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端洪 《中外法学》2007,(3):280-296
<正> 人民主权是卢梭最伟大的政治理论贡献,集中阐述该原则的著作是《社会契约论》。本文尝试把人民主权作为一个政治的道德原则来理解,解读其观念结构,文本范围基本局限于《社会契约论》的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前半部分。卢梭试图把自由和主权置于一个统一的结构,把主权建立在个人自由的道德基础上,并在主权之下实现全体人的自由,从而在纯粹世俗的意义上把政治权力提升为神圣的权利,克服政  相似文献   

2.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既是一部政治学著作,又是一部法学著作,是世界思想史上的重要古典文献之一。本文即从它的历史背景出发,对其"自由与平等"的目标、性质以及"主权在民"的重要思想进行了浅显的评析。  相似文献   

3.
卢梭的诸多学说一直有着巨大影响,在西方各种精神和运动中留下印记。研究卢梭的学者们成就斐然,但各种解释互相抵牾,意见分歧已不限于卢梭的政治理论,还包括其经济学说、宗教学说、教育学说和道德学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小批学者开始进行卢梭著作统一性的研究。朗松、赖特和卡西勒三位学者为寻求卢梭那一大原则作出重要贡献。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书写卢梭的大潮一直势头不减,并出现一种内在转向,即探察卢梭遗留下来的大宗零散的自传性资料,包括书信、出版著作和卢梭所有的自白,利用这些证据耐心复原卢梭的生活。这并不意味着冷落了卢梭发表的著作,而是将其融入他的整个存在。  相似文献   

4.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发表于1762年的著名著作《社会契约论》,是卢梭政治法律思想较全面的概括。书中,卢梭的人民主权论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人民政治自主即人民自我立法的理念上。然而,卢梭的整体主义的主权概念由于排斥个人自由和忽略私人自主领域。因此,卢梭从社会契约到人民主权的国家政治理论论述,即有发展又存在局限。  相似文献   

5.
卢梭和马克思都是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卢梭与马克思的思想联系关注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对卢梭自由观与马克思早期自由观的简要介绍,阐明卢梭与马克思之间的思想联系。卢梭和马克思都对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和积极自由予以了关注,但他们对自由与法律的关系和自由、道德与利益的关系的论述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平等与自由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两者构成了一对矛盾统一体,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是近代以来法律哲学的难题。卢梭关爱自由,同时他坚信没有平等就没有自由。为了保障自由,他设计了独特的社会契约论,使公民负有服从公意、服从法律的同等义务并使其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公意论以自由保障为目的,却可能以专制或者多数的暴政为结局。卢梭平等理论的得失构成了19世纪及其以后民主、自由与平等理论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7.
浅析《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由与公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梭《社会契约论》以公意(generalwill)为理论基点展开论述,创设了著名的社会契约理论。本文试图从关于自由和公意的论述切入,浅析自由与公意之间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了追求自由、平等,卢梭以“公意”为基石达成了社会契约,想要建立主权在民的新型政体。由于“公意”概念引起的争论和分歧,以及卢梭主权在民理论自身的缺陷和矛盾,使主权在民的理论有走向专制的危险和可能。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应该建立完善的人民主权理论。  相似文献   

9.
古典自然法学派的诸贤哲们使用的“权利(right)”一语具有多义性,其包括:霍布斯的“本能自由”,洛克的“本益禁侵”,卢梭、康德的“公意自由”。其中,以“自由”为本义的权利观念是这一学派的主导性权利观念。但这一权利观经历了由霍布斯的基于人的自然本有能力的自由向卢梭、康德的体现为公共意志的理性约束下的自由的观念转换。从理论逻辑来看,卢梭、康德的公意自由观是古典自然法学中更为成熟、完善的权利观念,因其中内含着“正义”“正当”的意思,所以,它看起来更像是“权利”。至于洛克开创的以“应当不”为本义的权利观,指向保护主体本有利益(“本益禁侵”)。这种“权利”(“应当不”)并不指向主体的自我行为,而是指向他方(其他个人、或社会、或国家)的行为:是对他方行为的禁止。它实质上是义务表述。  相似文献   

10.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十八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古典自然法学派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法学思想方面的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与《社会契约论》等.今年是他诞生的二百七十周年.我们研究他的法律思想,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卢梭的学说表现出对民主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对平等的希冀,对生活的热爱,鼓舞了正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手工业者和  相似文献   

11.
易甸 《法制与社会》2012,(29):220+226
卢梭在解释政治如何合法的时候,一方面承认人类不平等有其必然性,另一方面从法律和道德的原则的立场来指责这种状态,从而建立了一个道德的乌托邦.其对政治理论以及社会契约的研究,很显然的继承了霍布斯以来的古典自然法学派的传统,试图以平等代替智慧,关心的是人类的实际情况而不是一种最佳的状态.在社会契约的掩盖下,人类的自然自由被替换成了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  相似文献   

12.
正罗兰夫人与法国大革命罗兰夫人出身于巴黎雕刻匠家庭。她求知欲旺盛,擅长音乐和绘画,饱读历史、哲学、诗歌、宗教著作等各类书籍,受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影响,崇尚自由、平等、博爱。她对旧制度强烈不满。她的丈夫罗兰是法国大革命时著名的政治家、吉伦特派领导人之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把罗兰夫人推向了历史舞台。她离开自  相似文献   

13.
张玲 《法制与社会》2010,(20):275-276
卢梭的自然状态学说是他全部理论事业的核心,也招致很多批评和争论,本文从卢梭对自然状态的描绘入手,引出针对这一状态的历史真实性而进行的批评,通过明确"卢梭如何看待自然状态"和"自然状态的历史真实性"的区别,说明这一批评的不切要之处。接下来探讨进入了卢梭语境,对其眼中的自然状态的历史状况进行论争的两方观点,并从中发现无论说卢梭的自然状态是假设还是历史事实都不符合卢梭的本意,最终得出结论:卢梭所描述的自然状态具有的是科学真实性而非"客观真实性"。  相似文献   

14.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博士在其著作《性的问题》“酷儿理论”一节中,对酷儿理论作了提炼性的  相似文献   

15.
在自由主义发展史上 ,卢梭和贡斯当的辩论具有象征意义。本文以“人民主权”为切入点 ,在“公意”、主权的界限、主权实现的方式以及对自由理解的分歧等方面对卢梭和贡斯当的政治法律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比较 ,借以厘清人民主权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梁志文 《法治研究》2013,75(3):42-58
一般认为,对待著作人格权的不同态度被认为是大陆法和普通法国家著作权法的重要区别之一。在特殊情况下,著作人格权保护与利用作品的商业自由之间存在冲突,这是质疑著作人格权保护的重要理由。通过对我国著作人格权立法和司法进行系统的实证分析,其基本结论是:我国法上的著作人格权保护制度混合了大陆法和普通法的精髓,以协调作者和作品使用者之间的不同利益。一方面,我国著作权法对作者的非财产利益给予了较强的保护;另一方面,在确实存在合法的商业利益之时,通过对著作人格权的限缩解释而确保商业自由。即,著作人格权保护的中国经验是,著作人格权既具有激励作者非经济动因的作用,也具有矫正作者弱势地位的经济激励作用;其负面效应的克服,系通过限制著作人格权的行使以协调商业自由利益。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重点叙述了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古典自然法学派中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信奉天赋人权说,认为人类最初处于“自然状态”时人人是自由平等的,只有私有财产的确立才导致不平等的产生。对卢梭政治法律思想作了比较全面的概括。  相似文献   

18.
法国启蒙运动之际,著名的启蒙学者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尔》中详尽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观点。他主张教育必须适应儿童自然,反对压抑与摧残儿童的天性,号召"回归自然",尽管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当今教育特别是应试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普遍意志”(volontégénérale),是卢梭政治与法律思想中长期充满争议的概念。当今中文学界对该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译法,但“普遍意志”的译法更为准确。在概念史上,普遍意志并非卢梭首创,但卢梭却赋予了该词全新的含义。对“自由”的过分关注划清了卢梭与其他社会契约论者的界限。普遍意志的基本内容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公共利益,但人们无法仅根据个人利益汇合成公共利益,还需要借助理性与宗教的帮助形成普遍意志。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要求结合者们交出“一切权利”,这种说法可能并不符合卢梭的原意。虽然普遍意志的形而上学性导致它不能直接在现实国家中实现,但它可以作为一种完善现实国家的理想标准。  相似文献   

20.
贝卡里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所论及的关于刑罚权起源的思想采纳了社会契约论的某些观点,而且其中的社会契约思想是与霍布斯等人的社会契约理论一脉相承的。然而贝卡里亚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对社会契约思想进行了实质性地变更,他认为社会原初状态虽然处于每个人对每人的战争状态,但人们所制定的社会契约并不与卢梭和霍布斯等人所持的契约内涵相同即转让全部权利和自由,而是有条件的转让最小限度的自由以保障自身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