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构成肖像侵权,因此致人精神损害严重后果的,法院可以判处精神损害抚慰金。而对于是否判付经济损失,以及经济损失的数额如何计算,却没有法律或司法解释给予具体指导。从“中国法院网”2007年1月至2011年11月发布的有关肖像侵权的已决案例,考察我国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对以上问题所作的判决,可作出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民告官”模式的行政诉讼制度对于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合法行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前司法实践中,行政机关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案件,“官告民”案件却占了很大比重。基于目前“官民”争讼的现实考量,建构“官告民”模式下的行政执行诉讼,以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将行政诉讼根据不同性质进行分类,在不同国家有不同标准,其可使公民权益以及行政审判权的运作得到切实保障。我国行政诉讼法没有明文规定行政诉讼类型,在司法实践中暴露出许多弊端。为给公民行政诉权提供全方位保障,应确立各种不同的行政诉讼类型。  相似文献   

4.
民主、科学是公共决策的生命线。公共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增强公民共同体意识,维护公共政策合法性,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在实际工作中,公共决策权过于集中党委一把手,制度化缺失,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程度有限,缺乏普遍性,因此需要健全党内民主决策机制,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同时积极促进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提高公共政策决策水平,形成党内民主、科学决策与公民参与的良性互动,进而优化我国公共决策机制。  相似文献   

5.
行政复议制度是与行政诉讼制度并行的行政争议解决机制。随着行政诉讼法的修改,与之配套的行政复议法修订工作也应列入议程。在修订过程中,应当以加大复议纠错力度、充分发挥行政复议作为解决行政争议主渠道的作用为目标定位,以坚持行政复议的行政性、便利性、前置性、主动性为基本要求,同时在与行政诉讼的衔接上体现司法审查对行政复议决定的司法谦抑。具体的修改内容可包括:拓宽行政复议受案范围;完善复议审查重点,一次性回应申请人实质诉求;赋予复议机关更大的暂缓执行原行政行为的决定权;扩大复议调解的范围;坚持复议机关作被告监督机制,确保修法相统一;坚持司法审查行政复议决定的“卷宗审查主义”;赋予复议机关更大的复议变更权,着眼于一次性解决行政争议。  相似文献   

6.
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制度在保障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正当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存在着巨大价值。中外立法根据经验及实践制定了多种公众参与的形式和类型。然而在实践中,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实施。针对这一问题,应当根据行政决策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形式的公众参与制度,以提高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当行政主体的合法行政行为导致公民的人身权受损时,由于法律没有设定统一、合理的补偿制度,公民往往得不到有效的救济。考察法国、德国和日本在此领域立法与司法的实践,分析我国行政补偿现状,有必要对人身权受损的行政补偿进行理论和制度的探讨,以便公民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救济。  相似文献   

8.
汉代没有专门司法官吏选拔制度,被选任的普通官吏因明了法律或处事公道才能被任命为司法官吏。汉代有较为完善的司法官吏考核制度,它既包括对兼具司法职能的州牧、郡守、县令、长的司法绩效考核,又包括对专职司法官吏御史大夫、侍御史、廷尉等的考核;司法责任的主体是享有司法职能的司法官吏,承担责任的原则有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连带责任原则;责任的种类有鞫狱故纵、鞫狱不直、鞫狱不实、受赇枉法和失刑;责任的形式有死刑、赎死、免官、贬秩、徒刑和罚金。  相似文献   

9.
我国《信访条例》赋予行政信访政治参与、权利救济和怨情排解功能,而行政信访在实践中承担各种各样功能,其中主要功能是维持社会稳定,信访实践偏离了《信访条例》对行政信访的功能定位。政治参与应是行政信访的主要功能,次要功能是权利救济,监督行政与解决纠纷是信访的间接功能。我国应当根据行政信访的功能定位设置信访机构,将信访机构统一设置在人民代表大会内不符合我国国情,政府内部设置一个相对独立的信访机构是恰当的选择。应赋予信访机构主体资格,信访人可以针对信访机构不予答复的信访事项提起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10.
行政案卷排他原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案卷排他原则是一项源自美国法并被大多数法治国家采用的行政程序与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在我国行政法中也有体现,但存在着行政程序中适用范围过窄、行政诉讼中审理对象、新证据规则不明确等问题。结合实际需求与国外经验,有必要对我国行政案卷排他原则的适用范围、行政诉讼相关规则尤其是新证据的采证等内容进行完善,以确保行政案卷排他原则实现促进依法行政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行政相对人的概念已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是行政法学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对人权的普遍重视反映到行政法中就要求我们尊重和保护行政相对人权利。而现在对行政相对人权利的研究大多是在立法领域与司法领域中,时行政过程中相对人权利的研究却不多,因此,有必要对行政过程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对行政相对人程序性权利的价值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明确其在行政法学理论与实践中不可缺少的地位。程序性权利作为一项没有引起人们足够关注的权利,必将随着人权观念和公民权利观念的发展而日益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2.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是行政诉讼法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其不仅仅是法院对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实施司法审查的权限范围,同时也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能受到司法补救的范围以及诉权范围。我国自1982年建立行政诉讼制度以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经历了立法和司法解释的数次调整,总体上朝着逐步扩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司法行政部门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监禁刑执行的主管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参与领导和管理社区矫正无法律依据,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无执法主体资格。建立社区矫正官制度,是以社区矫正官为中心,广泛动员其他社会资源参与社区矫正,既保证了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性质以及刑事司法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的领导,又解决了社区矫正地域相对分散、人力资源相对不足的困难。  相似文献   

14.
公民政策参与是公民通过合法途径,以政策参与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行为。公民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实质上是利益关系,根据这种利益关系可以对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做出界分。公民政策参与实践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现实的反映,只有将公共政策体制和制度作为重要变量纳入分析视野,才能推动公民政策参与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5.
公民参与是公民对所拥有公民权利的运用,可以是一种权力的再分配,它保证了民众即使目前在政治、经济等活动中无法掌握权力,他们的意见在未来也有可能有计划地被列入到考虑范围之内.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党执政水平的不断提高,引导和规范公民参与,将对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政府和人民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公共行政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共有6部法律规定了行政法上的驱逐出境,但其救济条款规定各不相同。行政法上的驱逐出境属于一般法意义上的国家行为,不属于救济法意义上的国家行为。通观各国,驱逐出境可以通过行政复议、司法审查、人身保护令和个人申诉机制等诸多途径寻求获得救济。设定驱逐出境的救济,应当从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权利保护原则和法制统一原则多维度综合考量。建议保留并完善《出境入境管理法》的遣送出境、驱逐出境条款,吸收并删除其他5部法律规定的遣送出境、驱逐出境。将来,违法犯罪的停留、居留外国人在依法被处理后,由主管机关交由移民管理机构一体裁量决定是否遣送出境、驱逐出境。对修订后的驱逐出境决定,除具有“国家安全的紧迫原因”外,不再限制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17.
行政审判体制改革是整个司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的结果,是检验司法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准.目前,我国行政审判体制中存在的非国家化、非司法化和行政诉权贫弱化等问题,按近、远期目标必须逐步实施改革,以实现社会期待的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8.
公安机关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应当转变社会治理模式、加强行政相对人对社会管理的参与。在治安管理领域,公民参与的制度匮乏、程序缺失、积极性不高等原因导致公民参与整体水平较低,影响了治安管理的效果。通过邀请公民参与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建立案件公开制度等一系列方式,全力保障行政相对人对治安管理的参与和知晓,从而促进其对公安机关的理解和支持,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刑法体系中的行政刑法规范数量众多,为了解决目前刑法典中的行政刑法、单行行政刑法以及附属行政刑法法规之间的诸多竞合和矛盾之处,单独设置行政刑法已经成为完善我国刑法的迫切需要。确立以行政刑法为核心的专门立法,应当采取行为本位主义的立法模式,坚持间接调整原则,采用直接设置独立罪名、法定刑和设置照应性刑法规范相结合的结构,设置特有的刑罚原则,实现行政刑法理念和行政犯罪司法体系的更新与创造。  相似文献   

20.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法院对行政机关行政活动实施司法审查的权限范围;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能受到司法补救的范围以及他们诉权的范围;它决定着法院与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在处理行政案件上的合理分工;它对法院正确履行应有职责和对当事人正确有效行使诉讼权利也是一种重要的保障。文章从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立法模式入手,结合我国法律实践,揭示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立法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