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秀林 《青年论坛》2008,(2):144-146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的一部重要的志人小说,反映了魏晋时期士人的生活和思想习俗,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魏晋时期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她们追求自由,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她们追求平等,敢于打破男权一统的局面。无论在才智上、胆识上,还是在人格上、思想上,她们都体现出了人性的觉醒,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2.
焦杰 《人民论坛》2020,(5):142-144
唐代婚姻相对包容开放,妇女在择偶和离婚问题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很多家庭中,她们的意愿会得到重视。唐代人的婚姻相对包容开放是历史和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既与针对妇女的单方面贞操观淡漠有关,也与唐代妇女地位提高有关,更与唐代礼和法在婚姻问题上的疏离有关。  相似文献   

3.
调查发现,现代女性的择偶标准有了很大的变化,"郎才女貌"已经过时,而越来越多的女性把目光投向了那些其貌不扬,能力似乎也一般的男性,并且变被动为主动地追求。是现代女性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4.
择偶,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社会和文化现象.择偶观和择偶标准往往反映了一个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发展程度.滇中z村的彝族女性择偶标准无疑遵循着从"同类匹配"理论到"资源交换"理论轨迹方向的转变.而正是由于这种转变,带来了其他婚姻习俗和社会文化的变迁,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量大龄未婚男性的出现和激增.  相似文献   

5.
莱辛与两性和谐的新女性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众多作品,用其敏锐准确的洞察力和高超的实验派技巧,来解析小说中的女性的成长和醒悟,以及最终"自由";通过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自由女性"在混乱社会中经历精神的迷惘、彷惶,不断地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把寻求两性的和谐共处作为妇女运动的终极目标,诠释着一种不同于传统女权主义的新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文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英姿  刘钊 《长白学刊》2005,21(6):91-93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不仅指导了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还深刻地影响了现代女性文学创作的主题选择及审美取向.在妇女解放运动的洪流中,男性大师们对于妇女解放的思考以及他们身体力行的文学创作,对现代女性文学的发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五四以来,大量女性写作的出现,显示了被湮没被忽略的女性集团"浮出历史地表",她们以自己的创作实绩宣告了现代中国女性文学的诞生,也标志了现代知识女性自我意识所达到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吉屋信子和林芙美子是名噪一时的流行作家,有多次前往中国战场的经历,并作为女性杰出代表入选1938年第一批"笔部队",被称为"笔部队"的"两点红"。吉屋信子在海军班一如既往地扮演"女性"角色,突出自己作为女性的价值和作用;林芙美子则用激烈的方式在中国战场演出了一场新的放浪记。两人用不同的方式自觉地将女性话语和人生诉求融入军国主义话语中,成为侵略战争的协助者。与普通女性不同,她们成为战争协助者并不是受制于国策话语而做出的完全被动的选择,其文学创作反映出的思想缺陷和浅薄认知与她们的战场报告意趣相投,是她们在战争爆发后与军国主义话语一拍即合、轻易地滑落到战争协助陷阱中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8.
传统与变迁:透视中国的“家庭妇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历次人口普查和大型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家庭妇女"、即专门"料理家务"的女性群体的数量变化及其主要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料理家务"至今仍是中国部分女性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男女两性"料理家务"者有着本质不同、呈现两极分化状态;伴随着社会变迁,中国的"家庭妇女"群体也在更新换代,有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女性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料理家务"女性的城乡差异显著,但都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家庭妇女"在当今中国社会是一个数量十分庞大的社会阶层,每七个成年女性中就有一人是"家庭妇女"。她们的生存与生活状态,直接影响着家庭、子女和社会,其特征和角色定位的变化折射着中国的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闺阁画家"与"妓女画家"这两个绘画群体来透析明清时期的女性绘画史.主要从题材表现上论述了闺阁与妓女画家的不同,指出妓女画家多寄兴于兰、竹,而闺阁画家则在较广泛的题材领域从事创作.进而,又论述了她们在绘画旨趣上的差异,认为闺阁画家是以画自娱的,而妓女画家则以画遣怀;这样的旨趣又影响到她们的画风,一个是工致的,一个是偏于写意的.最后指出了闺阁与妓女绘画的共性:它们既未能在绘画题材上有所开拓,又在表现技法上追逐于男性绘画,而这其实是古代女性对于男性依从关系在艺术上的一种延伸.  相似文献   

10.
有多少次,我们被她们打动,眼泪不经意地流淌;有多少次,我们被她们震撼,神情不由自主地凝重;有多少次,她们的峥嵘岁月,鼓舞着我们;有多少次,她们的昂扬斗志,激励着我们。她们是一群在事业上兢兢业业、在生活中奋力进取的女性,在她们的感召下,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到创造新岗位、创造新业绩、创造新生活的队伍中。她们像大雁一样,在无际的蓝天中飞翔,始终执著地保持“人”字的工整,像骏马一样,在宽广的土地上驰骋,矫健英姿,奔腾气势令人赞叹不已。勤政为民心无悔笑对磨难心地宽1998年底,湖北省英山县温泉镇百丈河村的村民联名上书,要求王金初…  相似文献   

11.
当今女性青年择偶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文革”时“政治挂帅”,到八十年代的以“才”为媒,如今更多的女性青年注重男方钱财,腰缠万贯的“财郎”成为大多数女性青年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前不久笔者对江苏省盐城市3个县(市、区)的8个乡镇进行凋查,发现有80%的女性在择偶时注重对方经济基础及家庭地位。女性青年择偶观的功利性带来农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D农村“光棍”多。由于女性择偶观念变化,男方家庭经济状况如何便成了婚姻成否的重要因素。嫁到富裕的人家、富裕的地方,是农村年轻女性梦寐以求的理想。做父母的也希望女地嫁…  相似文献   

12.
丰国林 《前沿》2010,(12):153-156
托尼·莫里森和艾丽斯.沃克都是现代著名的黑人女权主义作家,一生都在为黑人女性的自我追寻而写作,作为非洲裔美国黑人女作家,她们站在边缘人的立场,关注生活在美国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女性的痛苦,用自己的作品开启了美国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识。本文综合这两位女作家的几部主要作品,对女性自我意识进行了多层次解读。指出建立在白人价值观念之上的分裂的自我,是造成黑人女性否定自我、迷失自我的原因;而建立在反叛社会价值观念之上的叛逆的自我、建立在黑人文化历史传统之上的完整的自我、建立在姐妹情谊之上的群体的自我、建立在争取女性话语权之上的知性的自我才是黑人女性积极走向成功、开创美好生活的精神保证。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上海21位高知女性的深入访谈,发现高等教育虽然给予女性一定职业自主权和较好的职业发展机会,但经历"生育"这个生命事件之后,她们的职业机会、职业角色和职业理想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文章从个人、组织和社会性别文化三个层面来分析变化的原因,探讨生育与知识女性职业发展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对当前的性别文化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和"双文明"的发展,我国的婚恋观念体系出现了新的构造运动:新的伦理思想与旧的传统观念,新的道德意识与封建的道德残余,社会主义的婚姻法与西方流入的"性解放"思想等发生了剧烈的冲突.追求解放的妇女已开始表示她们对旧角色的不平,长期被压抑的女性勇气公开地呈现出来,逐渐打破封建传统模式强加于她们头上的"紧箍圈";男人的形象出现变化,"大男子主义"进一步衰落,妻子成为丈夫的竞争对手,女人不再是悲剧性别,新的婚姻家庭关系从旧道德的茧壳内脱颖而出.这,将可能是新时代——90年代新演奏的婚姻家庭关系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女青年,现如今正面临婚姻事业的选择,她们常常陷入婚姻与事业二者择一的困境.笔者从这一现象出发,对女性自我意识进行了再思考.认为女性无意识地被女权主义话语贴上了标签,成为它们同传统男权文化斗争的工具与战场.已经内化于女性潜意识里的传统文化和女权主义话语的激烈冲撞,造成了当代中国青年女性婚姻、事业对立选择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6.
沐永华 《求索》2014,(11):146-150
加拿大著名短篇小说家艾丽丝·门罗在其作品中精心描绘了一系列"疯癫"的女性形象。她们心智错乱、沧桑疤结的身体作为重要的符号隐喻,记录了门罗对"新型"疯女人的构想和书写。她们"失调"的身体解构了女性身体作为性客体和生物母性载体的刻板化建构,对父权制话语中女性的性别角色进行了祛魅;她们对男性进行"反抗"的身体颠覆了女性作为驯服客体的传统形象;而她们被"解放"了的身体则打破了被动的身体铭刻,为自己言说,书写了多样化的主体性,建构了正常的人性。通过阅读投射在这些"疯"女人们身上反叛的冲动,可以更好地理解门罗作为一名女性作家意在抵制和拒绝父权制社会结构的良苦用心,了解其构建由"疯癫"走向"理性"、富于人性的独特女性观的美好期盼。  相似文献   

17.
朱全福 《人民论坛》2012,(14):140-141
"三言"、"二拍"刻画了众多的少女形象,她们形象鲜明、内涵丰富。她们才华出众,精明强干,巾帼不让须眉,她们的少女自主意识得到了觉醒与张扬,她们徘徊在理与情之间。体现出作者复杂的女性观:既有关注女性、赞扬女子才能的一面,又有封建正统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本文依循米歇尔·福柯有关“自我技术”的阐释,以青年女性的健身运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她们进行“自我审视”和“自我修炼”的实践过程,并对她们身体审美的转向进行了成因分析。研究发现,青年女性在对“身体美”的认识上,积极突破传统思维中对女性形象的固化认知,接受更为广义、多元的女性美;在对“身体美”的获取方式上,选择通过严格训练、量化饮食、身体恢复等途径科学合理改善体形、提升身体素质。青年女性“身体美”的审美转向体现出女性身体观念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变化,这种变化则主要源于国家制度层面推动、健康意识觉醒、女性社会地位提升以及自我意识成长等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三个不同时期的女人,三个经历各不相同的女人,她们所能代表的可能不是全部的女性,但她们却默默地在各自的领域努力地完成自己的生活,不管是否在若干年以后我们还会记得她们,但请不要忘记她们的声音,因为她们的美丽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20.
《妇女时报》的编辑者自觉地大规模刊登女性照片,这在女性报刊史上尚属首次。这些女性摄影形象展现了清末民初上海中上层社会女性的现代生活方式、人生理想和性别观念。她们既是现代性进程的产物,又借助于媒介的构建作用而反作用于女性群体本身。她们以其过渡时期特有的矛盾特质,标志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开辟了现代女性视觉形象的第一个阶段。从此,围绕女性形象的视觉文化进入了现代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