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也谈毛岸英兄弟赴苏过程中的相关史实》一文提出几点疑问,并做了解答,认为当时还在董健吾家的毛岸英、毛岸青的出国赴苏,是董一手发起,张学良出资赞助,上海地下党批准同意并组织实施的。在极为危难的条件下,董健吾及其家人在完成党所交付的掩护、抚养毛岸英兄弟和送他们赴苏的任务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1926年冬,郭沫若随北伐军东征,他每隔几天就给黄慕兰拍来电报,就像平安家书一样,令慕兰感动不已。1927年1月初,慕兰拟赴苏学习,不料船到上海后,她又因故折回武汉。3月8日,由董必武主持慕兰与汉口特别市党部宣传部长宛希俨的婚礼。黄慕兰在晚年回忆当年的这段恋情时,她谈笑风生、豁达明净:“那可真是个个性解放的时代,反封建的旗帜特别鲜明,我  相似文献   

3.
刘伯强 《党史博采》2006,(12):13-16
首赴苏联,艰苦的学习,让刘少奇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人生观;二赴苏联,作为赤色国际执行局委员的他,由于坚持正确的己见,而被扣上了“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帽子;新中国即将成立,刘少奇再度赴苏,一篇书面报告,让斯大林连批15个“好”,新中国寻求到了最强有力的支持;第四次赴苏,刘少奇带回斯大林关于“尽早召开人代会和制定宪法”的建议并为中央所接受,为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五次赴苏,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对解决波匈事件提出的客观而理智的建议;为缓和即将崩溃的中苏关系,刘少奇第六次赴苏,其功劳之大,由毛泽东亲赴机场迎接并亲自为其打开车门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4.
王一飞     
王一飞,1898年生于浙江省上虞县,1920年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主办的上海外国语补习学校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2月,再度赴苏,进入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军事,同年8月归国,任中共上海区委书记。王一飞是我党认识军事工作重要性较早的领导人之一。  相似文献   

5.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努力,中国航空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为之默默工作,无私奉献,段子俊就是其中一个较为典型的代表。一赴苏学习无线电技术 1932年春,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机关屡遭破坏,中央决定主要负责人博  相似文献   

6.
<正>文媛,安徽省金寨县人,1911年生。1926年入团,1931年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32年到上海中央分局做地下工作,后赴江西苏区,在中央局机要科任译电员。1938年到延安,任边区银行机要秘书。宝剑锋从磨砺出1929年11月,六霍起义爆发后,文媛转移到了安庆。稍后,组织上即派人同她取得了联系,并指示她继续留在安庆,建立一个秘密联络点。工作不到两个月,情况突然发生  相似文献   

7.
王维舟1887年出生于四川省宣汉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经受辛亥革命的洗礼,后又投身护国、护法运动,很快成长起来,孜孜不倦地找寻救国救民之路。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就参加朝鲜共产党上海支部并赴苏学习的老党员,王维舟在家乡宣汉清溪乡建立了川东北最早的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相似文献   

8.
1952年,第二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接受了中国人民的嘱托,赴朝鲜战地慰问,中国京剧院、中国评剧院的一些著名演员都踊跃地参加了慰问团,到朝鲜战地去给志愿军和朝鲜军民演出。   小白玉霜非常高兴地参加了慰问团,诚恳地表示一定要好好到战地演出,时时处处都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向志愿军学习。她临行之时,出现了一件意料之外的情况,她的个别亲属错误地认为,小白玉霜有可能会牺牲在朝鲜,于是背着小白玉霜密谋并写下所谓遗嘱,言说小白玉霜如果牺牲在朝鲜,她的家产应由她的某些家属继承等非理之言,小白玉霜得知此事,非常气愤,…  相似文献   

9.
从“文革”开始以后,到党的九大召开以前,江青很忙,看文件、送材料,到处参加会议、到处讲话,整整3年时间没有离开过北京一步。1969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江青进入了中央政治局,当上政治局委员,终于如愿地实现了她掌握大权的第一个目标。那个时候,她高兴得很,在北京尽情地享受生活,悠闲自得地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各个公园,还经常到外地休息消遣。她三进上海,三下海南,四去广州,还到过青岛、北戴河、天津、保定、大寨等地。除此以外,她还在闲情逸致之中,给别人更改名字,并成了她一个不大不小的乐趣。…  相似文献   

10.
杨桂英很平凡,真的,此前我甚至没有听说过她的名字,见到时只觉得她是个慈眉善目的老大娘;说她不平凡,还真有点不平凡,她曾在1983~1993年间担任了两届攀枝花市人大代表。 杨桂英45岁就退养了。那年,她远在上海的74岁老母亲骨折需要人照顾,正好她单位有个干部转工人提前退养的指标,于是,她就急忙办了退养手续,去上海照顾母亲了。到了上海,她发现母亲在居委会和邻居的照顾下,生活得挺好,心里十分感动,就想:我也要在有生之年为大家多服务。她50岁那年母亲去世后,便通过考试在上海徐汇区街道当上了一名居委会调解主任,工作尽职尽责。有一次一对夫妻打架她去劝解,不料被男主人推倒在地,摔伤了腰,老伴和她惟一的女儿放心不下,坚决让她回来养伤。临走时,上海居委会的同志一再说,伤好后,  相似文献   

11.
王莹是我党文艺战线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才女。她15岁便参加上海的左翼戏剧运动,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主演《赛金花》等进步影剧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她奉命率团赴海外募集抗战资金,千万华侨倾囊相助,她为革命所做出的业绩受到周恩来、董必武等人的高度赞扬。然而,心狠手辣的江青却将她关进了监狱,她含冤去世时死亡书上只有一个代号……  相似文献   

12.
上海是对陈云一生影响至深至远的一座城市。陈云热爱上海、关心上海,亦对促进上海的发展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记。 15岁那年,陈云离开家乡青浦县练塘镇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这是陈云人生道路上的霞要转折。从1919年12月到1927年4月,他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生活了七八年。成为职业革命家后,他又在上海进行了五六年革命活动,直到1933年初离开上海赴苏区。13年间,包括商务印书馆在内的上海,给了陈云多方面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24年,为取得北伐胜利,孙中山接受廖仲恺等国民党左派的意见,决定改组国民党,推行新三民主义,即“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孙中山一面大胆接纳共产党的优秀干部加入国民党,另一方面则创办学校和讲习班培养人才,同时选拔一批青年学生赴苏留学。1925年,从国民党要员子女中选拔出50人赴苏留学,这些人和从全国选拔出的300人,先后渡海经海参崴乘火车前往莫斯科。这其中便有15岁的蒋经国。和蒋经国同船的学生共90人,其中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叫张锡瑗,一年后她成了邓希贤(邓小平)的爱人。还有一位安徽青年是原名陈绍禹的王明。蒋经国此去便是13年!19…  相似文献   

14.
《奋斗》2015,(6)
<正>抗日战争期间,有一名日本国籍的女孩,不惜冒着被日本军国主义杀戮全家的危险,甘愿承担"不忠不孝"和"叛徒卖国贼"的骂名,不远万里,追随自己的中国丈夫来到中国。到上海,经广州,困香港,赴武汉,驻重庆。八年抗战期间,她用笔写了大量的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罪恶的文章;常去日本战俘营向她的同胞们宣传战争的罪恶与和平的美好;她那柔美流畅的语音和人类希望和平、反  相似文献   

15.
正20世纪二三十年代,毛泽东既未留苏学习过,也未赴苏拜访过斯大林,与共产国际交集不多,对共产国际所知有限。然而,出于对中国革命的关注,共产国际对毛泽东却较为了解,并于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中国苏区内受到排挤时,对毛泽东另眼相看。毛泽东在指挥作战上有丰富经验1930年5月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斯大林不止一次地与中共驻共  相似文献   

16.
赵清阁1914年出生于河南信阳一个封建家庭。受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初中毕业后,她毅然背叛封建家庭到开封市艺术高中学习国画,并兼攻文学。此后,她又到河南大学中文系半工半读。毕业后,她在河南救济院贫民小学任教,自此开始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和杂文。1933年,她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西洋画,同时担任上海一电影制片厂编辑。1936年,她任上海女子书店总编辑,主编《妇女月刊》,并出版了短篇小说《旱》和《华北的秋》。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在武汉参加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救亡协会,积极宣传抗日。在主编《弹花》和《弹  相似文献   

17.
正翻开厚重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有一位著名作家及其作品早已载入其中。她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女作家,1924年元旦在上海《时报》上发表《我所希望的新妇女》一文,并以此获乙等奖而步入文坛,此后还结识了鲁迅、茅盾等文学大家。她是中国第一位留洋文学女博士,却谢绝了法国巴黎大学东方语言学院院长格拉耐的执教邀请,回国后曾三赴革命圣地延安,最初以《国讯》特派  相似文献   

18.
吴声 《党建文汇》2010,(12):13-13
据台湾《工商时报》报道,台“经建会主委”刘忆如表示,陆客赴台自由行目前初步敲定;明年1月将正式开放;最少1人就可赴台自由行,不过会先开放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商务客赴台自由行。她说,预期此举将会带动零售、观光旅游等市场蓬勃发展;甚至对提高人民薪资也有实质帮助,最终也会反映在商业不动产市场的需求上。  相似文献   

19.
<正>从我记事起,就看见母亲有一台缝纫机,上海产,蝴蝶牌的,母亲总是把它擦拭得锃明瓦亮。每次放学回家,总能看见她坐在缝纫机边做衣服;经常半夜一觉醒来,她还点着灯在缝纫机上穿针走线。我的记忆里,她总是不停地咯噔咯噔地踩着缝纫机低头劳作,有时抬头看看我,开心地一笑,用手摸摸我的脸。她的手细长、柔软,一直都是很热乎。母亲的会过日子是出了名的,缝纫机帮她把会过日子发挥到了极致。那时候,供应的布票有限,几  相似文献   

20.
下面发表的是,关向应1924年冬赴苏学习之前,从上海给其叔父关成玉、关成顺的一封信(全文)。这封信对研究关向应同志参加革命早期的政治思想状况有重要价值。原信是以“上海闸北市民协会公用笺”,用毛笔所写(原件已报送中央档案馆)。文中有个别错字,我们用()号字加以更正,标点符号基本未动,供读者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