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宁 《思想战线》2005,31(5):113-115
传统意义上的比较文学学科在经历了多次"危机"之后其衰落之趋势是无可挽回的,但这种衰落恰恰为其"再生"奠定了内在的基础,此也即比较文学学科内部的反拨.在这方面,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东方和第三世界学者将对一门新的比较文学学科的"再生"有所作为.比较文学的最高境界是世界文学阶段.那种为比较而比较的牵强比附式的"比较文学"确实应该死亡,而一种新的融入了文化研究和世界文学成分的比较文学学科将在这其中获得再生.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是各种文学理论和文化理论层出不穷的时代,比较文学在这个理论浪潮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如何面对现实、迎接挑战并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围绕比较文学的“再生”和发展进行分析,认为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研究必须要超越文学的疆界,但超越文学不是为了逃离文学,而恰恰是回到文学,其结果不是为了消解文学而是为了发现文学的新的成长点——即建立一种与文化研究相结合的新的比较文学.这种比较文学将会逐步发展成为疆界扩大、内容丰富、开放性的世界文学.在进一步详细探讨比较文学的发展策略的基础上,作者认为比较文学研究终将为全球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李丽君 《理论月刊》2008,(3):125-127
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比较文学最引人注目的方法特征;比较文学的研究趋向是在民族文化文学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之间建立一种辩证的关系,在世界文化的范围中寻觅思维本质的共性,它是辩证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结合;比较文学作为文学研究,一旦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就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影响研究与社会历史批评,平行研究与新批评、符号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接受美学、女性主义批评、文化批判等无不渗透着比较文学思维特性.重视文学批评视域中的比较文学方法论,是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4.
刘灿群  周翔林 《求索》2008,(1):196-197
“世界文学”是植根于经济、文化全球化基础上的现实和必然,表征为民族文学间的精神分工、全球化功能、关联交互等关系运动。“世界文学”的构型决定于各民族文学的方式与动机,影响或积极或消极。比较文学研究为“世界文学”运动提供了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5.
近20年来,比较文学又出现了新危机。怎样重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从危机走向转机,是当前全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当务之急。中国学者提出的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确立了新的比较文学可比性,实现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在新的学理基础和学术视野层面上的重构,不但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比较文学理论的发展,而且为全球化语境中的比较文学研究和跨文明文学交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文化对话与文学人类学叶舒宪在《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发表了《文化对话与文学人类学的可能性》一文。本文通过对20世纪的文学研究--特别是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的历史回顾,提出在文化对话的广阔背景上建立文学人类学的可能性,以期为未来的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7.
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兴起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欧洲,虽然傅东华翻译的法国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和戴望舒翻译的法国比较文学家梵·第根的《比较文学》出版于三十年代,系统地介绍了比较文学的历史、理论及方向,但是,中西比较文学研究在我国近现代早已开始。我国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的王国维,梁启超、苏曼殊,以后还有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凭借着对祖国文化的深厚造诣,都曾对中西文  相似文献   

8.
黎跃进 《求索》2014,(12):155-162
法国学者梵·第根倡导的“影响研究”,是文学影响的源和流“两点一线”的史实考察。但异质文学影响不是那么简单,往往是一源多流的复杂影响。跨文化的文学现象之间不是直接接触,但有共同的渊源,在“同源”的作用下,表现出审美共相,构成“同根并蒂”的关系。夏目漱石和老舍是典型的例子。漱石和老舍都在20世纪初旅居英国,有大体相似的生命体验;他们大量阅读英国文学作品,斯威夫特和狄更斯小说中的幽默讽刺,成为他们创作共同的艺术资源。漱石和老舍不同的生命历程和精神世界构成的差异,即使同源而出,也显示出各自创作的个性和走向。从这一个案的考察,可以看到:“同根并蒂”作为影响研究的新范式,能拓展比较文学研究的新空。  相似文献   

9.
文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源泉。文学、历史和哲学是一个民族文化最基本的三个要素。文学批评就是对文学作品的评论。它只需要回答两个问题 :好还是不好 ?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 ?文学批评类似于学术评价 ,而学术评价问题是一个至今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量化的观点已经受到批判 ,但对质的评价应如何进行 ?历史评价、社会评价、同行评价谁更科学 ?学术评价的关键是公正 ,但如何能够做到公正 ?这些问题都是现实问题 ,也是饶有兴趣的理论问题。比较文学的价值在于比较文化 ,即透过文学比较来进行文化比较。比较文学实际上是跨文化研究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梁黎  何军 《前沿》2014,(11):215-218
比较文学中的文学翻译强调翻译家的“创造性叛逆”。本文以贝娄的小说Humboldt’s Gift为例,根据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不同版本的中文译本,从文化过滤的层面来分析翻译中的具体事例,以说明文学翻译中的“叛逆”,也就是说,由于受本土文化的限制,译者如何对原文进行歪曲、增减、渗透等,从而导致原著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产生变异。  相似文献   

11.
费小平 《求索》2007,(9):182-183
“家园政治”议题是文化批评问题,主要是指家园的建构遵循着一个“选择性包容与排他模式”。康拉德的小说通过人物塑型、场景、对话、叙事模式等形式层面,为读者建构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家园”形象,奈保尔的小说承继了这一切。奈保尔的此番文学“家园”想象成为文化批评及后殖民批评的不可或缺的话语资源,也对我们后发型国家如何恰当处地借鉴西方文化以建构本土文化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中国语境下的比较文学学科和文化研究学科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曹顺庆 《思想战线》2005,31(4):56-61
跨文明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学术思潮。跨文明研究是一种强调对不同文明之间的异质性的研究。比较文学的跨文明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在不同文明的异质性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互补性。跨文明研究以追求一种“异中之和”或“和而不同”的文化理想而区别于全球化思潮。当前可以从3个学术前沿的问题来切入和推进中国比较文学的跨文明研究:一是“送去主义”或“发现东方和文化输出”的理论问题;二是比较诗学领域中体现出来的异质文明的不可通约性和可通约性研究问题;三是跨文明研究视野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 一、对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拓展刘守华的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的那样,是把民间文学和比较文学结合起来所开辟的一个新天地,在把民间文学研究引向深入的同时,它扩大了比较文学研究的内容。他的这一研究,不仅从故事情节比较着手,而且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民俗事象方面开始把民间故事作为真正的文学(而又不是纯文学)加以比较,并且整个比较研究的范围也扩大了,从而拓展了近年来只单纯追求书面文学比较的  相似文献   

14.
危机何在     
危机何在李书磊语言常常有一定的传染性和麻痹性。当传媒都在讨论“严肃文学出路何在”的时候,严肃文学似乎就真的是走投无路了,大家都同时失去了对这种提问本身的反省能力。实际上我们目前的文化状态与其说是严肃文学的危机,不如说是通俗文学的兴盛,而在通俗文学兴盛...  相似文献   

15.
比较文学的奇葩──读《新文学作家与外国文化》上海财经大学钱菁近20年来,我国现代文学界开始着力于中外文学比较的研究,顾国柱先生的新著《新文学作家与外国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就是其中的一部佳作。该书着重从文学角度,兼容哲学、心理学...  相似文献   

16.
“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理论由曹顺庆先生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上提出后 ,会上会下都有热烈的讨论 ,其中有支持者 ,也有不少反对意见。一些反对意见或者出于对“跨文明”提法的误解 ,或者是隅于偏见、陷入误区。为了使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健康发展 ,有必要对这些反对意见予以回应 ,对误解进行澄清 ,对误区加以辩正。有学者认为 ,“跨文明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的又一次大扩容 ,使比较文学更加失去了边界。这种观点主要源于对“文明”的误解。的确 ,“文明”和“文化”一样是非常复杂的概念 ,是使用范围广、频率高、但又缺乏明确界定的…  相似文献   

17.
郁青 《求索》2007,(8):164-166
长期以来,不少学者认为: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及方法体系的形成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学派诞生时。本文作者提出:比较文学学科的方法体系及学科理论框架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比较文学早期阶段已基本确立。本文通过列举相关材料,展示了早期比较文学学者们在“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译介学研究等领域所做出的开拓性贡献,并论述了他们时当代比较文学方法论建构方面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年来比较文学经历了历史性影响研究和审美平行研究二大发展阶段,目前要有新的发展,必须突破只在西方同质文化中进行讨论的局限,力求在西方和东方异质文化的比照中寻求新的视野,并以东书文化作为宝贵的文化资源,共同探讨人类面临的文学问题。  相似文献   

19.
1  学术界目前普遍认为 ,中国比较文学的兴起是在上世纪 2 0年代到 30年代。现在高校所使用的比较文学教材均用此说。我认为辜鸿铭 1883年 10月 31日和 11月 7日发表在《字林西报》上的《中国学 (二 )》一文是中国近代比较文学兴起的标志。比较文学的定义有许多种 ,美国比较文学专家亨利·雷马克曾经给比较文学下过一个较流行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一个特定国家界限之外的文学研究 ,一方面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信仰领域之间种种关系 ,另一方面包括艺术 (绘画、雕塑、建筑、音乐 )、哲学、历史、社会科学 (如政治、经济、社会学 )、科学、宗…  相似文献   

20.
比较文学形象学本土化问题应该引起中国学者的高度重视。笔者以为,拓展中国形象学的研究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中国文献中的西方形象;地域文学的形象学研究;形象与文学传播的关系。比较文学形象学作为一种从西方引进的批评理论,存在着一个如何使之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必须经过某种调适以加强其有效性,必须从中国文学的实际出发把握它的一般性特点和特殊形态,换句话说,中国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必须具有中国文化的眼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