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1998年9月,我应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邀约去新加坡担任该院客座教授,教授油画写生。10月间,当我在新加坡公园写生时,一位新加坡华侨问我:你是中国画家吧,你为什么不去画画“晚晴园”?我问:“‘晚晴园’是什么地方?”他说:“哎呀!晚晴园是孙中山先生在南洋的故居呀!你怎么不知道,你应该去画那里。”  相似文献   

2.
《人大建设》2006,(9):54-54
《青年参考》近日报道:中国科学院一清华大学国情分析研究小组负责人胡鞍钢在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回答了中国大陆为什么特别有活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世居台湾的老人林洋港先生在与河南省委书记马忠臣共进晚餐时,激动地说:“记得10岁时,日本人占领了上海,台湾的老百姓被迫打着灯笼上街庆贺。我的父辈对我说,你不要忘记你是中国人,祖先在大陆。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向往着大陆。”经过几十年的期盼与等待,林洋港先生终于踏上了这块他曾朝思暮想的故土。为了却多年的心愿,林先生要到卫辉去拜谒林氏的始祖比干。他带着太太、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及他组建的“中华台海两岸和平发展策进会”一行22人,乘车前往有“天下第一庙”之称的殷太师比干庙。五月的河南,气温总是飘忽不定,…  相似文献   

4.
文革前 ,我们家一直自称是“福建厦门人”。为什么文革后报上又说我们是“台湾省籍”呢 ?和其他许多背井离乡来到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一样 ,这里包含了一段屈辱的历史。记得还在上小学的时候 ,父亲就曾经在饭桌上对我和年幼的弟弟妹妹们严肃地说 :“我们家实际上是台湾人。当年日本占领了台湾 ,你们的爷爷还很年轻 ,他不愿当日本臣民 ,带着新婚的妻子———也就是你们的奶奶———和年少的弟弟妹妹 ,陪同他年迈的爷爷 ,买了一条小渔船 ,渡海来到厦门定居。”他又告诉我们 :“当时台湾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台湾人在大陆被人看不起 ;再加上有些海…  相似文献   

5.
张敏 《台声》2002,(7):11-12
日前,笔者再次遇到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郭俊次博士,故人重逢,分外高兴。他依然爽朗而健谈,依然心系两岸,为两岸交流而奔走。郭俊次先生是台南县人,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他经常说:“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这有什么不对呢?这有什么不好呢?”有时还要豪迈地加上一句:“我是中国人,我骄傲!”当台湾岛内一些“台独”分子混淆是非,否认一个中国原则时,郭先生站出来公开表示:“大陆是中国的一部分,港澳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也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和大陆,同属于一个中国,这有什么不对呢?这对台湾有什么…  相似文献   

6.
饶颖奇 《台声》2010,(10):15-15
我是台湾客家文经交流协会理事长,我不仅仅代表客家,我还有很多身份。为了两岸和平发展和交流合作,国民党重新执政前.民进党执政时搞“去中国化”,不跟大陆来往了,我越来越觉得紧张.生怕大陆的领导误判台湾的主流民意,所以2002年10月我就带领着“立法院”的委员、大学的教授到北京,  相似文献   

7.
李达章 《台声》2011,(4):66-68
陈舜臣是我的舅舅,按说应该比较了解。但每当被问及他的祖籍时,我始终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很是纠结。他出生在日本,生活在日本,而我的阿公阿嬷是从台湾去的日本。说台湾籍,也对。但用他的话说,“如果继续追溯的话,应该说是福建的福州”,  相似文献   

8.
<正>2007年,27岁的蒋浩廷从台湾来大陆工作,因缘凑巧,他和一位陌生的江西女孩走到了一起。如今,他们经营着一家培训学校,还有两个可爱的孩子。两个弟弟在大陆求学回台湾都成"学霸"在大陆刚开始工作的两年时间里,蒋浩廷在上海的一家公司负责协助台湾企业来大陆投资。"其实是我爸爸先来大陆,他带着我的两个弟弟到上海念书。"蒋浩廷说,"两个弟弟当时成绩不好,爸爸也对  相似文献   

9.
徐杨  章庆 《两岸关系》2020,(2):61-62
从台湾来大陆发展10多年,郑文钦先后去过多个城市。如今,他在南京安家立业。他说,自己喜欢南京的人文气息,也看好南京未来的发展。他希望,自己的女儿和南京的小朋友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看好大陆,决定来闯一闯“在台湾看过有关大陆的一些报道,觉得大陆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我那时30岁出头,就想来大陆找找机会。”  相似文献   

10.
日本《世界经济评论》月刊2月号刊登日本名古屋大学经济系教授涂照彦的一篇文章,认为台湾今天已经深深依赖于中国大陆市场,如果没有中国大陆市场,台湾在贸易和投资两方而都已经不可能作为“国民经济”的一部分而运作。这是今天的台湾经济不可忽视的现实。 首先从贸易方面看:90年代,特别是1993年以后,在台湾的出口进口总额、贸易盈余及出口的主要项目  相似文献   

11.
血祭     
洪荒 《台声》2023,(4):107-109
<正>爸爸忽然去世,94岁,身份证年龄102岁,乱世。护理师问我:“你们家族都这么长寿吗?”我不知道,我们在台湾没有其他血亲。战乱、贫穷,我爷爷在大陆37岁即逝,爸爸是家族第一位超过90岁的人。那一天,在急诊室,医师给我看他的胸部计算机断层,我才知道他的动脉又老又硬已脆,正在裂开,心包膜积液填塞,积液,是血。内、外科医师会诊争论是否应该开刀时,我父问我“为什么我在大陆?”他以为他回老家了。我当时很骇异,事后回想却欣慰,这是老天恩慈,他不必舟车劳顿。  相似文献   

12.
以往探讨“一国两制”,大多注重讨论其理论依据,本文认为,应更多注意研究“一国两制”的现实基础。大陆与台湾社会制度、指导思想相差甚远,但也存在许多共同性,这些共同之处有助于祖国统一,构成了实行“一国两制”的现实基础。在政治方面:(1)谋求国家的统一,是大陆与台湾的共同夙愿;(2)国共两党都强调“一个中国”,反对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台湾独立”,(3)国共两党都有改革社会的意向,双方都在进行  相似文献   

13.
几年前,当有些台商对大陆情况还木了解,还有点疑虑时,台湾新竹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理文先生就一头扎到了地处内陆的安徽省马鞍山市,与该市一家面临倒闭的区办企业电线电缆厂合资创建了马鞍山首家皖台合资企业。殷殷报国情刘先生锋本不是个办工厂、开公司的企业家,而是一个拥有多项发明专利的发明家。他之所以不怕风险来马投资办厂,皆因他十几岁那年曾目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在南京制造的大屠杀惨景。他说:“自那时起的几十年间,我一刻也忘不掉中国人受辱、受欺、受害的悲惨日子,心中一直怀着一个报国强国的远大抱负。”特别是他后来…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20,(13)
正拥有多地身份的麦大杰,谈起上世纪70年代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每月往返香港台湾两地工作的日子,他幽默地说道:"当时我到香港拍戏,人家说我是台湾导演;到台湾拍戏时,别人又称我香港导演;到大陆拍片时,大家则难以辨别我的身份,我便戏称自己是地球人。"与戏剧的渊源  相似文献   

15.
李立 《台声》2006,(11):62-67
金秋9月,我在台湾作学术研究,有幸与李敖大师长谈,其睿智和敏捷实在是一般人难望其项背——笔者:您提出支持“一国两制”。当时旁边就有人说了,您是支持还是开玩笑,还是觉得这个词不错,拿来可以让别人一下子产生眼球的注意力。支持“一国两制”和《反分裂国家法》李敖的两岸观李敖:当时只有我一个人敢支持,也敢这样讲。因为讲得很逗,我说问题根本不在两制嘛,现在根本就是两个制嘛。台湾有台湾制度,大陆有大陆制度,两制没有争议,争议的是一国。你觉得你这个国不是大陆那个国,我说美国跟中华人民共和国定条约的时候,在签上海公报的时候,都说得…  相似文献   

16.
陈筠 《两岸关系》2010,(8):54-55
“陈水扁时代,大搞‘文化台独’,就是想切断台湾与大陆的文化脐带。台湾会馆不正是对‘去中国化’的最大答复吗?如果台湾跟大陆没有关系,那么台湾会馆又从何而来?台湾会馆留下的是一个历史见证。”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王晓波在台湾会馆座谈会上如是说。  相似文献   

17.
正"以前没有出过国,这次去大陆,也不是出国。大陆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也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也是我故乡""今天,我没有乡愁。打破近乡情怯、衣锦还乡的观念,希望我老的时候,还能带给大家最新的想法"——李敖深爱着故乡,他有着浓厚的大陆情结。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大陆是我的乡土,但我不在其内;台湾是我的乡土,但我被见于外。不过,对我来说,在内与见外,皆属过眼烟云,总归中国是我的乡土。在这乡土上,大陆也好,台湾也罢,对我都是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笔者采访了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总经理朱育理先生,请他回顾并展望了近年来关于海峡两岸航空工业的交流情况及发展前景。 “我一调回航空航天部,接触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台湾同业人员的交往” 在问及海峡两岸近年来航空工业的交流情况时,朱先生说:“我是1992年调回航空航天部担任副部长的。我调到航空航天部(航空工业总公司和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前身),接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和台湾航空界朋友们的交往。当时我记得是台湾台翔航太公司的总裁朱信先生来大陆访问,我们非常友好地谈了两岸之间在民用飞机合作方面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台声》1999,(12)
本刊讯:日本军国主义的代表人物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猎赈灾的名义,应李登辉的邀请到台湾访问,台湾“中国统一联盟”发表严正声明,对李登辉趁台湾这次大地震的机会搞“地震外交”,勾结日本反华势力企图破坏两岸和谐,表达强烈的抗议。声明说,台湾发生“九二一”大地震之际,大陆人民基于两岸同为中国人的血浓于水的情感,立即自动自发捐献,官方也表达捐款之意,结果为当局所拒绝。但对石原这样军国主义的政治人物却是由台湾最高领导人出面邀请,不能不使人质疑李登辉的居心。“统联”认为,李登辉勾结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破坏亚洲和…  相似文献   

20.
1919年5月4日,北京古都掀起了“五四”狂飚。不论当时及后世对此评价如何分歧,但它成为中国现代政治、思想、文化史肝的转折点,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五四”狂飚的威力所及,不仅席卷了中国大陆,而且也在台湾海峡激起了波涛。这股冲击波使遭受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发生了始料不及的变化:民族意识普遍觉醒,民族自信心逐渐恢复,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启蒙运动深入开展,台湾的文学史也从此掀开了崭新的篇章。“五四”新思潮在台湾的传播和影响人体有两个渠道、三个时期。两个渠道,指日本渠道和大陆渠道;三个时期指日据时期、光复时期、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