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减灾》2013,(3):27
推进避灾安置场所建设是浙江省委、省政府着眼"关口前移",实施防灾、减灾、避灾和救灾一体化发展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自2006年在全国率先开展"避灾工程"建设试点以来,浙江省已累计建成避灾安置场所7251个,可容纳180多万人,在"桑美"、"莫拉克"、"海葵"等台风袭击时发挥了突出作用。"避灾工程"建设项目入选2010年度"浙江省  相似文献   

2.
周萍 《中国减灾》2013,(2):23-26
浙江省是一个多灾易灾省,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成为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浙江省委、省政府将减灾救灾工作摆上加强民生保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综合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有力提升了减灾救灾的整体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3.
《中国减灾》2013,(11):24-25
2013年以来,天津市民政局救灾处按照局党组构筑民政三大板块和8个体系的总体部署以及"三创、三求"的工作要求,在提高应急水平、强化基层能力上下功夫,着力破解薄弱环节,推动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为天津市救灾工作加快发展、争创全国前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周萍 《中国减灾》2013,(3):23-26
浙江省是一个多灾易灾省,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成为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浙江省委、省政府将减灾救灾工作摆上加强民生保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综合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有力提升了减灾救灾的整体能力水平。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浙江省  相似文献   

5.
《中国减灾》2013,(17):42
四川省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以下简称"指挥体系"),属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防灾减灾规划项目,建设有覆盖全省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的203个应急指挥平台和省市县乡四级灾情信息网络,是全国第一个自然灾害省市县乡四级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指挥体系采取"省市县分级负责、省级统一指导"的原则建设。四川省减灾中心具体承担省级体系实施和对市县乡三级体系建设指导。省级应急指挥体系为四级体系核心,担负全省网络中心、数据中心、指挥中心以及指导市县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以下简称“指挥体系”),属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防灾减灾规划项目,建设有覆盖全省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的203个应急指挥平台和省市县乡四级灾情信息网络,是全国第一个自然灾害省市县乡四级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  相似文献   

7.
明天,灾难或许还有;但今天,我国的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已经步履革新。有了这些沉沉的积淀,在任何灾难面前,我们应对的心会更加坚强,伸出的双手会更加坚实,迈出的步伐也会更加坚定……  相似文献   

8.
<正>防灾减灾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肩负着缓解社会矛盾,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避灾工程建设是提升综合减灾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避灾工程建设主要做法、存在问题等方面,介绍了该区为开展避灾工程建设,提升综合减灾能力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王潇烨 《中国减灾》2013,(10):26-31
重庆市是中国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辖市,也是西部地区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历史悠久,文化繁盛,地处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地区,长江、嘉陵江两江环抱,是著名的“山水之城”。但是作为全国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地区之一,重庆市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严重。近年来,重庆市各级民政部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践行“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扎实推进民政救灾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是全国自然灾害高易发省份之一,近年来更是多灾并发、重灾连发。“5.12”汶川特大地震、“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5.10”岷县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等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灾害给甘肃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损失。甘肃省从中汲取深刻教训,着力健全完善以综合政策、联动责任、信息管理、基础设施四位一体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积极推进灾害管理由应急救助向综合减灾救灾转型跨越。  相似文献   

11.
《中国减灾》2012,(21):29-30
近年来,安徽省淮南市始终立足防救并举,以防为先的救灾工作理念,科学谋划,突出特点,锐意进取,狠抓落实,以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为抓手,灾害应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综合减灾成果丰硕。一、准确定位,转变观念,确立综合减灾救灾工作新思路淮南市地处江淮之间,淮河横贯全境,境内流长87公里,其中市区流长51公里,是全国25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由于受特殊地质构造、地理位置及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减灾》2013,(21):24-25
2013年以来,天津市民政局救灾处按照局党组构筑民政三大板块和8个体系的总体部署以及"三创、三求"的工作要求,在提高应急水平、强化基层能力上下功夫,着力破解薄弱环节,推动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为天津市救灾工作加快发展、争创全国前列奠定基础。取得的成绩一、有序推动基础性政策创制。防灾减灾救灾体系骨架和核心的重要政策性文件均进展顺利。《天津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经天津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已正式出台;《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暨三年实施方案》完成征求意见工作;《天津  相似文献   

13.
《中国减灾》2012,(11):29-30
近年来,安徽省淮南市始终立足“防救并举,以防为先”的救灾工作理念,科学谋划,突出特点,锐意进取,狠抓落实,以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为抓手,灾害应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综合减灾成果丰硕。  相似文献   

14.
徐娜 《中国减灾》2012,(10):22-27
青海省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寒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所有困难和特点。切实加强减灾救灾工作,提高灾害应急救助水平,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对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推进“两新”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近日,本刊记者就青海省防灾减灾工作开展等相关问题专访了青海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更阳。  相似文献   

15.
徐娜 《中国减灾》2012,(15):27-30
湖北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省份,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灾害损失重。2001年至2010年的10年间,全省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75%,自然灾害作为湖北省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减灾救灾工作,全面加强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近日,本刊记者就湖北省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等问题专访了湖北省民政厅厅长、省减灾委副主任谢松保。  相似文献   

16.
李贵明 《中国民政》2013,(12):47-48
灾害发生不仅仅是由于大自然外力的影响,还有人类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脆弱性的作用,正是在这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才形成风险并转化为灾害。因此,在减灾救灾工作中,必须树立起灾害“可预防”、风险“可管理”的意识,全面加强减灾救灾综合防范防御能力建设,从源头上防止或减少(减轻)灾害的发生,实现从被动救向主动防的转变。笔者认为,全面加强减灾救灾综合防范防御能力建设,必须做到以下五个”坚持”:  相似文献   

17.
徐娜 《中国减灾》2011,(3):10-11
刚刚过去的“十一五”(2006--2010年)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类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时期,5年间全国因灾死亡失踪达10.4万人,22.2亿人次受灾,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5万亿元。  相似文献   

18.
陈素珍 《中国减灾》2014,(21):40-41
正一次台风即将来临,后田社区启动了早已熟悉的应急流程。在接到上级预警后,社区值班员开始昼夜观察水位及台风变化并及时通报,广播员不间断发出预警,请居民做好撤离准备,抢险救灾突击队检查所有应急救灾装备。在台风登陆前4小时,各应急小组组织被转移人员前往避灾中心。社区主任刘尚亦手中有一份不断更新的紧急联络名单,囊括了灾害来临时需要转移安置的危房居住人员、危  相似文献   

19.
田恬 《中国减灾》2012,(5):29-31
云南是一个以多民族、多灾、贫困、山区为特点的边疆省份,特别是各种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十一五"期间,全省因灾经济损失达804.49亿元,每年平均超过160亿元。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积极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加强防灾减灾综合能力。近日,本刊记者就云南省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等采访了云南省民政厅副厅长姚国华。  相似文献   

20.
周萍 《中国减灾》2013,(21):20-23
近年来,在民政部的关心支持下,在天津市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天津市各级民政部门坚持科学防灾减灾理念,理清新时期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思路,完善防灾减灾应急系统,并在政策创制、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建设、冬春救助、防灾减灾文化宣传教育、灾害信息员培训、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等方面成效显著。近日,本刊记者就天津市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情况专访了天津市民政局副局长金海龙。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十二五"期间天津市自然灾害发生的总体情况。金海龙:"十二五"期间,天津市自然灾害总体趋缓,2012年突现极值。无论是发生的频率,还是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近年来天津市的自然灾害都呈现稳中有降趋势,但2012年,天津市连续遭受特大暴雨灾害的袭击,不论从致灾因子(如强降水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强度和频次,还是影响的范围、造成的损失,均为近年来最大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