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布哈林曾经是共产国际和联共(布)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一个“学识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列宁语)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作为思想家和和高瞻远瞩的政治领袖,他的目光远非止于经济领域,他还对文化问题提出过一些有建树的思想。虽然其中也有一种正如列宁所批评过的“繁烦哲学的东西”,但从人类思想理论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布哈林的有些思想理论观点也是社会科学宝库中有价值的东西。对其整个思想理论遗产,我们应本着一分为二的观点,作出符合历史真实的介绍和评价。遵循这一原则,本文试对布哈林的文化思想作一简略描述。  相似文献   

2.
共产国际、联共(布)在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重视中国农民问题,并在指导中国大革命中付诸实施了这一思想,推动了中国农民运动的发展。由于共产国际、联共(布)把解决中国农民问题的希望寄托在国民党身上,最后导致了农民运动的失败。究其原因,在于共产国际、联共(布)过高估计了国民党,轻视了共产党。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共产国际、联共(布)对中共军事工作的指导举足轻重.在这一时期,共产国际对中共军事路线的指导方针大部分错误但不是完全错误.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并没有一成不变地始终强调"城市中心论".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共产国际主张开展游击运动、发展农村根据地和红军,对中国红色政权的成长壮大客观上是有利的.本文依托近年来解密的俄国档案资料,同时借鉴部分新发表的研究成果,尝试对这一时期共产国际、联共(布)对中共军事工作指导策略的演变与影响作一粗线条的梳理和评析.  相似文献   

4.
新论摘编     
谁最先提出“社会主义模式”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出现了一股“模式热”。在国际共运史上,最早提出这一问题的是布哈林。他在1922年11月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作《关于共产国际纲领的报告》时指出:由于在资本主义制度内无产阶级不能成为成熟的社会组织者,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必然要经历一个探索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国家中将产生不同的‘社会主义的民族模式’”(《共产国际公报》1922年,第14—15号,第8页)。这个论点后来还受过严厉批判。但现在看来,不管人们对布哈林的总评价如何,这一点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廖逊 《新东方》2006,(12):1-1
从人类出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起,如何处理不同制度国家的关系,就是布尔什维克领袖们必须面对的一大难题。对列宁的思想遗产,争论者们各执一端:红军总司令托洛茨基主张不断革命,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过是世界革命的根据地而已;共产国际主席布哈林和联共(布)总书记斯大林则主张“一国建设社会主义”,应在此基础上扩大成社会主义阵营。但是一直到三四十年之后,中苏两党还在为不同制度的国家该不该和平共处而争论不休。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认定,今天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而不再是“帝国主义和世界革命的时代”,更不是“帝国主义走向全…  相似文献   

6.
关于共产国际中期活动的评价共产国际中期一般是从1924年列宁逝世后的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起,至1935年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前为止。这段时期共产国际从指导思想到具体实践活动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对国际共运的发展来说,消极作用更多。斯大林为共产国际活动提出的指导思想是:国际无产阶级应促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保卫世界上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实现这个指导思想很容易把苏联一个国家、联共(布)一个党的利益置于一切之上。而共产国际的集中领导和苏联人在共产  相似文献   

7.
李伟 《湖湘论坛》2005,18(5):77-79
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关系的课题研究,近几年在领域的拓展、深度的开掘和方法的创新方面,都有了长足的推进,但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缺憾,需进一步努力挖掘和改正。  相似文献   

8.
安济森 《传承》2015,(3):26-27
维经斯基作为共产国际、联共(布)远东局代表,其五次赴华指导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及国共合作,在中共建党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维经斯基作为记者来华,在对中共的工作指导中注重创建中共宣传鼓动事业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宣传鼓动工作和中共的创建及其后各个阶段的革命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贺慧 《传承》2009,(10):10-11
长期以来,中国的土地问题是社会各种矛盾冲突的集中体现。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中国大革命从开始酝酿到最终失败,联共(布)、共产国际对其一直起着重要指导作用。其对中国土地问题的政策经历了从改良时期到自上而下进行土地革命的时期,到最后转变为自下而上进行土地革命。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中国的土地问题是社会各种矛盾冲突的集中体现.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中国大革命从开始酝酿到最终失败,联共(布)、共产国际对其一直起着重要指导作用.其对中国土地问题的政策经历了从改良时期到自上而下进行土地革命的时期,到最后转变为自下而上进行土地革命.  相似文献   

11.
1928年,斯大林在反对联共党内各个反对派的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他的个人独裁的地位业已确立起来。就在这一年召开的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作出决定:各国共产党对联共的领导要无条件地服从实际上就是要求在斯大林的指挥下统一行动。 这个时期,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暂时转入低潮,资本主义各国趋于“相对稳定”。德意法西斯主义势力迅速崛起,疯狂反共,正在积极准备新的侵略战争。另一方面,各国社会民主党的力量也有所恢复和发展,各国工人阶级也正在积蓄和壮大自  相似文献   

12.
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党史教科书《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从1938年9月到1953年的15年里,共出版了67种文本,再版3百余次,总印数达4281.6万册,是苏联图书出版史上发行量最大的书籍之一。这本书,不仅对苏联,而且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过巨大影响。日丹诺夫曾说,此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知识的  相似文献   

13.
从中共五大到“八七”会议:中共领导核心的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中共领导核心从陈独秀向瞿秋白转移的全过程.本文认为,中共五大之前陈独秀的领导已受到指责;五大上陈独秀虽然继续当选为总书记,但其领导地位已经动摇.与此同时,与莫斯科有着更密切关系的瞿秋白则受到重视.五大后陈独秀的领导能力受到严重挑战,并最终被淘汰.瞿秋白则声名雀起,并很快成为必然的核心人选.所有这一切,既与当时中共面临的形势有关,也与联共(布)、共产国际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阿荣 《前沿》2005,(3):159-162
认清社会性质是认清一切革命和建设问题的基本依据。20世纪 20年代末 30年代初发生的社会性质问题论战是从联共 (布) 和共产国际内部因中国革命问题的争论而引起的。大革命的失败是这场论战的导火线。这一争论先传到党内, 后扩展到了社会。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批判的是托派。随着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深入, 论战扩大到了史学界, 发生了社会史问题论战, 后又发生了中国农村社会性质问题论战。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一著作给这场论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15.
1924年列宁逝世前后,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处在一个严重困难的时刻。列宁病重不能视事,国家在经济方面也存在着不少困难,接着,苏联人民又承受着失去自己敬爱的领袖和导师的巨大悲痛。就在这样一个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化悲痛为力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的关键时刻,长期隐藏在联共(布)党内的托洛茨基反党集团,乘列宁病重和逝世之机,更加猖狂地向党进攻,迫不及待地妄图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散,从根本上改变列宁亲自制定的革命路线和苏维埃国家的发展方向,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在这场“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斗争”中,“极严重的危险使党紧密地团结起来了。”①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党中央,继承列宁的遗志,高举列宁主  相似文献   

16.
《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是列宁为共产国际“二大”起草的重要文件之一。列宁的《条件》草案是十九条,最后大会通过的《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是“二十一条”。对这“二十一条”在国外一直存在着两种完全对立的评说。苏联始终坚持共产国际制订“二十一条”是“完全正确和绝对必要的”,是为机会主义渗入共产周际设置了障碍,从而从思想上和组织上巩固了共产主义运动。而西方史学界认为“二十一条”是“世界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和共产党人缔造的第一次国共合作,使1924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获得迅猛发展,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瞿秋白同志曾对此作了巨大的努力,对于促成、巩同和发展第一次国共合作,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一 1922年11月,瞿秋白以中共代表团译员身份,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四次汽表大会。列宁同志在大会上作了《俄罗斯革命之五年》的长篇演说。大会通过了《关于东方问题的总提纲》。  相似文献   

18.
1935年,陈云参加遵义会议后,受中共中央的重托,到苏联向共产国际汇报遵义会议情况,随即留在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1936年12月初,中共中央向代表团发来一份紧急电报,告知红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受重兵阻击,并指示速设法从新疆接济。这  相似文献   

19.
1926年春来华的苏联布勃诺夫使团,又称布勃诺夫委员会或苏俄视察团,是一个级别相当高、负有重要使命的军事政治使团。团长阿·斯·布勃诺夫是联共(布)中央委员、苏联红军政治部主任,来华时化名伊万诺夫斯基。团员包括联共(布)中央委员、远东区委书记库比亚克,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主席列布什,苏联红军军官隆格瓦等10余人。该使团来华  相似文献   

20.
对王明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深层剖析叶健君统一战线是共产党人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和策略.在中国共产党制定和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过程中,共产国际及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曾经起过正反两方面不同的历史作用。王明当时身居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