯粹自性",肯定了个性的价值在于它既是社会国家的目的,又是历史演进的现实载体与动力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