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肖扬 《中国妇运》2001,(9):45-46
日本将“全球化”定义为:人才、资金、信息、物资的国际化。面对滚滚而来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日本教育界迅速做出反应,确定了国际化的教育方针。善于审时度势的日本教育家认为: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女性人才将在未来社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以培养贤妻良母为主旨的日本女子教育也顺应时势的变化,开始把培养“国际人”、培养学生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能力作为女校教育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日本的421所女子大学和655所女子高等中学普遍采取了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策略。 国际理解教育 与日本国际化教育方针相配…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来自边远民族地区的研修生,我怀着几分胆怯、几分惊奇的心情,面临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工作压力大及家乡受灾等许多困难,于1996年初踏上了日本国土。但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各方面的帮助,我很快适应了环境,顺利地度过了这几关。我能够圆满完成研修任务,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是思想上对此次研修的目的明确,态度端正。我们去日本进修,是以直接参加生产实践来学习和掌握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的。我所在的会社—广濑工业株式会社,虽是一个小企业,但它拥有较为先进的测试仪器和先进的测试手段。研修期间,我先…  相似文献   

3.
蓝婷 《八桂侨刊》2003,(3):27-27
日本人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这与日本的教育制度不无关系。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虽然是明治维新之后确立的,但已基本形成了重视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传统,普遍实行“六、三、三”学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小学六年和初中三年实行义务制教育。高中、大学、研究生院等为非义务制教育。  相似文献   

4.
日本横滨山手中华学校创建于1898年,是世界上第一所海外近代华侨学校,也是目前为止日本仅有的五所全日制华侨学校之一。100多年来,学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适应当地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教育方针,进行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步。分析横滨山手中华学校的教育特色,提高日本华文教育的水平,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华文教育的开展提供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艾昕  胡树 《前沿》2009,(12):146-150
自战后以来,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究其原因,除了美国的扶持外与日本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以及对新技术应用更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不断的教育改革促进社会变革最终使日本成为了经济大国。目前我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并且经济增长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了使我区的教育发展适应未来的人才需求。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发展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区在其中的可借鉴之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于其出色的企业教育。在其“以人为本”的企业哲学的指引下,秉承“和谐高于一切”的企业作风,日本企业造就了一批对企业忠诚的“企业人”,为日后经济的腾飞作了人才储备。通过对日本企业教育实践的分析可知,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是直接的、内在的,而非外在的和间接的。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是“空对空”的观念,更好地重视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火热的七月。扬州青少年同学怀着火热的心情,迎接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青少年朋友们的到来。7月25-26日,一场以和平为主题,以友谊作金桥,以趣味联欢为形式,以青少年交流为未来希望的首届国际青少年大联欢在扬州举行。来自扬州的友城及友好交流城市的日本厚木市小学生代表团、日本人广濑村小学生代表团、美国肯特市交流中学生、美国西港市中学生访扬团和澳大利亚墨尔本小学生代表团以  相似文献   

8.
汤晓黎 《前沿》2006,(11):118-120
二战后的日本教育,在美国教育的影响下,完成了民主化改革,成为日本战后崛起的外部条件。而战后日本政府加大教育投资力度,重视国民的智力和人才开发的教育工程,则成为日本成功的内源因素。但是,战后日本教育与人才培养并非完美无缺,应试教学、平等主义、偏差值教育、校内暴力、学历主义等等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暴露得越来越明显,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9.
2003年8月27日至9月18日,记者参加中国青年考察团赴日本进行了访问。日本青少年工作的特色和面临的矛盾,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事实上,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对整个民族的教育,特别是对公民的日常规范教育一直抓得很紧。日本在整体上对青少年的基础素质文明的教育可谓是“润物细无声”。  相似文献   

10.
《精神文明导刊》2006,(9):31-31
近年来,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湖北省宜昌市结合实际,适时推出了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探索者一孙万清这个重大典型。2003年,宜昌市西陵区二马路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西陵区肢残协会主席、中共党员孙万清同志创办了宜昌市第—个社区心理咨询工作室“窗汐热线”、“窗汐网站”,以净化心灵,强化预防,化解矛盾,理J瞬睛绪为重点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深受群众欢迎。为进一步推进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宜昌市在全市有条件的40个社区开展了以“窗汐网站”、“窗汐热线”、  相似文献   

11.
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GDP)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日本人均GDP仍然是我国的10倍多,我国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既反映了教育的差距,也反映了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差距。结合对日本社会特别是教育发展的考察,总结日本政府制定和实施教育目  相似文献   

12.
我的地震7日     
这是第一次逼我逃到屋外的地震,前后几分钟内的所有行动中,事后想想,80%我都按照日本的防灾教育规范做的。  相似文献   

13.
丹枫似火照秋山,碧水长流广濑川。且看乘空行万里,东瀛禹域谊相传。这是江泽民主席,1998年11月29日,在日本仙台市参观,于晚宴后,思绪万千,乘兴吟成的七绝。199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0周年。江主席于11月26日,飞抵东京。这是中国元首首次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的关心和重视。日本之行,江主席曾在东京、仙台、札幌三处停留。11月26日,日本天皇明仁在东京迎宾广场,为江主席访日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双方均表示了愿为中日友好作出不懈努力的立场。11月28日上午,江主席在日…  相似文献   

14.
白洋 《两岸关系》2009,(8):54-56
随着两岸教育交流的深入开展,互换学生成为两岸高校界公认的一种交流模式,“交换生”也因之成为了两岸教育交流的排头兵。本文讲述的是一位大陆“交换生”眼中真实的台湾大学。作者带着一颗发现和学习的心品读台湾大学和台湾社会的种种,并比较两岸的异同,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台湾的又一扇窗。  相似文献   

15.
王正方 《台声》2006,(5):37-37
日本外相麻生太郎最近在福冈演讲时曾表示,台湾能有今日的高教育水平,受惠于日本殖民期推行的义务教育政策。而且有曾受过日本教育的台湾老年人,亲口告诉麻生,他们有多么怀念日本人的统治!如今在台湾受过日式教育的台湾人多数都是七旬以上的老人了,他们中有多少还在缅怀感念殖民统治,崇拜日本天皇,缺乏具体的统计数字佐证,但相信这种人不是没有,至于占多大的比例则很难说。麻生先生以个别老年台湾人的偏见得到台湾教育水平乃拜日本殖民统治之赐,未免过于武断,言辞之间也透露出帝国主义者的霸道和种族主义式的歧视,并且与事实相去甚远。1895…  相似文献   

16.
聂国朝 《理论月刊》2003,(10):71-73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表对中国、日本教育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特性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中国教育对GDP的贡献份额低于日本,说明中国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没有日本的高;中日两国各产业对教育的依赖程度都非常低,这是两国教育为企业提供市场型教育服务较少的缘故;中日教育都属于中间投入小、附加值高的产业,且中国教育对各产业的依赖程度高于日本,反映了中国教育对其上游产业的总体带动能力远远高于日本;中日教育受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小,这与两国教育为企业提供教育服务较少有关。中国教育的影响力明显高于感应度,因此,中国有必要实行主动发展教育的模式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日本外相麻生太郎近日在福冈市演讲时公然盛赞日本对台湾殖民统治时期的教育.认为台湾目前的教育水平是日本在殖民统治时期推行义务教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日本侵华时期为了使中国警察教育彻底殖民地化,扶植伪政权在沦陷区制定了殖民警察教育方针政策,成立了伪警察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了伪警察学校教育体系,并以所谓的警察教育法规来统辖沦陷区的警察教育。日伪在中国沦陷区警察教育立法的实质是维护其赤裸裸的奴化警察教育,是近代中国警察教育法制建设的倒退。  相似文献   

19.
以日本矢内原忠雄的殖民地教育论与日据时期台湾教育实态为研究对象,分析日本对殖民地进行文化侵略的实质,特别指出日本殖民教育政策与日本天皇制国体观念的内在联系,并列举大量事实材料说明日据时期台湾教育同化主义教育方针与差别教育的对立.通过殖民地教育的历史证明殖民主义与文化霸权的内在关系,以警惕现实中文化霸权主义的发生与蔓延.  相似文献   

20.
陈贺丽 《人民论坛》2015,(5):254-258
日本环境教育对其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已成为制约和谐发展的瓶颈,借鉴日本成功经验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不错的选择。文章在分析日本环境教育发展历程及成就的基础上,从环境教育、环境政策、环境技术和环境立法四个方面分析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