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司法实务中,各地法院对因触电引起的侵权纠纷在处理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分析其原因在于,我国现有多部法律规范调整着此类侵权关系,如《民法通则》第123条、《电力法》第60条、《侵权责任法》第73条等,且这些规范间存有冲突。作为救济法的侵权责任法应当成为调整此类纠纷的规范依据。当然,仅仅依靠一部侵权责任法尚不能完全解决触电侵权中的所有法律适用问题,需要借助电力法等其它规范的综合协调。  相似文献   

2.
侵权责任法出台之前,在侵权案件的法律适用上,司法机关只能适用民法通则及相关的司法解释。侵权责任法的出台使公民的宪法权利得到保障,有利于维护法律的统一性与严肃性。但其在侵权行为的基本类型的划分上,应以侵权责任归类原则作为标准,覆盖所有侵权行为,将侵权责任法定位在特别法,明确其是否具有溯及力,以期其更具有现实意义及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将侵权法定位为责任法在应然层面不比定位为债法更具合理性.《民法通则》将侵权法定位为责任法.《侵权责任法》的定位仍为责任法,但该法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侵权损害赔偿.《民法总则》明确规定将侵权法定位为债法.民事责任的范围转变为按照法律规定和当事人约定应承担且不能归入民事义务的内容.民事责任的具体内容为违约责任和因绝对权的效力产生的民事责任.民事责任一般为无过错责任.民事责任承担方式为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的共同的规定.侵权法的内容为侵权责任的构成和侵权之债数额的确定.侵权责任的履行和不履行的法律后果适用《合同法》的规定.侵权责任和民事责任互相配合能够更完整的保护民事权利.  相似文献   

4.
生态破坏行为作为《环境保护法》新增的约束对象,旨在预防不当的开发利用行为对生态的破坏,减少破坏行为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权益的损害。而生态破坏造成侵权的法律适用问题,《环境保护法》指向了《侵权责任法》,但并未指明具体的章节条款,《侵权责任法》中关于环境侵权的内容仅规定了环境污染侵权的责任及归责原则。环境保护法对生态破坏的侵权责任认定都寄希望于侵权法,但是直接导致生态破坏的归责原则法律适用不清的问题产生。对此,依据现有的法律及其立法目的分析生态破坏的适用归责原则,通过对生态破坏的特性、受害人求偿的高效性、司法实践的可操作性、环境保护要求等方面分析,综合对比无过错责任原则及过错原则的适用条件来看,应当将其纳入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5.
《侵权责任法》文本规定以民事权益为保护对象,对于民事权益的解读应该尊重社会发展之现状,保持其开发性。民事权益与民事权利、利益之间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区分三种意义重大。将债权纳入侵权责任法的保护对象符合立法目的,也是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要求。侵权责任法是一部限制自由与保护自由相制衡的法律,对于其保护对象应当作出限制基础上的扩张性解释,以达到对民事权益的最大化保护。  相似文献   

6.
新颁布的《侵权责任法》虽然没有将公平责任作为归责原则,但并不能否认公平在侵权责任法中的价值。公平原则是侵权法制定和实施的基本准则,个别情况下可以直接适用。《侵权责任法》实施前,公平责任曾是法院裁判的归责依据,《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四条也是公平的直接体现。  相似文献   

7.
《侵权责任法》作为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基本法的角度对侵权责任作出规定的,但一部《侵权责任法》解决不了所有的民事侵权问题,世界上也没有一部侵权行为法能够囊括所有的民事侵权内容.从《侵权责任法》保护范围来阐明哪些权利和利益受到《侵权责任法》保护,并就其立法模式在比较法上进行比较观察,可以查找存在的不足和创新之处;从归责原则的变化发展,整理侵权行为法的历史沿革,将预测侵权行为法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不是一篇法学论文,但却是一部重要的民法学特别是侵权责任法学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它从中国媒体侵权责任案件法律适用的司法实际出发,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从审判实践上总结经验,从理论上进行概括,形成了这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的法律适用的规则,方法敢于创新,体例新颖别致,内容丰富多彩、切合实际。这种研究风格和研究方法与《美国侵权法重述》的研究方法相似,作者将其命名为“中国侵权责任法重述之媒体侵权责任”,是完全有道理的。本刊刊出这部条文式的研究成果,意在鼓励和支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法学研究方法,倡导注重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研究态度。相信在中国侵权责任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本文总结的法律适用规则不仅在指引媒体侵权责任纠纷案件中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同时对规范我国媒体传播行为,保护媒体合法权益方面,也会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侵权责任法》实施以前,员工或雇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侵权可能会自己承担赔偿责任或者与雇主一起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雇主可以向雇员追偿。《侵权责任法》终结了用人单位主体的混乱,却也留下了用人单位追偿权的悬念。在职务侵权案件中,有的法院支持用人单位的追偿权,而有的法院却加以驳回。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方法,认为用人单位追偿权不宜在职务侵权案件中主张,而应通过内部机制解决。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恶意销售损害他人健康的缺陷产品的行为必须得到有效的遏制,[2]应当在立法层面加以解决。文章结合《侵权责任法》,剖析了产品侵权案件的惩罚性赔偿规则,在缺陷产品致害案件的实务操作层面,进行了引申分析,指出《侵权责任法》的实施,对于监督企业生产安全、高品质的产品有重要引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国际私法的发展与变革过程中,侵权冲突法被认为是“最动荡不宁的领域”。在此背景下,2010年10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有关涉外侵权关系法律适用的规定格外引人注目。通过与《民法通则》、《示范法》以及《罗马Ⅱ》的比较,可以发现《法律适用法》中的侵权冲突规则在适当吸收灵活性的同时呈现出鲜明的确定性和实用性特征。这种立法取向或有质疑,但仍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2.
略论侵权法保护的民事法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事法益与利益、权利既有联系又存在区别,《侵权责任法》第2条虽然明定权利与法益均为侵权法的保护对象,但对二者受侵权法保护的条件未作区分。民事法益具有私益性、非权利性、对世性、可归属性和可救济性的特征。民事法益的具体形态可以分别在财产法益和人身法益的框架下讨论,其中财产法益主要包括占有法益、虚拟物法益、物上期待权法益、特许经营法益、正当竞争法益、债权法益等,"纯粹经济损失"难以得到《侵权责任法》的救济;人身法益主要包括一般人格法益、死者人格法益,婚姻关系法益不宜受侵权责任法保护。  相似文献   

13.
我国《物权法》规定了物权请求权,《侵权责任法》则规定了多样化的责任承担方式,涵盖了绝对权请求权的内容,对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请求权的关系采取了竞合的立法模式,造成了二者适用上的困境。竞合的模式具有合理性,同时应该处理好时效、侵权构成要件、归责原则等问题。对于绝对权侵权责任可以适用无损害的无过错的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14.
《侵权责任法》规定的网络侵权责任的理解与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侵权责任法》第36条规定了网络侵权责任的基本规则,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对自己实施的侵权行为应当承担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对网络用户利用网络实施侵权行为承担连带责任的规则,是提示规则和明知规则。理解和解释第36条规定的网络侵权责任规则,应当遵循依法、稳妥和保护原则,划清网络侵权的界限,依法制裁网络侵权行为,同时又要保护好互联网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网络空间的全球化和虚拟化使得传统涉外侵权法律适用规则受到冲击.在网络环境的侵权领域,僵化地适用传统规则和完全运用新的法律适用规则都是不可取的,根据网络空间的特点对侵权行为地进行重新定义、确立有限意思自治原则及最密切联系原则的运用,并以侵权行为地、当事人住所地、国籍等因素对该原则进行限制,再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确定案件的准据法是解决跨国网络侵权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农民集体所有权和集体成员权益的侵权责任法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集体所有权受到侵害时,为了确保被侵权的集体及时行使侵权责任请求权,应当建立各集体的侵权责任请求权行使的代表制度、代位诉讼制度和诉讼支持制度。所有权被侵害的集体提起停止侵害、返还财产、排除妨害、消除危险等请求的,应当按照有利于维护被侵害人权利实现的原则适用物权法和侵权责任法及其他另有规定的法律。侵害集体所有权与侵害集体成员权益是密切联系而又相互独立的民事案由,侵害集体成员权益是指侵害集体成员在集体所有权行使过程中的共益权和利益分配的自益权,不同于集体成员独立享有的财产权,应有不同的类型划分。  相似文献   

17.
备受关注的《侵权责任法》近期正式颁布了,该法名称、适用范围和归责原则在其立法过程中都曾引发不小的争论。正如王利明教授所说,"自己对自己的行为造成的结果负责,行为法最终还是强调责任的问题"。在德国法模式和法国法模式的启示下,中国的立法者选择了归责原则的"两元论",将"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列入其中,并对"民事权益"下了严格的定义。《侵权责任法》尽管还有不尽完善的地方,但确实弥补了很多法律空白,在中国民法典的编纂道路又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18.
研究著作权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直接关系到《民法》、《著作权法》的应用,以及著作权案件的正确处理。著作权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是指侵害著作权的损害事实或者法律规定的涉及著作权的其他事实已经发生,确定行为人对自己的行动座依何种根据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著作权侵权责任归责原则要结合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并根据侵犯著作人身权和侵犯著作财产权的不同,予以分别适用。  相似文献   

19.
国际私法上的"意思自治原则"是合同领域法律适用的首要原则。将有限的意思自治原则引入侵权领域是当今国际私法发展中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4条引入有限意思自治原则,该条内在含义的理解、与其他侵权法律适用规则之间的关系以及当事人选择法律的可行性都将影响该原则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20.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对于同一犯罪行为产生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竞合情形下所适用的案件审理程序。《侵权责任法》的实施,将促使司法观念转变,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重新认识和定位;统一法律适用,公平保护受害人;变革制度内涵,保护受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权益;扩大诉讼当事人范围,突显附带民事诉讼程序的独立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