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伟人毛泽东50年代谈到中国近代工业时说过:“讲民族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诚哉斯言!岂可忘记张謇,这个中国早期资本主义的近代工业、近代农业,近代盐业和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重要创始人!张謇,虽已故世70周年(1926年8月24日病逝于江苏南通濠南别业),然而,却让后人感到他的确确实实的存在。他以其博大的思想,以其超凡的胆魄,以其开拓的精神,以其卓著的功绩,活生生地存在着。而且,在深刻地影响、启迪和激励着今人——中国人和外国人。  相似文献   

2.
蒋国宏 《理论学刊》2007,4(3):114-117
无论是西欧的重商主义还是晚清的重商主义,都重视货币和贸易(尤其是对外贸易),主张由国家直接对经济进行调节。而张謇并不特别重视商业,明确反对以商为立国之本,反对政府直接介入经济活动,干预企业的运营。在张謇的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实践中,商业也不占重要地位。因此,很难说张謇的实业思想具有很强的重商主义特性。  相似文献   

3.
庄安正 《唯实》2014,(12):86-87
人生几十年中,总有某些对于他一生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英雄一生,自不必说;一介草民,也会有一段闪光的岁月(哪怕微光闪烁)。著名状元实业家张謇41岁时,恰逢1894年,即农历甲午年。按照60年轮回的干支年份排序,张謇73岁寿终前,只遇过一次甲午年,60年前没有张謇,60年后张謇又归尘土。但事实上60个干支年份中的大部分,张謇一生都仅遇过一回,故甲午年之于张謇,或张謇之于甲午年,并没有什么特殊关联。但张謇与甲午年,确实碰出了火花。  相似文献   

4.
正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优秀灿烂的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与智慧。官吏是国家政策的具体执行者,也是国家与民众联系的重要纽带。中国古代历史上形成了丰富的吏治思想,如以民为本、选贤任能、严以治吏等,都给后人重要的启示。吏治成败关乎王朝盛衰兴亡在中国历史上,腐败与王朝更迭有着直接的联系,前者为因,后者为果。《左传·桓公二年》记载鲁大夫臧哀伯谏曰:"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回顾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时曾多次说过:有四个近代人物不应忘记,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讲交通运输不能忘记卢作孚,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相似文献   

6.
姚峥嵘 《唯实》2007,(6):35-38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也不同于近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而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学思想的逻辑展开,有着自己丰富的科学内涵。“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有着深刻的理论指导和现实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周云  刘洪 《红岩春秋》2011,(1):70-73
19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谈到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时说,有4个实业界人士不能忘记,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纺织工业的张謇,以及搞运输航运的卢作孚。 抗日战争时期,卢作孚指挥船队从宜昌经长江三峡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入川的壮举,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在他的家乡合川,人们关于卢作孚创办民生公司及其倡导并坚守的实业报国精神的记忆,也从未被磨灭……  相似文献   

8.
王秀霞 《理论学刊》2005,1(9):106-107
清末,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西方文化教育思想的影响,重视女权、提倡女子教育成为中国有识之士的呼声;同时,伴随着实业教育思潮的兴起,发展女子实业教育也被郑重提出。民国时期,女子实业教育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女子职业教育思想,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孙中山、张謇、蔡元培、黄炎培、邹韬奋等。他们从多个方面探究女子职业教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女子职业教育思想体系。一早在清末,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在《变法通议·论女学》中,就以生利分利理论为武器,深刻地揭示了实业和实业教育对中国救亡图存、求富求强的重要意义,突出强调了女子实…  相似文献   

9.
段正佼 《世纪桥》2011,(3):83-84
近代中国可谓是风起云涌,战乱不断,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随之而来的不仅是敌国的疯狂侵略、割城略地,也伴随着爱国人士的孜孜探索、奋力救国。爱国主义成了中国近代一以贯之的主线,也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本质祈求。正是这一思想,对中国近代及以后的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我国实现伟大复兴的一大动力。  相似文献   

10.
张謇(1853—1926)与蔡元培(1868—1940)虽然在资历、受教育背景等方面有同有异,但作为我国近现代史上"教育救国"的先驱,两人在探索建立近现代高等教育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较为丰富且于今仍有一定指导意义的思想。我们认为,简要比较两位先哲的高等教育思想,不仅可以加深其认识、凸显各自的侧重点,而且可以对我们今天继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中,会计作为经济管理活动的主要手段,其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对经营管理活动的不断细化,会计思想也在不断变革与完善中实现着与时俱进。西方会计思想经历了古埃及会计史、古巴比伦会计史和古希腊会计史、古罗马会计史,近代随着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极大推动了中国传统会计思想向近代化转型,更使中国会计理论逐步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促进了现代会计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一、近代会计发展史十一至十三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促进了意大利城市和东方贸易的发展,给意大  相似文献   

12.
张西曼是近代历史上较早在中国传播马列主义的先行者之一。1991年。全国法制委员会主任张友渔给张西曼的题词是“宣传马列主义.支持革命运动。怀念西曼先生”。张西曼在中国对马列主义的传播及对近代中国革命所做的贡献正逐步得到人们的认识和澄清。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政治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理论产物,自1903年提出至今,已近一个世纪。在近代中国社会大变革时代,三民主义是孙中山作为进行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总纲而提出的,因而它始终与近代中国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流派的多样化,导致了不同政治观点对三民主义的诠释呈现歧义乃至附会与曲解。如何正确理解与评价三民主义在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以及与各种政治观点的相互关系,应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研究中有意义的课题。贺渊的这部  相似文献   

14.
正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就借鉴中国历史吏治,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传承中国历史优秀吏治思想,对于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队伍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从干部标准、根本要求、选用方式、管理方法四个方面,作出具有针对性的重要指示。  相似文献   

15.
张勤 《唯实》2004,(10):82-84
蔡元培"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尤其是在根据高等教育特点和规律进行治校、治教、用人方面,有独特的见地,开创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河.许多做法仍然在今天沿用,许多举措值得借鉴,一些管理理念仍值得追问.解读是为了吸纳有益的教育思想,以为今天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之借鉴.  相似文献   

16.
林琳 《广东党史》2016,(12):3-7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驱,是三民主义的提倡者,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民生思想。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并发展孙中山民生思想,提出了民生建设新思想新理念,实现了民生建设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17.
陈辽 《唯实》1996,(11)
如果从孔子算起,我国私人办学也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及至近代,张謇开创了私人办学的辉煌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在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一切私人办的大、中、小学统统收归国家管理,私人办学从此开始沉寂。新时期到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私人办学这一禁区已被突破。据不完全统计,沿海省市,私人办的中小学校在籍学生,已占总学额的3%。但就全国而言,学生在私立(包括私人企业、教会、宗教团体等)学校中就读的仅占1%。历史地看,私人办学是可行的,现实地看,要不要私人办学?私人办学是否可行?如何具体操作?本文着重论述这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孔孟儒学蕴涵着丰富的古代管理思想,也是转型时期中国管理创新的重要知识资源.对儒学管理思想的研究,归根结底是对儒学古代管理文化的发掘.本文在提出管理文化、管理特质、管理特质分析方法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遵循管理哲学层面整体开发与管理操作层面具体剖析相结合原则,运用管理特质分析这一管理创新方法对孔孟儒学管理文化进行了初步的发掘,包括发掘、搜集和整理各种管理文化特质、特质结构,并对建立管理文化特质库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正>70年前的1953年,毛泽东主席在全国政协会议期间说过: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有4位实业界人士不能忘记,其中有一位是卢作孚(其他3位是张之洞、范旭东、张謇);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提到了自清末民初以来的5位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时,又提到了卢作孚(其他4位是张謇、陈嘉庚、荣毅仁、王光英)。谁能想到,时隔60多年,  相似文献   

20.
1894年,张謇状元及第,抱着“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鸿鹄之志,他毅然放弃了诱人的仕宦生涯,选择了创办实业的艰辛人生。他以创办大生纱厂(后来发展为大生纺织公司)为起点,先后创办了几十个实业、教育、慈善和社会事业单位,影响遍及全国,成为中国近代誉满天下的著名实业家。记载大生纺织公司几十年风雨历程的《大生纺织公司年鉴》,生动而具体地再现了该公司的经营谋略,揭示了该公司的成功之道,其宝贵的经验对现代企业经营,尤其是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具有不言而喻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