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劳动管理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是劳动力公有制,还是劳动力私有制?说具体点,社会主义劳动力究竟是归国家、地区、部门、单位、企业所有呢,还是归劳动者个人所有?对于这个问题,理论界巳争论多年.然而在我国劳动管理对此是早有结论的: 公有制.人民公社对农村劳动力实行“画地为牢”——把农民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不能离开公社一步,临时外出劳动要经生产队:大队、公社层层批准,并收取高额费用.农民只能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农者恒农.根本没有“自由择业”的权利.谁敢于搞个体劳动,谁就是搞资本主义.因为劳动力属于公社公有,不允许你干啥你就不能干啥.城市里,国家机关、学校、国营企事业单位实行“铁饭碗”——所有劳动力都由劳动管理部门统一招收、调配、使用.没有被招收的劳动力不能和生产资料相结合也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宁可待业,不能个人开业.个人开业是搞资本主义,是违法行为.对于统一分配的职工,用人单位无权“择优录用”,无权辞退.只能进不能出.劳动者个人无权“自由择业”,无权请求辞职.只能“服从组织分配”,只能“服从工作需要”.用  相似文献   

2.
来稿摘登     
反腐败的一种心理障碍 江西江新造船厂钟长石:反腐倡廉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党中央和广大群众的期望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有些地方的腐败现象还有蔓延的趋势。深究一下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许多干部群众对此存有心理障碍是重要的一条。譬如,有的人认为,反腐败也得有“中国特色”。我国监督机制上有缺陷,常常是被监督者领导监督者,这种监督上的错位,就是有“中国特色”的反腐败。这种“中国特色”的反腐败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或者是“光响雷,不下雨”。有的监督人员也说:“反腐败不能不反,不能真反,不能大反”;反腐败“要看风头,看来头,看领导点头、摇头还是皱眉头”。有的还讲,反腐败要做到“五反”、“五不反”,即:“反下不反上,反小不反大,反  相似文献   

3.
朋友来访,闲聊中向我说起这样一件事:一个表彰先进的会议结束,受表彰者把奖品拿走,却把奖状留下了。说完这个例子,朋友感叹道:“看来,现在再对人讲什么精神激励,已经不起作用了。”开始,我也感到一阵寒心,可转而一想,其实大可不必。精神激励,顾名思义,是通过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来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种鼓励方式。精神激励既不能与物质激励相对立,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就是表扬、上光荣榜,或者发奖状、给个镜框等等。实际上,人的精神需要具有多方面内容。得到荣誉是一个方面;得到信任和尊重也是一个方面;满足个人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下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干部能“上”不能“下”,是干部管理制度改革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是制约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瓶颈”。干部“下”的问题,不是简单降职就能解决的,而现今的制度对待不胜任现职的领导干部往往只强调调整,不注重调下干部的下后安置和合理使用。实际上,调下干部情况有多种多样,有的是自身能力不适应问题,也有的是组织使用不当问题。要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关键是要找到“下”的出路,用其所长,使“下”的出路明朗…  相似文献   

5.
《瞭望》1985,(12)
继续调整各级领导班子,是今年全党要做的几件大事中的一件。 调整领导班子,无非一个是进,一个是退。就是说、继续选拔一枇有知识、有开创精神的年轻干部进到领导班子中来,使各级领导班子进一步年轻化;同时,也有一批老同志从领导班子中退下来。 要把大批有知识的年轻干部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当前最主要的障碍,仍旧是用人上的“左”的思想和旧的观念。例如,“没有知识分子照样干四化”,“知识分子可用不可信,只能团结,不能依靠,更不能重用”,等等。这些论调仍旧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起作用。他们把知识分子当作异己力量,  相似文献   

6.
这篇来信所反映的问题令人感到心情沉重,也发人深思。农村的改革进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之后,亿万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刚刚走出来的农民,不熟悉市场规律,不懂得怎样适应市场的需要,急需各级领导和有关方面的正确教育、扶植、引导,帮助他们学习如何适应市场的需求搞好生产。渭北高原的砍树风再一次向我们说明这个道理。搞市场经济,首先要学会算账,了解生产、购销各个环节的行情,会算投入与产出这本账,不能根据主观臆想来决定自己的生产购销,不能根据市场上暂时的价格波动或一哄而起地“大上”,或一哄而起地“大下”。那样都是不可能获得好的经济效益的。还有,有些农民对致富怀有急躁情绪,对市场经济中常见的价格起伏,存在着只能升不能降的错误认识,都希望一下子能挣到“大钱”,对效益增长缓慢的项目不感兴趣。常常失去一些发展生产经营的良好机会。其实,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那种“暴富”现象,必然逐渐减少。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人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生产、经营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只有认真核算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吃准产品的市场前景,扎扎实实地搞好生产经营,才可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效益,这才是稳定的致富道路。这也是我们应该向农民兄弟讲清楚的一个道理。  相似文献   

7.
中华文化在不断变化,变中有不变,变的是中层和表层,不变的是底层。我们的文化基因在底层,如何去唤醒?这是一个要放在国家命运的层面去思考的问题。我想,首先,不能离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不能一群人关在一个屋子里拍脑袋凭空想出什么法子来,那是人造花,活不了,也不能掐来别的国家的花插到我们的土地上,它只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萌生。  相似文献   

8.
在一定程度上,商品经济的运行是在其微观经济主体──人,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完成的,这导致了商品经济价值取向的利已性。那么,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的“为人民服务”、“强调集体主义”的“利他主导”的价值观是否已失去存在的意义了呢?作者从商品的二重性谈起,引申出了商品的双重目的存在,即“商品具体目的存在”和“商品宽泛目的存在”,又从两种存在的辩证关系中得出了以下结论,即商品经济中利己与利他行为并非是水火不容的,商品的二重存在决定了人类价值取向上利已与利他的共生共长、相互依存。文章最后指出:商品经济本身不能消除人的利已性的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只能是承认人的合理利己性同时高扬利他主旋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有一种议论,认为公有制不如私有制,公有制实际上是“无人所有”。其根据是,只有财产归私人所有,人们才关心其有效的使用、保存、而公有制条件下由于所有权模糊,名义上人人都是所有者而实际上谁也不是所有者,因此,得出结论公有制是“无人所有”。  相似文献   

10.
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年来,“以人为本”不仅是各类文件、领导讲话和媒体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也几乎成了一些人的口头禅。但究竟什么是“以人为本”?怎样才算做到了“以人为本”?不少人其实并不了了,甚至有人以为,以人为本就是以我为中心,以个人为目的,其价值取向只能是以个人利益为归属。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心理上患得患失,工作上怕苦怕累,生活上贪图享受,作风上损公肥私……却振振有辞地归结为“以人为本”。如果说这不是有意曲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至少也是对以人为本的一种误读。众所周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11.
一、以人为本中“人”的界定(一)相对于以民为本而言。黄楠森、何祚庥等人认为以人为本的“人”不仅仅包括人民,而且还包括人民以外意义上的人,包括所有的人。李士坤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主体是人民,在一定意义上,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二)相对于人本主义而言。李士坤、隋秀英等人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应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现实的、具体的人,决不能像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那样,把人说成是一种主观意识,也不能像人本主义者那样,把人理解为一般的、抽象的人。王金福认为“以人为本”中作为“本”的人既不是“类”,也不是个体,而…  相似文献   

12.
西方一位哲人说过:“许多吻你手的人,也就是要砍你手的人。”话虽这么说,可在现实中,还是有不少喜欢吻自己手的人,而不知“砍手”之将至。笔者就曾碰到过多次这样的事。由于忝列县政协委员,每次开会时笔者自不忘直言相谏,有时就显得颇不“入流”,被人笑话不能充分领会领导的讲话意图。一次,一位领导说,政协委员当然要积极发言,但是,要发积极的言。我弄不懂此中深意,同事告我,所谓发“积极的言”,就是不能发“消极的言”,也就是说,只能说好,不能说坏,甚至坏也说好。又比如,有领导强调:“要和领导保持高度一致,不能有‘…  相似文献   

13.
“教育产业化”的提法是不科学的,因为教育本来就是一个产业,不存在“产业化”的问题。产业并不一定都是盈利行业,现代的广义的产业概念,包括了一些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行业在内,教育产业就是这样。教育只能部分地进入市场,不能全部市场化。在进入市场的“教育单位”中,那些为教育服务的经营性单位(教材出版社,为学校服务的社会化后勤服务单位等)可以而且应当企业化,但学校不是盈利性经济实体,不能实行企业化、商业化经营。  相似文献   

14.
江苏涟水县委宣传部胡锦祥:如何合理安置下岗工人再就业,当前有部分地方政府用行政手段“腾位子”:从现有的企业中清退农民工,对新办企业禁招农民工。笔者认为这种办法值得商榷。从宏观上看,我国不仅面临城镇职工就业问题,同时还面临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的推进,势必会有更多的劳动力从土地上分离出来,而这些人的就业问题也应在地方各级政府的视野之内。厚此薄彼“腾位子”只能是权宜之计,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次从“腾位子”的效果来看也并不好。企业所用的农民工,很大一部分是企…  相似文献   

15.
在目前,由于种种因素,劳动力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并不能象人们所期望那样的迅速迈进.在这种状况下,国营的企事业单位,应该如何根据社会发展的形势,使劳动力管理尽可能的达到“最优化”,从而有利于促进体制的改革呢?我们设想实行国营的企事业单位内部的劳动力自由流动.也就是说,一个企事业单位内的员工,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来选择自己的工作;同时也承受由于自己的“不称职”而被工作岗位所“解雇”的厄运.(“解雇”后即形成企业内部的劳动后备军.)劳动主管部门对劳动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刑法中,轮奸被定位为强奸犯罪的一种加重情节,而非独立的罪名。因强奸犯罪属复行为犯,复行为中的强制行为之上可成立共同正犯,而奸淫行为具有亲手性和排他性,故不能成立共同正犯,各犯罪人只能轮流地、各自地实施奸淫行为。轮奸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共同正犯,而是数个独立意义上的强奸犯罪之叠加,也只能在宏观上被拟制成为“共同正犯”,即多犯罪人“在实现各自轮流奸淫被害人的目的支配下”通过参与实施“团体性”强制行为而实现每个犯罪人对被害人的奸淫行为。  相似文献   

17.
眼下的文艺杂志、学术杂志(特指社会科学类的学术杂志),不太景气的原因在哪里?一个是外因,一个是内因。要想真正有效地想些办法,在外因上打主意不如在内因上查弊端。外因无疑是有的,例如社会性的趣味杠杆失衡———人们对精神趣味的关注逊于物质趣味。从搞文化的人来看,这种倾斜是不可爱的,但在实际上,这种倾斜自古皆然。于是剩下的问题也只能是:如何使精神文化显示出自己的应有能量,至少不至于沦为多余而无用。然而,眼下有些精神文化(特别是文化学术、学术研究),恰恰有一点“多余而无用”。这毛病,必须从中国的文化期刊(特别是文学期…  相似文献   

18.
张菡 《求知》2001,(2):30-30
就业形式是与经济体制和生产经营方式密切相关的。计划经济时期,生产经营单位的建立与撤并以及劳动者就业均需国家统一分配。一般来说,一生只能有一个单位。不论单位好坏,劳动者都不能跳槽,否则,就会被认为“表现不好,觉悟不高”。而且,工时制度固定,每周48小时,几十年一贯制。工作任务不足,也不准从事第二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单位的建立、发展、消亡都是由市场决定的,生产经营形式灵活,用工自主,劳动者可以自主择业。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带来了我们社会的巨大变化,既有物质上的变化,又有精神上的变化,还有人的生存状态的变化。过去,城市人生活在单位里,一个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是靠单位包揽,与此相对应的,自己的一切当然也就得听从单位安排,可说是“单位人”。现在,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刷,人对单位的依附,或者说,单位对人的束缚,呈现出式微之势。越来越多的人告别“单位人生”,不再依恋一个单位“从一而终”,有些更干脆不要单位,凭着自己  相似文献   

20.
纠正不正之风,要从领导做起,自上而下地进行。但有的领导同志对此却别有理解:“既然自上而下,那就等上边吧!上边改了下边再改。”于是自身存在的问题,该解决的不解决;本单位的不正之风,当抓的也不抓。其实,所谓“上下”,是相对而言的。处对局来说是“下”,对科来说是“上”;同样,科对处来说是“下”,对“股”来说就是“上”。只要是一级领导,对下级来说都是“上”。我们所说的纠正不正之风要自上而下,是强调领导要带头。职务越高,负的责任越大,就越要带头。但在纠正过程中,却不能因为还有“上”,我就不带头,不能等上边带了头我再来带头。人们常说纠正不正之风人人有责,首先是各级领导有责,不论是哪一级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